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其关键是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合作的特性,为实现技术共享,建立了上下游参研单位产业技术共享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参研单位选择技术共享策略与产业技术的可共享系数密切相关,同时分析了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当参研单位技术可共享系数不断变化,会依次出现多种演化稳定均衡.探索了在激励机制作用下,参研单位技术共享演化博弈过程,研究表明:内部激励机制激发了参研单位选择技术共享的意愿,同时,随着内部激励系数的变化,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趋向收敛到{技术共享,技术不共享},进而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航运服务产业系统的发展过程,基于自组织理论对航运服务产业的协同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航运服务产业的自组织性和演化动力,引入自组织理论的分形理论模型,构建了航运服务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最后,以某沿海城市航运服务产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提出的分形理论模型对该城市航运服务产业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实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自组织演化模型能够准确地刻画航运服务产业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惰性是阻碍"创新驱动战略"成功实施的拦路虎。作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惰性问题,是产业集群网络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对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惰性研究概述的基础上,结合集群生成演化的不同理论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形成机理,对产业集群网络中的结构惰性、知识惰性、制度惰性和文化惰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相关观点,以期为集群网络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庆圆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9):1689-1698
本研究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领域为分析内容,结合方差分析、动态网络分析及相关软件,从动态、多维关系视角和宏观、微观层面全面揭示了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态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领域均随时间不断演化与更迭。但技术创新主体比技术创新领域的变化更为剧烈和频繁,技术创新领域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且领域之间融合态势不断加强。研究表明,了解技术创新领域的演进路径,可提高相关组织、机构的竞争效率,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高的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与生物系统的相似性,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思想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惯例、搜寻、自然选择和新奇等生物学隐喻为基础,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在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技术轨道等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过于依赖生物进化论、分析框架不统一和应用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二象对偶理论将产业创新系统视为由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具备完全时空意义的动态系统。其中,前者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子系统,后者则是由该物质子系统所映射的属性构成的虚像子系统。从这一新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的本质,重新界定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二象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二象对偶理论将产业创新系统视为由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具备完全时空意义的动态系统。其中,前者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子系统,后者则是由该物质子系统所映射的属性构成的虚像子系统。从这一新视角,研究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的本质,重新界定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二象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因素。该文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构建非对称2×2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博弈策略及其均衡,进而从理论上阐明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管理研究》2016,(3):80-83
企业由小到大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技术系统的变革过程是贯穿其中的关键主线之一。基于企业成长和技术系统演化的有关理论,对企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从技术模仿到技术集成创新再到技术自主创新,及其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确定,实施进行了探究。在杰出公司技术系统变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企业实情,针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演化进程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不同策略选择.研究表明: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合作与双方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投入产出比密切相关,当投入产出比在一定范围浮动时,制造商与供应商便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引入政府的惩罚机制进行调控,对于投机取巧、搭便车的企业进行惩罚,迫使他们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创新生态向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指出科技创新治理由此勃兴。从创新生态系统3个主要特征出发,指出技术、组织和机制是影响科技创新治理效能的3个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提出要增强使能技术、进化型组织、政策企业家在中国科技创新治理过程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工业环境效率与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进行了评价;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测算了科技创新对工业环境效率边际效应;基于最佳拟合优度回归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与工业环境效率间演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工业环境效率、科技创新指数分别由2005年的47.17、43.63跃升至2016年的71.28、83.63;(2)科技创新对工业环境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51,而产业结构是工业环境效率的短板制约因素,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14;(3)科技创新与工业环境效率之间符合正向指数函数演化规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业环境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负向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以知识的生产者、扩散者和应用者为主要分析维度,结合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的结构,阐明了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和演进机制,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的演进历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产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区域竞争力还是产业竞争力,都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创新。探讨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最后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构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评价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地位的重要指标。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输入的C2R模型和单纯评价技术有效的C2GS2评价模型,对哈尔滨10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取了评价信息和管理信息,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角度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由三大模块,五大要素,21个基础指标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改进,把理论上的[0,1]范围扩展为[40,100]的范围,使数据的无量纲处理过程更简化,结果更容易使大家接受。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广泛运用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激光和光电子产业具有技术复杂性和地理集聚性的特征.依据新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范式特征,从外部环境、产品差异、创新差异、创新主体差异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创新网络构建的因素.认为创新联盟、合作研发和人才交流是适合不同光电子产业领域、不同产业集聚阶段的创新网络形式.随着网络内部联系紧密程度逐步降低,网络节点的地理临近性可能不断提升.创新网络结构、内容和节点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将导致网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鉴于激光和光电子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创新网络的基本属性与动态演化,建议产业后进国家政府通过政策的全面性、多层次性和专业性来促进适合的创新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对于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协同视角,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由产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内外部协同两大方面因素构成,由此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框架。以此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设计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