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孔红蕾  朱军安 《科技资讯》2011,(18):197-19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为实施居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而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中心可依托地方经济优势,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从居民需求出发,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和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2.
崔延亮 《科技信息》2010,(23):I0112-I0112
远程开放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从技术手段、管理模式、资源整合等方面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雪强 《科技信息》2009,(33):I0354-I0354,I0256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人的终身学习的最佳所在。图书馆要不断开创服务创新体系,拓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模式,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质朴教育公平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桥梁,折射了人本主义色彩;孔子经由"好学"达致"博学",最终登临"乐学"之境,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广泛性和趣味性,为终身学习树立了典范。从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视角解读孔子学习思想,为更好发挥其思想的时代价值铺平了理论道路,对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全民科技意识的培养。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全民科技意识的培养需要全民学习的土壤,如何抓住学习型社会建设契机.大力宣传和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各级政府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的开展,我国相对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存在着资源匮乏、社区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强化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强化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文章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重要的学习场所。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推动终身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中心环节。创建学习型家庭可以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展开,从而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更具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其建设重点涉及:一是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市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意识;二是定期组织公共事件,养成市民参与重要学习活动的传统;三是重点面向弱势群体,维护全体市民享有学习支持的权利;四是持续激发学习动机,建立市民学习成果认证及奖励体系。在以上四个领域,我国的相关实践活动早已起步,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要在贯彻终身学习理念、挖掘城市学习潜能、调动市民积极性、提升服务意识、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使终身学习文化深入人心,使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公共管理、学校、大学、工商、卫生、通信媒体和公民社会组织等都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要改善政府的监管,体现其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整合和连接所有学习场所、鼓励各部门共同提供学习机会、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创建中的合作与交流等途径,促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实现资源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既要发展资源产业经济,又要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学习力,形成资源经济、人力资本、社会文明、环境优化的和谐发展.本研究以攀枝花市市情为起点,探讨了运用远程教育推进"钒钛之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以及"钒钛之都"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内涵、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力量、远程学习样板等问题,既为攀枝花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也为地级城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和趋势.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是终身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是开展终身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构建“优化整合、自主开发、委托他建、联合共建、购买引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轮驱动”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可以解决当前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导和规范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这些新要求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骨干力量,电大必定会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借此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在走向包容,教育也不例外。为了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包容性,首先要做的是努力把所有人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关照弱势群体,加强教育的便利性和易得性;其次,要在教育体系内部保持和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增强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融合与衔接;最后,全力促进、支持和认可多样化学习,助力学习体系构建,迎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  相似文献   

14.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发挥高校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国人的学习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初步形成了市、区、镇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格局,社区教育特色不断凸显,然而,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畅、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保障不够有力、制度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为了构建宁波市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更具宁波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必须优化、整合全市社区教育资源,理顺和规范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宁波社区大学的龙头骨干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社区教育服务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民营小企业主及员工教育培训途径与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企业教育培训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是当前民营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认识局限,财力受限。招工优势,留人劣势,政府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尚未得到发挥,业主及员工学习动力不足,都是目前影响民营小企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有效地实施民营小企业的教育培训,需要教育培训双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明确责任、发挥作用,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成为企业制度,使参加教育培训成为企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7.
执政者对政治资源利用和调动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执政者通过施政纲领和社会治理宏观的文件来明确表达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政治意志,并且制定和出台具体的法规、政策,得以在社会治理中实现。世界上许多政府通过出台法律和相关的文件阐释了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政治意志。在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政治意志是强烈的,但在立法、公开和监督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矛盾。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资金不足、筹资困难、筹资机制不健全。为此,应强化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合理构建政府、集体、社会、个人四方的筹资比例与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动态的筹资标准,增加社会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逐渐实现城乡医疗一体化。每一出资主体内部,可以采取多种渠道与手段融资:政府可以开设合作医疗新税种、发行合作医疗彩票等;集体可以把现有的公共资源用于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19.
从长远发展看,推进西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是着眼于制度安排,为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来说,应制订建设标准,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强化政府职责,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制机制;改造薄弱学校,逐步缩小办学条件标准差距;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强督导评估,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璇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8):126-128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的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体现在:构建开放多元型教师教育体系,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新统一,开创培养教师新途径,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因此.构建教师教育终身化体系要推进四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