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组鲑鱼降钙素融合蛋白工程菌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杆菌表达重组鲑鱼降钙素融合蛋白(GST-sCT-Gly)工程菌的发酵工艺,采用瑞士比欧生物工程公司40 L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和目的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以40 L发酵罐发酵工程菌,菌体收获量可达到57 g/L,目的蛋白表达量占总蛋白的23.5%;结果表明,研究确定的发酵工艺可以提高工程菌收获量及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且稳定可靠,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大量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_(189))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对重组VEGF-A_(189)工程菌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并开展发酵研究.通过摇瓶培养进行可溶性发酵条件优化,在5 L发酵罐中发酵重组VEGF-A_(189)工程菌,将发酵产物经镍离子柱亲和层析纯化,并对发酵产物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等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重组VEGF-A_(189)工程菌可溶性发酵条件为:37℃培养重组VEGF-A_(189)工程菌4 h,加入0.3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于28℃诱导表达4 h.在5 L发酵罐中按比例放大发酵,在补料发酵3.5 h后菌体密度(A_(600nm))达到8.0,调整发酵温度到28℃,IPTG诱导4 h后的菌体密度为13.72,菌体产量为40 g/L.镍离子柱亲合层析纯化后重组VEGF-A_(189)纯度达到90%以上,回收率大于80%,Western Blot、ELISA分析结果显示,重组VEGF-A_(189)蛋白和抗VEGF抗体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发酵可获得有免疫结合活性的可溶性重组VEGF-A_(189)蛋白.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菌的载脂蛋白AI米兰突变体(AIM)的表达量,降低发酵成本,通过碳氮源优化实验并结合正交实验筛选出该工程菌产AIM的最适培养基为(g/L):蔗糖10,酵母粉10,硫酸铵6和NaCl 10;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30 mL,接种量8%,诱导时机A600 1.0,诱导剂浓度0.8 mmol/L,诱导时间6 h.在此优化的条件下,AIM的表达量为2.26 g/L,是未优化条件下的1.58倍.  相似文献   

4.
通过摇瓶培养对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H260L工程菌的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包括接种量、诱导时期、诱导剂浓度、发酵时间、诱导剂加入方式、发酵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重组芳香基硫酸酯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芳香基硫酸酯酶工程菌发酵的乳糖诱导表达优化条件为:以5%接种量培养3 h后,加入乳糖诱导剂至5 g/L,诱导表达7 h;当发酵温度为25℃、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7.5时,重组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最高。在优化条件下,工程菌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达到2.63 U/m L,是未优化酶活性的46.9倍。突变酶H260L对龙须菜粗多糖硫酸基团的脱硫率为82.1%。  相似文献   

5.
通过正交实验对RGD-蛛丝蛋白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选择pH、温度、诱导剂、前体物甘氨酸/丙氨酸4因素,分别在3个水平上进行考察.当菌体密度OD600 nm为35左右时,添加IPTG诱导5 h,确定了发酵诱导条件为前体物甘氨酸/丙氨酸质量浓度为0.5%,诱导剂IPTG浓度为0.4 mmol/L,pH为7.0,温度为37℃.工程菌密度OD600 nm 可达到53.1,目的蛋白比例可达到24.3%,每L发酵液菌体经纯化可得到410 mg的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6.
赵凯  葛菁华  王海 《山东科学》2018,31(4):85-88
为了提高毕赤酵母工程菌(Mut+)植酸酶的表达量,对毕赤酵母工程菌50 L发酵生产植酸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流加葡萄糖提高菌体湿重到300 g/L,随后停止流加,溶氧回升后流加甲醇开始诱导,最终发酵结束时,植酸酶酶活达到21 666 U/mL,比对照提高12.9%,该诱导湿重有利于发酵生产植酸酶。  相似文献   

7.
系统考察毕赤酵母工程菌GS115表达重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后5 L发酵罐上生产工艺为:采用BSM培养基,接种量5%(体积分数),发酵温度35℃,诱导期搅拌转速900r·min-1,pH值为6.0、维持溶氧(DO)水平为饱和值的20%以上.经过142 h发酵实验,SOD活力最高可达102.789 kU·mL~(-1),比优化前提高3.5倍.采用毕赤酵母工程菌能实现高效、大量制备优质动物来源的Cu/ZnSOD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从人肝组织中抽提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人纤溶酶原(plasminogen)Kringle 1片段,构建pPIC9K-K1载体,电击转化酵母,成功获得pPIC9K-K1/GS115工程菌,摇瓶发酵初步结果表明,工程菌能稳定表达可溶性的重组K1蛋白,分子量为15kd,发酵液中的蛋白含量为84.17mg/L。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9a-aiiA的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AiiA蛋白可溶性表达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为:IPTG浓度0.6 mmol/L,诱导初始OD600为0.5,诱导时间为20 h,温度20℃,pH为7.0,微量元素Na2HPO420 mmol/L,250 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70 mL.优化前可溶性AiiA蛋白的相对含量为2.23 mg/mL,占总目的蛋白的31.4%,优化后达到4.54 mg/mL,占总目的蛋白的60.3%,大大提高了目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试规模生产可溶性重组人抗HBsAg单链抗体 (HBscFv) ,分泌表达HBscFv的巴氏毕赤酵母 (P .pastoris)工程菌在 30L发酵罐中进行补料分批培养 .上清中的HBscFv以离子交换及免疫亲和层析两步法进行纯化 .发现酵母工程菌经 7d补料分批培养后 ,6 0 0nm波长下的光密度值 (OD6 0 0 )达到 334,目的蛋白表达量为 2 6 0mg/L .纯化后 ,可获得纯度为95 %的HBscFv ,产量为 171mg/L .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HBscFv制品的比活性为 (2 5 2±0 17) μg- 1,与大肠杆菌来源的HBscFv无明显差异 .  相似文献   

11.
重组Hepcidin融合蛋白的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Hepcidin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N端带有6个组氨酸。以Ni2+-IDA-Sepharose Fast Flow为层析介质,在变性条件下以不同的咪唑和pH值洗脱方式对Hepcidin融合蛋白的纯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该融合蛋白的金属螯合层析纯化条件。以60mmol/L咪唑洗脱杂蛋白,然后将pH值降至4.0洗脱融合蛋白,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纯度大于95%,而且不含咪唑,有利于下一步Hepcidin的制备。金属螯合层析中融合蛋白收率不低于90%。Ni2+-IDA-Sepharose Fast Flow对该融合蛋白的吸附量为30.4mg /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HBV包膜大蛋白(L蛋白)、中蛋白(M蛋白)和HBsAg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本实验室表达纯化得到的HBV包膜大蛋白、中蛋白与市售疫苗(主要成分为HBsAg),以2、10g剂量免疫家兔.ELISA检测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变化.结果:注射了L蛋白、M蛋白和HBsAg疫苗的家兔实验组产生的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注射了L蛋白、M蛋白的家兔在14d即可检测出抗HBsAg抗体,而注射HBsAg的家兔分别在21d和28d才能检测到抗HBsAg抗体.同时注射L蛋白实验组产生的抗HBsAg抗体滴度水平要比注射同剂量HBsAg实验组高出50%,并且注射2gL蛋白的实验组比注射10gHBsAg蛋白的实验组更快出现了抗HBsAg抗体,且抗体滴度水平更高.结论:L蛋白比M蛋白及市售疫苗的免疫原性强,不但产生抗体时间提前,而且滴度高,是新一代高效乙肝疫苗的优选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下水稻、番茄蛋白质变化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 90 1 7经盐胁迫后 ,分子量约为 45 KD蛋白质减少 ,约为 38KD蛋白质增加 ,同时出现了分子量与调渗蛋白相类似的 2 6 KD蛋白质 ,随着盐胁迫浓度的提高及胁迫时间的加长 ,上述蛋白质谱带变化更为明显 .番茄品种白果强丰经盐胁迫后其真叶中分子量约为1 4KD和 1 7KD蛋白质减少 ,同时诱导出一条分子量约为 2 2 KD的新带 .  相似文献   

14.
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神经营养素-4基因(NT-4)成熟蛋白的DNA序列,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后高效特异表达了分子量约为35kD的蛋白,诱导表达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经Ni^2 -NTA树脂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纯度达94%的NT-4成熟蛋白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NT-4的生物学活性及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T—PCR法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感染的ST细胞中得到核衣壳蛋白(N蛋白)cDNA,并以此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完成了N蛋白的基因扩增.通过双酶切、连接、转化等过程构建了猪PRCVN蛋白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产物经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被确认为GST融合的N蛋白.表达蛋白与PRCV阳性血清间有良好的免疫结合性.  相似文献   

16.
对小麦幼苗叶片中的蛋白进行了粗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在20.1 KDa~31 KDa间呈现一条蛋白条带,经分析其分子量约为23.1 KDa,占所提取总蛋白的2.93%,推测其为小G蛋白家族中的成员.采用传统的硫酸铵盐析法对此目的蛋白进行粗分离.结果显示,30%的硫酸铵饱和度可将该蛋白分离,且所含杂蛋白量最少,其纯度和得率分别是22.96%和47.3%,是进一步细分离纯化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茜  孙一佳  白琳  李陶深 《广西科学》2019,26(3):283-290
根据蛋白质氨基酸链探测其同源蛋白质,进而预测蛋白质的功能,是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也是众多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内容,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需求。其研究难点在于:(1)如何学习对同源蛋白质预测有效、有用的蛋白质特征信息;(2)如何更好地运用蛋白质特征信息,实现同源蛋白质的探测与识别。为了解决同源蛋白质探测与识别研究中的关键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学习架构的同源蛋白质探测与识别模型(HDLM-PHP)。通过采用统一的"管道式"深度学习架构,将蛋白质特征学习和探测识别统一为一个整体,提高同源蛋白质探测与识别的效能。采用多组并行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学习蛋白质的各种属性信息,以期获得丰富的待检测蛋白质和靶蛋白质的高级相关性特征,并通过全连接方式使用多层RBM结构融合和精炼这些相关性特征为全局相关性特征。通过统一的深度网络连接方式,以探测和识别任务为导向,学习到对于同源蛋白质预测最有效、最全面的蛋白质特征信息。在标准数据集SCOPe上,对所提模型进行性能与效率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有效地学习到符合任务导向的蛋白质特征数据,提升同源蛋白质探测与识别的准确度和召回率,优于现有的模型和算法。  相似文献   

18.
一个烟草Mlo基因的电子克隆及其序列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克隆并探讨了一个烟草Mlo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GenBank公布的水稻Mlo基因序列为信息探针对烟草的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并将获得的同源性高的EST序列进行序列拼接,最后得到了一个烟草Mlo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二级结构,并对其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此烟草Mlo基因...  相似文献   

19.
考马斯亮蓝-G250和牛血清蛋白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蛋白质浓度与产物的颜色深度存在对应关系.在误差传递规律基础上利用手机比色法,考察了光照和手机类型等影响取样的外在因素,建立了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最优测定条件下,间接测量值XB与蛋白质浓度在1~7 μg/mL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7%(n=8),检出限为0.67 μg/mL.对花生、葵花籽、南瓜子等坚果的水溶性蛋白质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100.3%~107.5%之间,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好,可用于坚果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ECBP21 is an extracellular calmodulin-binding protein which was first detected and purified from extracellular extracts of suspension-cultured cells of Angelica dahurica. The purified protein was electroblotted onto PVDF membrane an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from 1 to 20 were determined. Using 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s of the sequence, a full-length cDNA coding for ECBP21 was isol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RT-PCR and 5′-RACE cloning. The cDNA contains 947 nucleotides and codes for a precursor protein of 216 amino acids. The N-terminal 1-25 amino acid sequence is a predicted signal peptide and the other 26-216 amino acid sequence is a mature peptide. The 26-45 amino acid sequence shows identity with the N-termin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purified ECBP21 from Angelica dahurica. The fragment of encoding the mature protein was cloned into pET-28b(+) and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BL21(DE3). A protein with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21 ku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Using a biotinylated-CaM gel overlay technique, the expression protein was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bind Ca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protein is a Ca2+- dependent CaM-binding protein. Thus, these results further defined the cDNA clone for ECBP21. This work laid a foundation for elucidating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ECBP21 by using molecular biological m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