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黎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26-127
本文探讨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分析了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提出了传递文化意象的具体途径。本文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既照顾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能保持异国情调,丰富译入语。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叶晓兰 《科技信息》2013,(5):233-233,284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对原作的认识活动,即认识原作,从而获取信息,然后用译文重现这些信息。也可以说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对原作认识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5.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形象及其环境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译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环境有较深的理解,就会使其译文更为生动,更能再现原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因其翻译对象——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性地翻译原作品,造成译作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原作,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但应该有"度"。本文重点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哪些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9.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汉诗英译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汉诗英译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意象传译途径,如音译加注法、直译补充法、意译法、由“表”及“里”法和补偿法等。只有这样,译者才能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译出其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界一般认为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即译者只能进行直接翻译,而译为非母语即逆向翻译则饱受责难.在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一书中,作者博康以理论分析、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挑战了"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的传统观念,指出这种观念所赖以生存的"母语"与"本族语者"两个概念的不客观性与非确定性.梳理了翻译理论中与逆向翻译相关的种种观点.此外,博康运用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出翻译界种种传统假定的片面性,并论证了"译为非母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很强的哲理性,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文中就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意译、同义借用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色”的“色情”义要在一定的词语形式和语境中显现,须区分其在应用中的含义;“黄色”的“色情”义属借词义,为象征用法。  相似文献   

15.
“爱A不A”固定格式蕴含着[十选择]的语义特征,即:爱A,就A;不爱A,就不A,它的语义与 语境、信息密切相关。爱A不A在句中有凸显焦点的作用,它有两种变式。  相似文献   

16.
从具体词语入手,结合古人社会生活,阐释其文化蕴涵,是当前文化语言学一个重要课题."桑"文化深厚的内涵也凝结在词语中.通过对"桑"字形音义及相关部分文化词语的考察,发现"桑"同祭祀、神灵、帝王、祥瑞等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揭示出其灵异之物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探究了介词"在"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并指出其是以空间处所义为原型而形成的一种呈放射状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汉英词汇之间的不对等、空缺现象、原因及翻译对策.指出词汇空缺现象反映了语言的民族性.词汇的不对等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探讨了翻译工作者如何通过得体的翻译来消除这些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