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淀粉为原料,冰醋酸和醋酸酐为改性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制备淀粉醋酸酯。探讨了微波火力、微波加热时间、淀粉种类及醋酸酐用量对淀粉醋酸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玉米淀粉:冰醋酸:醋酸酐的质量分数比为1∶1∶0.4时,在中火条件下微波加热6 min,制得的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为0.5386,反应效率为84.78%;在实验范围内,随着醋酸酐加入量的增加,制得的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不断增加,而反应效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的条件下,木薯淀粉制得的淀粉醋酸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高,玉米淀粉次之,马铃薯淀粉制得的淀粉醋酸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玉米淀粉醋酸酯的制备与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改性剂,在水相体系中、碱性条件下合成了低取代度的玉米淀粉醋酸酯。通过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并探讨了反应介质酸度、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对淀粉醋酸酯的性质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玉米淀粉醋酸酯糊化液表现出黏度增加、透明度提高、凝沉性减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醋酸酐制备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乙酰化试剂,NaOH为催化剂,Na2SO4为膨胀抑制荆,制备了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方法 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木薯淀粉浓度等因素对醋酸酯淀粉乙酰基含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得到了合成低取代度醋酸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21℃,反应时间120 min,木薯淀粉浓度45%,Na2SO4用量2%,醋酸酐用量6%(以淀粉干基质量计),得到的产物乙酰基含量1.68%,取代度(DS)O.064 3.结论 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产品的凝沉性、透明度和粘度等理化性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羧甲基淀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以甲醇为溶剂,采用两次加碱法,合成较高取代度的羧甲基淀粉。研究了影响甲基淀粉取代度和粘度的各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本研究可使氯乙酸的利用率大于75%,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大于0.75,粘度大于1.8Pa·S。  相似文献   

5.
蜡质玉米淀粉在BMIMCL介质中的均相乙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以离子液体氯化一丁基三甲基咪唑(BMIMCL)为反应介质,均相合成了高取代度的蜡质玉米淀粉醋酸酯,并用FT-IR、lH NMR、SEM、XRD、TGA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最大能达到2.96,此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醋酸酐与脱水葡萄糖单元摩尔比5:1,反应温度105℃,反应时间4h;淀粉分子的羟基上成功引入了酯化基团;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及与醋酸酐的反应过程中,淀粉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形成了新的结晶结构;淀粉醋酸酯的热稳定性优于原淀粉,并且取代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根霉2^#(Rhizopus sp.2)产生生淀粉分解酶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组合试验,摸索出了一个最佳的产酶条件,该条件为:木薯渣5%、花生麸0.75%、尿素0.1%、K2HPO40.1%、MgSO40.075%、pH值5.0、32℃摇瓶培养96h。使用该条件可使得发酵酶液的酶活达到7.75U/mL。  相似文献   

7.
报道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以高碘酸为氧化剂,氧化合成双醛淀粉的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所得样品中淀粉的双醛含量可接近100%,产品得率约为90%,氧化剂高碘酸的消耗量大约为理论量,且可通过电解再生,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生淀粉糖化菌NL—3的发酵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曲霉(Aspergilusniger)523原生质体为对象,经激光、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选育出高产生淀粉糖化酶突变株黑曲霉NL3,其生淀粉酶活力为156U/ml.产酶最适培养条件为:起始pH45,30℃,96h产酶量达最高.K+,Mg2+对NL3产生淀粉糖化酶有促进作用;Zn2+对产酶有抑制作用.酶的最适作用条件为:以玉米淀粉为底物的最适温度50℃,最适pH45;以甘薯淀粉、马铃薯淀粉为底物时最适温度60℃,最适pH40~45.酶在60℃保温15min,玉米淀粉为底物时酶剩余活力为80%;甘薯淀粉、马铃薯淀粉为底物时酶剩余活力为98%.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糠偶姻醋酸酯最佳收率,以VB1作为催化剂,从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因素着手,对以糠偶姻与醋酸酐合成糠偶姻醋酸酯的工艺方法进行研究.最佳实验条件为:n(糠偶姻)∶n(醋酸酐)=1∶1.2,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0 min.此时,最高收率可达91.3%.该实验工艺简单,操作过程稳定,是合成糠偶姻醋酸酯比较理想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淀粉渣制取草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马铃薯淀粉渣为原料,采用水解一氧化的方法制取草酸的最佳反应条件:当用硫酸浸泡4h,硝酸/淀粉渣质量比为2.37—2.45,氧化反应温度65-75℃,反应时间5—6h,草酸二水合物收率>65%。该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羟丙基淀粉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羟丙基淀粉的合成工艺方法及各种工艺因素对改性淀粉粘度、取代度及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菱粉为原料,经过氧化、醚化处理所获得的烃丙基淀粉,具有粘度低、稳定性及粘接强度好等特点,可用于纸加工涂布胶粘剂、织物上浆及无纺织物胶粘剂等。  相似文献   

12.
淀粉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降解生物原料,在食品、药品、纺织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未经改性的原淀粉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较低,常需加热成糊才能使用,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冷水可溶淀粉是一种冷水溶解度和冷糊黏度均有大幅度提高的改性淀粉,根据改性后淀粉是否可以保留颗粒形态,可将冷水可溶淀粉分为预糊化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两大类,二者的制备方法都以物理法为主,但因其制备原理不同,得到改性淀粉的性质和应用范围各异。从两类冷水可溶淀粉的不同物理制备方法出发,综合对比预糊化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制备原理和研究现状,并对相关产品的颗粒形态、冷水溶解性、成糊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应用展开系统的总结和介绍,旨在为新型冷水可溶淀粉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交联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及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4.
蕨根淀粉分离及颗粒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参照Badenhuizen法制备了蕨根淀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淀粉颗粒性质作了初步研究,并用重结晶方法对蕨根淀粉的直链和支链组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蕨根淀粉颗粒的形状多为椭圆形、圆形;表面光滑无裂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上的微尺可测得蕨根淀粉颗粒粒径为5~31μm.重结晶8次可得完全纯化的蕨根直链淀粉;反复3次加入正丁醇去除残留的直链淀粉,可得完全纯化的蕨根支链淀粉.  相似文献   

15.
介绍反应温度、时间、氧化剂和pH等因素对木薯淀粉分子上伯醇基氧化为醛基团的影响,为制醛淀粉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多次加水连续减压蒸馏的方法,通过不断蒸出的水带走杂质,来降低醚化剂中杂质含量,以减少其对合成的阳离子淀粉性能的影响。并且还对醚化剂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和对阳离子淀粉进行了氮含量及絮凝性能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精制后的阳离子醚化剂的性能符合文献指标。阳离子淀粉的糊化溶液对纳型膨润土悬浊液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因此可用于工业上的污水絮凝处理和固液分离。同时,实验还表明芭蕉芋阳离子淀粉的絮凝效果明显优于玉米阳离子淀粉。  相似文献   

17.
羟丙基马铃薯淀粉制备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在碱催化条件下 ,以硫酸钠作为膨胀抑制剂 ,在水悬浮液中和环氧丙烷进行反应。应用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 ,确定了一组制备羟丙基马铃薯淀粉的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最优工艺组合条件下 ,产品的醚化度为 0 .1 45 6,落在本研究预测的变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采用Brabender粘度仪,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研究了高粘度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钠糊的流变性质,糊的粘度性质,糊的凝沉性质,糊的透明度和糊的冻融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为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胺为醚化剂对木薯淀粉进行醚化制得季胺型阳离子淀粉。以互甲胺盐酸盐、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制备了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胺,醚化剂制备适宜温度为20℃,二者物质的量之比1.00:1.05,反应时间3—4h.真空蒸馏3—4次提纯。采用湿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反应浆液浓度30%-40%,反应温度40℃,反应体系pH值11—12,氢氧化钠与醚化剂物质的量之比2-8:1,淀粉与醚化剂物质的量之比1:0.15。取代度为0.07-0.12。67  相似文献   

20.
用本地木薯淀粉进行改性试验,制备羟丙基醚化淀粉,其工艺条件:泻粉浓度为40~45%,反应温度为35℃左右,pH=11.5,加入10%环氧丙烷,反应时间约13小时。产品在高温灭菌和低温冷冻粘度较稳定,并可延长食品保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