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霉素高产变株F1-57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红霉素耐前体物的筛选,选到了一株红霉素的高产变株F1—57,其发酵水平较亲株提高10%以上.通过培养基正交试验及正丙醇的耐受性试验得到了一个优化工艺,使F1—57的发酵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海洋低温蛋白酶茼株(Bacillus subtilis简写为BS070623)发酵最适pH值、温度、时间、接种量、通气量分别为5.5、16℃、48h、8%、200ml/500ml;在上述最适发酵条件下,BS070623菌株5L发酵低温蛋白酶活性为1189.3U/mg。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BS-6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6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确定最佳的培养基为:蔗糖3%,蛋白胨1%,酵母膏0.5%,KH2PO4 0.45%,(NH4)2SO40.25%,碳酸钙0.2%;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值7.0,装量20ml/250ml锥形瓶,转速200r/min。  相似文献   

4.
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亚硝基胍以及60Coγ射线对其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突变株,在基础培养基中产量是出发菌株的3.11倍,并且突变株经过传代10次,发酵能力稳定;通过正交试验对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初步优化,突变株在一组培养基上的γ-聚谷氨酸产量可达到33.81g/L,是优化前的1.11倍。该突变株的摇瓶发酵产量较高,值得深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黑曲霉 W3为出发菌株 ,通过 60 Co-γ射线诱变 ,在以甘油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上 ,选育出2 -脱氧葡萄糖 (2 - DG)抗性突变株。以玉米粉为原料的柠檬酸发酵的结果表明 ,产酸高于出发菌株(8.4 8g/ 10 0 m L )的突变株约占 13.5% ,其中突变株 KI- 5产酸比 W3菌株提高 18%。  相似文献   

6.
产银杏内酯内生真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银杏中分离出一株能产生银杏内酯类物质的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var.fumigatus FG052,以其为出发菌株,经紫外和亚硝酸复合诱变,结合自身代谢产物的抗性筛选,获得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变株m4-4,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56%. 对FG052发酵条件优化表明,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NaNO3(0.3 %),发酵起始pH值7. 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龄为18 h,接种量为1%,250 mL摇瓶的装液量为30 mL,发酵温度为26 ℃.  相似文献   

7.
乳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到的一株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ckii) 1-1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亚硝酸钠等诱变剂处理,筛选出一株产乳酸较高的突变株ZL-513,乳酸钙产量由5.8%提高至9.4%。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 3 d,残糖降至 0.1%以下,乳酸钙产量达 15%。比优化前产酸提高 60%,缩短发酵周期 1d。以质量分数 8%~15%的玉米粉为原料进行发酵,乳酸钙产量分别为10%~18.5%。  相似文献   

8.
香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国 《科技信息》2009,(34):115-115
本文对香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成分配比进行了研究。在28℃、振荡频率为200r/min、发酵时间为130h、装液置为200ml的情况下,香菇液体发酵培养基营养配比为:蔗糖2%,磷酸二氢钾l%,硫酸镁0.15%,麦麸2%、豆饼粉5%。  相似文献   

9.
纤溶酶高产菌株筛选及其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研究实验室自主分离的2株纤溶酶高产菌株发酵条件,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了优化,并对培养基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产酶量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1液体发酵合适的产酶培养基配方为大豆粉的质量分数为6%,葡萄糖2%,CaCl2 0.06%,MgSO4 0.07%;菌株2液体发酵合适的产酶培养基配方为大豆粉的质量分数为6%,玉米淀粉2%,CaCl2 0.06%,MgSO4 0.07%.培养基初始pH均为6.5时酶活性最高;发酵温度均以38℃最好;而菌株1和菌株2的适宜发酵时间分别为48~84 h和60~84 h.在优化条件下,菌株1、菌株2液体发酵最高酶活分别为306.46 IU/mL和319.76 IU/mL。  相似文献   

10.
螺旋霉素产生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o^60处理螺旋霉素产生菌PS,获得了一株抗噬菌体且摇瓶发酵单位比原菌株稍高的突变株R10,继而对R10进行理性化筛选,在加有2-脱氧葡萄糖的分离培养基上分离到一株抗噬菌体稳定、摇瓶发酵单位又比R10高20%的新突变株,且其摇瓶发酵周期缩短12h、能耐受更高浓度的自身代谢产物-螺旋霉素。  相似文献   

11.
产胶原酶地衣芽孢杆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成都皮革厂等处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胶原酶的产生菌J-4-8,菌种鉴定为地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明胶,超始pH为7.5,容瓶装量为10mL,种龄是24h,接种量为6%,在此条件下,摇瓶振荡发酵后,酶活达25U/mL发酵液,较原发酵培养基发酵后的酶活提高35%。  相似文献   

12.
对链霉菌YH-2进行紫外、微波与硫酸二乙酯诱变,筛选出一株高产突变菌株YH-UV-2,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YH-UV-2最适发酵条件为:2%葡萄糖,1%酵母膏,0.05%K2HPO4.3H2O,0.05%NaCl,0.05%MgSO4.7H2O,0.001%FeSO4.7H2O,32℃,pH 7.6,接种量8%,菌株YH-UV-2的抑菌活性较原始菌株提高了30.41%。对菌株YH-UV-2所产抑菌物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抗生素为多酚类化合物,热稳定性良好,pH≤8时稳定;经氯仿-甲醇提取得红褐色粗提物;MIC为68.3μg/mL。  相似文献   

13.
豆凝乳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104份土样中分离到一株产豆凝乳酶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酶活力0.3u/ml。经UV-DES诱变及培养基调整后,酶活可达1.6u/ml以上,其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麦麸2.5%,(NH4)2SO4 0.5%(NH4)2HPO4 0.5%,CaCl2 0.05%。  相似文献   

14.
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21进行了摇瓶条件下的D-核糖发酵条件的研究,主要考察了添加木糖、pH、溶氧水平以及采用补糖方式对发酵的影响,确定了D-核糖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D-木糖50g/L初始pH7.0,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50g/L,碳酸钙20g/L,并在发酵36h后,在装液量为35mL的500mL三角瓶中添加0.75g/mL的葡萄糖溶液2mL,S21菌可积累D-核糖达51.1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自动诱导发酵培养基,提高脂肪酶产量。【方法】通过对构建的一株转座子整合型脂肪酶重组菌株,采用自动诱导发酵表达方法,并结合CCD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自动诱导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优化,获得了1个二次模型用于描述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对产脂肪酶的影响。【结果】优化后的最适自动诱导培养基(W/V)组成为glycerol 2.596,glucose 0.035,lactose 1.289,tryptone 1.0,yeast extract 0.5,Na_2HPO_4·12H_2O 1.79,KH_2PO_4 0.68,NH_4Cl 0.267 5,Na_2SO_4 0.071,MgSO_4·7H_2O 0.05。【结论】发酵试验表明,最优碳源培养基的比活力为R_1=6.35U/mg,比初始发酵培养基提高近3倍。  相似文献   

16.
黑曲霉S13液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 2 0株细菌和霉菌中筛选出一株木聚糖酶高产菌株黑曲霉 S1 3.它的最适产酶培养基为 :半纤维素 1 % ,NH4NO3 0 .3% ,微量元素液 0 .0 0 5 % ,吐温 0 .2 % ,Vogel's母液 4% ,麸皮 0 .2 5 % ,起始 p H为 6.0 .种龄 36h,接种量 5 % ,装液量 60 m L( 2 5 0 m L三角瓶 ) ,摇床转速 1 2 0 r/min,发酵温度 2 8℃ ,发酵时间 48h,液体酶活可达 40 0 .0 IU/m L.  相似文献   

17.
在250ml三角烧瓶中进行Zymobacter palmae菌株发酵不同浓度的甘露醇生产乙醇的实验。实验先以浓度为20.0g/L、40.0g/L、60.0g/L、80.0g/L的甘露醇进行发酵实验确定出最适培养基组分,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甘露醇20.0g/L,酵母膏0.5g/L,MgSO4.7H2O 0.1g/L,KH2PO42.0g/L,K2HPO47.0g/L,(NH4)2SO4 1.0g/L,pH值6.0;最佳发酵条件为:摇床转速150r/min,温度28℃,发酵液体积150ml。在最佳发酵条件下,乙醇的最大产量为0.429g乙醇/g甘露醇。  相似文献   

18.
以食用菌白木耳为试验菌种,通过斜面、摇瓶培养及深层发酵正交实验,研究了各培养阶段的基质组成。其结果得出,种子摇瓶培养基(g/100ml):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0.2%、KH_2PO_40.15%、MnSO_40.01%、CMC-Na1%。深层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土豆汁1.5%、玉米粉2.0%、麸皮3%、KH_2PO_40.2%、吐温-80为0.1%,其发酵产物菌丝体中所含粗多糖达13.23%,蛋白质含量为32.83%、氨基酸为19.75mg/100g干菌葡萄体,必需氨基酸为7.67mg/100g干菌丝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YH-18是优良的抗病促生微生物,其制成的微生物菌剂具有无害、高效、环保等特点。通过优化菌株YH-18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提高发酵液中的有效活菌数,以期增加发酵液中的芽孢数,延长储存时间,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其在工业化生产发酵中的质量效益。【方法】以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菌株YH-18发酵液芽孢数为质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发酵液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浓度)和培养条件(温度、转速、初始pH、装液量、接菌量)进行初步筛选。将初筛结果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plackett-burman(PB)、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 design(BBD)],筛选出对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YH-18产芽孢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进一步验证,建立各显著性因素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完成对菌株YH-18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的系统优化。对比优化前后发酵液产品的去菌体滤液对根癌农杆病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C58生长的抑制效果。每隔4个月测定优化后发酵液中的活菌数和芽孢数,考察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