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展开模式入手,分析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动力以及维度,通过对技术创新空间扩散过程与扩散环境间的互动演进过程,阐述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形式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采用“技术创新能力演进”方式促使技术创新能力快速生长 ,并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和结构探讨了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机理 ,通过分析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 ,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一般模式———双轮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医药企业R&D组织创新模式层级演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现有研究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技术创新流程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医药企业R&D组织模式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层级演进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组织模式的匹配。  相似文献   

4.
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探讨江苏产业结构演进机理,采用200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江苏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揭示技术创新对江苏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江苏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且,技术创新人才投入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效果比第三产业显著,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效果比第二产业显著。最后,提出技术创新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智民 《科技信息》2010,(3):363-364
根据创新扩散和管理技术创新领域的文献回顾,鲜有文献研究管理技术创新在组织间的扩散。本文从九个方面分析了管理技术创新采用的特点:探讨了组织采用管理技术创新的动因:竞争、潮流和压力;把影响组织采用管理技术创新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加以分析;根据组织采用管理技术创新技术上的有效性,探讨了管理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系统演化的途径 ,以及产业系统演进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 ,探讨了二者的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具有多态均衡、随机集群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扩散泛指技术创新的传播过程 ,它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是创新技术供给者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创新技术的过程 ,另一种是潜在的采用者对创新技术的使用、再使用 ,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扩散通常发生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和部门之间 ,而以企业间的扩散为主要形式和常态形式。影响企业间技术创新扩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以往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结构、企业组织、企业制度等方面加以分析。事实上 ,市场因素对企业间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深远。一、市场因素对潜在采用者接纳创新技术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扩散是一个连续传播的过程 ,它始于初始扩散源。构成扩散源的可以是企业 ,也可以是大学、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互动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创新推进了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技术创新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层次的提升和演进产生影响,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演进的路径。通过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聚集和技术扩散加快技术辐射效应,影响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人因错误导致的技术创新项目失败屡见不鲜。分析造成人因错误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行不断改进,方可促使技术创新走向成功。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人因错误的形成机理,认为组织错误通过情境状态和创新个体因素的传导,最终引发人因错误,它启动了人因错误形成过程的整个因果链;然后借助于根原因分析技术,利用事件与原因因子图对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人因错误事件背后的组织错误根源进行追溯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演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人因错误根原因追溯的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演进机理进行了剖析.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动态系统,具有耗散结构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其形成过程受自组织机制和特征制约.系统与开放的外界环境和内部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创造,多层次的叠加、多要素的作用和多维度的需求,是其不断演进完善的原动力.指出: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动地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演进机理,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科学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R&D存量对国际贸易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基于国际贸易的传递渠道,一国可以获得正的国际技术扩散效应。而一国的R&D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R&D存量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我国R&D存量影响技术扩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现状分析,得出广州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以及技术在该产业集群内扩散的特点,指出政府和企业应当如何做出制度安排,以增强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促进技术在集群内扩散。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是影响关键矿产可持续供应的重要因素,但许多学者忽略了不同类别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扩散效应.该文以战略性关键矿产——镍为研究对象,结合ARIMAX模型,研究了三种技术进步与经济、地质、需求等因素对于关键矿产供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三种技术进步专利均会对关键矿产供应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成本降低型专利的影响最大,效率提升型专利影响次之,安全提高型专利影响最小.2)技术进步、价格与经济发展对矿产供应的影响均有扩散效应,储量与需求对矿产供应的影响没有扩散效应.3)往年的矿石产量也是影响矿产供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上述实证结果,该文对中国未来矿产资源产业与矿产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物产业创新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该产业发展的快慢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对产业技术创新途径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基于寡头模型下技术扩散与不扩散、产业实力等方面对产业创新途径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农业生物产业的创新实力、创新环境、农业生物产品生命周期等对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途径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博弈分析,结论表明:自主创新道路是当前我国的最优选择,最后,探讨了自主创新道路中模仿创新、国际合作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等方法,重点分析了2000—2018年长三角区域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大致呈现出合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Z形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在2000—2018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的越来越均衡,区域创新能力也相应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目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现状,提出了:更新观念,增强成果转化意识,科研立项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实事求是地大力宣传科技成果,敢于承担风险,切实为企业服务,逐步完善技术市场,促使科技成果转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光子光折变光伏明孤子的动态演化和自偏转特性.结果表明:在忽略扩散和损耗的情况下,光伏明孤子能在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中稳定传播.考虑扩散效应之后,明孤子光束中心将发生自偏转.自偏转程度首先随入射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偏转程度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研究空间环境资源的非齐次和物种的扩散行为对于生物种群的影响.对一个单一物种的模型,结果表明:(1)空间环境的非齐次性能使种群规模变大;(2)总的种群规模会在适度的扩散速率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值,而极端(过大或过小)的情形会对种群规模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总的种群规模不是关于扩散速率的单调函数.  相似文献   

19.
跨国投资中的技术溢出与我国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外商直接投资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在资本、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对本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制约技术溢出的各种因素,加强国内企业和人才的吸引消化能力,扩展技术溢出路径,加快信息、人员、技术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