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镇政府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服务效能发挥的至关重要一环.各地的乡镇政府总体上起到了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指导、监督、评价作用.但也存在认识上,任用上,考核上的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日久,部分大学生村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形象和健康成长。需要进行积极地预防和缓解,要让大学生村官有保障、有温暖、有事做、有提高,从而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相似文献   

3.
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村官"工程被选派到基层农村工作.为了了解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的角色作用,本文对山西省太原市部分乡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影响着村里的各种活动,从而不断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发展.同时也注意到大学生村官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进一步研究分析后,本文从选拔、考核、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祖钧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6):56-59,68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启动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完善政策和实际效果双重研究视角来思考,如何合理定位大学生村官身份,使大学生村官在其位谋其政;如何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实现大学生与村官真正对接;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既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也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具备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关注大学生村官理想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成长内在需要,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在驱力"。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中的标准抽样方法,被试由芜湖市3名村官和亳州市2名村官构成,以心理传记为主、访谈法为辅,对大学生村官理想的质性材料进行涌验证模式的处理。通过质性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村官理想的影响因素有组织承诺、成就目标、心理资本、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与大学生村官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凤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15-118,135
从20世纪90年代一些省份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行了十多年的时间,根据多方调研表明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结合龙岩学院多年来的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模式,对大学生村官任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接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学生村官规模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构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体系并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规划"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价值观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活力,而且也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选择当一名村官进入农村或社区服务,为农村与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但是,一些大学生对村官的认识和理解的局限性,导致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不同,也导致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不同。为此,应从大学生村官个体出发,着重在"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政策的统领下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各地产生了很多特色做法,但同时大学生村官在身份定位、工资待遇、沟通交流、岗位竞选、退出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显现。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可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着手,在村官制度、工资待遇、保障体系、制度平台、考评机制、期满留任等方面进行改进,促进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乡村治理权力构建及运行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困境,并对由此引发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乡土融入磨合性、能力决策可行性、自我价值认同性、队伍建设持续性等危机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