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酒精和发酵副产物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酿造具有普通啤酒风味特色、但酒精含量要比普通啤酒低得多低醇或无醇啤酒,这在实际生产上是相当困难的。尽管企图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有许多,但都属于限制发酵控制酒精的生成和发酵后去除酒精两种类型之一。最早的无醇啤酒型饮料,是将不发酵的麦芽汁经过滤与充二氧化碳而制成,但它常常比普  相似文献   

2.
为了拓展超前数学模型。给回归分析提供数据。中试规模研究了不同的麦汁浓度[11.4~19.3%(W/W)]和α- 氨基氮(FAN)量(100~300mg/L)对发酵过程及其产品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增加麦汁浓度.就会相应地延长整个发酵所需的时间;还会提高啤酒中酯和高级醇的含量;然而,高浓度啤酒稀释到与低浓度啤酒具有相同的酒精量时。则它含有的酯和高级醇量也与低浓度啤酒相  相似文献   

3.
优良的啤酒酿造酵母菌株JW1-3的选育及其中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啤酒酵母菌种的优劣在啤酒酿造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优良的啤酒酿造酵母菌株,试验用半导体激光诱变处理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XB05,在含双乙酰的麦芽汁琼脂平板上分离抗双乙酰的突变株,然后用三角瓶在低温下发酵,以发酵液的发酵度、双乙酰、乙醛和总高级醇的含量为筛选指标,结果得到一株发酵特性优良的菌株JW1-3.菌株JW1-3以9°Bx麦芽汁为培养基,用500 L发酵罐在12℃下发酵13 d,发酵液的发酵度为67.8%,发酵液中的双乙酰、乙醛和总高级醇的含量分别为0.039 4、4.81和60.2 mg/L.菌株JW1-3的主要发酵特性优良且稳定,啤酒口感良好.该菌株在啤酒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变麦芽糖化过程中的普鲁兰酶添加量,研究其对麦芽啤酒风味物质产量的影响。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SPME-GC)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普鲁兰酶能够降低啤酒中的醇酯比,当添加量为120 U·kg~(-1)时,麦芽啤酒风味物质产量最高;且该方法的精确度较高。该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能够控制醇酯比,提高啤酒饮后感,为麦芽厂和啤酒厂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高级醇含量高是制约液态法白酒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液态法白酒中高级醇含量,本研究在传统液态法白酒发酵工艺的基础上,采用酵母、酶制剂和大曲协同发酵生产液态法白酒.系统地研究了酿酒原料、酵母菌种、酵母接种量、酶制剂(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用量、酵母与大曲用量对液态法大曲酒中高级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菌种、酵母接种量、酸性蛋白酶用量和大曲用量对液态法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含量影响较大,而酿酒原料和糖化酶用量对液态法大曲酒高级醇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酵母菌种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3产高级醇总量最高(512.82 mg/L),酿酒酵母A-2产高级醇总量最低(441.51 mg/L),二者相差71.31 mg/L;随着酵母接种量从2×10~6mL~(-1)增加到12×10~6mL~(-1),高级醇总量从376.52 mg/L增加到444.64 mg/L;酸性蛋白酶的用量为4 U/g时,高级醇总量为431.29 mg/L,比对照下降7.80%;大曲用量为原料的40%时,高级醇总量为207.73 mg/L,比对照下降59.98%.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发酵,高级醇总量对比初始发酵条件降低了52.18%.  相似文献   

6.
木糖葡萄球菌对发酵香肠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发酵香肠,通过顶空固相微草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测定挥发酵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研究香肠发酵过程中木糖葡萄球茵对发酵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检测到风味化合物99种,其中对照76种,木糖葡萄球菌68种,主要包括醛10种、酯32种,酮12种、醇16种、烃11种、酸13种、酚1种和杂环4种.对照组酯类与烃类含量最高,木糖葡萄球菌处理中酯类和醇类含量较高.木糖葡萄球菌对香肠风味物质的含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物质对发酵香肠风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双乙酰是在啤酒发酵中酵母产生的代谢产物α-乙酰乳酸非酶氧化脱羧生成的,α-乙酰乳酸是酵母细胞生物合成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副产物,也是影响啤酒风味的重要物质。因此双乙酰是啤酒发酵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啤酒厂主要也是根据双乙酰在啤酒中的含量是否低于国标0.15ppm 来决定啤酒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产物对啤酒风味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为防止风味缺陷,如何通过原料使用、工艺调节以及生产设备方面使用等,以达到啤酒质量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加工温度对哈密瓜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加工温度对哈密瓜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工温度30℃条件下,哈密瓜风味物质主要由2-丙烯酸甲酯、乙酸甲酯、γ-丁内酯及呋喃醇等组成;在70℃条件下,其风味物质则全部丧失,代之以C8—C40的烷烃基化合物,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哈密瓜中棕榈酸含量明显减少,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啤酒酵母融合株HN31-6的啤酒酿造生产性能,以12.5°Bx麦芽汁为培养基,用500 L发酵罐在12℃下发酵,发酵期间每天取样测定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以及发酵液的双乙酰、乙醛、高级醇和酯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发酵14 d,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分别为69.9%和4.46%;双乙酰和乙醛的含量分别为0.036 4 mg/L和4.53 mg/L;异戊醇、异丁醇和正丙醇的含量分别为46.47、8.34和9.82 mg/L,总高级醇的含量为64.6mg/L;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分别为0.132、21.92、0.037、2.22和0.293 mg/L,总酯为24.6 mg/L;该菌株的发酵度以及发酵液的酒精、双乙酰、乙醛、总高级醇和一些酯类等的含量均达到国家优质啤酒的标准,啤酒口感良好.该融合株在啤酒酿造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上面发酵和下面发酵小麦啤酒发酵过程的差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上面发酵型和下面发酵型小麦啤酒发酵过程的变化差别,在100L啤酒设备上对两种啤酒发酵过程中影响啤酒品质的各个理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上面发酵法的总酸含量和双乙酰峰值高于下面发酵法;α-氨基氮含量和pH值总体低于下面发酵法;两种发酵工艺的酒精度以及糖度值的差别较小,所有指标的测定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经诱变、筛选而得的Y-3#啤酒菌株,其小试、中试结果良好。为验证此菌株是否适应大生产,笔者进行了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Y-3#啤酒菌株对扩大生产适应性强,具有发酵温度高、降糖快、还原双乙酰能力强,酵母凝集性好,发酵周期短,生产的啤酒品质优越等特点,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木瓜蛋白酶对啤酒过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木瓜蛋白酶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木瓜蛋白酶除了有助于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之外,更有助于啤酒的过滤生产。  相似文献   

14.
概述酒精提纯工艺.提出酒精塔中巴氏纯化区和排油段的区划,并得到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证实.十几家酒精厂采用后取得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总氮、α-氨态氮、原麦汁浓度、酒精度等四个方面对普通型、超鲜型、超干型和冰啤酒四种啤酒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讨论.普通型啤酒的总氮及氨态氮含量都最高,超干型啤酒总氮及氨态氮含量最低.酒精度与原麦汁浓度成正比.从营养角度考虑,普通型啤酒与其他类型啤酒相比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检验电催化方法对催陈酒的效果,对新生产的未经催陈处理的酒、自然陈酿的3年的出厂成品酒及经催陈处理后又存放6个月的酒,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酒与自然陈化及催陈处理的酒的组成、含量有明显的不同,经催陈处理的酒的组份、含量比较接近于自然陈酿酒,而与新酒有较大差别,催陈酒中甲酸乙酯及乙酸乙酯的含量明显提高,甲醇及乙醇含量明显降低,而对调味起特别作用的醛类含量明显提高,电催化方法催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红色啤酒生产辅料配比及酿造工艺进行研究,经过规模试生产,确定了以红米、黑米组合为辅料配比及酿造生产红色啤酒的工艺参数。酒体色泽淡紫红、清澈透明、泡沫丰富、细腻;口感清爽纯正;酒体中的总黄酮、烟酰胺及钾离子含量比普通啤酒有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乙醇为溶剂提取桂花中总黄酮类物质.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桂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桂花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性能进行系统评价.得出以乙醇为溶剂提取桂花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功率360 W,料液比1∶35,浸提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可达18.18%;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桂花总黄酮具备较好抗氧化活性,在相同的加入量下桂花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明显优于BHT,低于V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