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雪莹  张宓之 《创新科技》2021,21(11):42-51
考察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探究影响城市间协同创新趋势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区域一体化下的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跨城市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广度对发明专利授权量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度量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形;创新合作深度对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呈倒"U"形,但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长三角城市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及所处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创新合作策略,积极参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创新活动,提升区域创新绩效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oran I指数检验发现,长三角区域专利授权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产出,以R&D资本存量为R&D经费投入,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人员投入,分别采用经典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长三角创新生产活动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用传统的OLS模型进行实证是有偏颇的,应采用SEM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进行解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重心模型引入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演变的研究当中,计算了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总结了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16年来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偏离我国几何中心;我国科技创新重心与高技术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和研发投入重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科技资源的空间集聚、科技创新环境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区域创新产出的动态演进及空间特征,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产出呈现多极化不协调发展特征并具有空间相关性;高校对创新产出的贡献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创新产出作用更加显著,科研机构研发人员投入更有助于促进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科技向产业转化经验丰富,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意味着长三角正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潮",各区域通过强化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搭建起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联合平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驱动力已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基于投入-产出-载体-绩效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系统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及其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综合驱动力呈现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存在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投入、产出和载体分系统呈现与综合驱动力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绩效分系统的空间分布更为均衡,头部城市在高投入背景下已显现边际产出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性总体偏低,但科技创新综合驱动力较强的城市耦合协调度相对更优,表明科技创新驱动力两极化趋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基础有待夯实,低度耦合-失调城市需首先建立和完善自身科技创新驱动力系统,低度耦合-协调城市需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长板效应,良好耦合-协调型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自我强化的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长三角科创圈区域科技创新治理的路径。分析表明,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加快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共同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制、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等,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治理机制、更快提升长三角创新治理能力,为中国区域创新一体化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5月19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2006年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科技部有关领导、江浙沪科委(厅)主要领导、江浙皖20多个主要城市相关科技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江浙沪三地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推进区域科技政策对接工作等有关事项。与会代表听取了2005年联席会议轮值主席单位、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杨悦所作的《2005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2006年联席会议轮值主席单位、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关于《2006年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工作计划》。上海市科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充分利用长三角优势科技资源,为浙江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重要支撑?近日,由浙江省科技厅主办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媒体行"采风调研活动如期举行,通过对4家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走访,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7-2018年OMI甲醛数据产品探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大气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因素对主要经济区大气甲醛浓度演变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8年主要经济区大气甲醛年均柱浓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变化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回落、平稳发展和迅速反弹四个阶段,多年甲醛平均浓度表现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甲醛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夏秋高,春冬低。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京津冀地区大气甲醛东南高、西北低;长三角中部和西部地区甲醛柱浓度较高,并由内陆向沿海地区递减;粤港澳地区广州、佛山两地大气甲醛柱浓度较高,同样表现为内陆向沿海递减。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是影响大气甲醛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降水和植被与大气甲醛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有较强的关联。影响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大气甲醛变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分别为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和第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珠三角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发展,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珠三角9市2014—2018年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运用Malmquist指数进一步评估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就资源整合提出建议. 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2)工业污染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珠三角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 其中深圳市领跑,江门、肇庆市居后;(4)由Malmquist指数分解来看,技术进步是决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物馆数量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中,上海市博物馆数量最多。(2)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为空间正相关,呈集聚态势。以上海市为核心,极化作用不断增强,整体呈“多核串珠状”,省会城市作用突出。从局部尺度来看,各省城市间差异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城市。(3)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显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政府财政等因素共同影响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互补性强.从长江下游到上游,经济发展基本呈递减趋势,而资源禀赋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长江流域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加权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不同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状况上.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从长江流域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看,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沿长江下游到上游南北条带状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经济效益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排名前5的地区绝大部分指标的总量都超过我国总额的一半,排在后5位地区各类指标的总量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均衡特征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水资源-经济共3对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负载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进而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位。其中四川-重庆、安徽、湖北地区基尼系数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0.4。(2)长江经济带整体平均匹配差异表现为水资源-经济基尼系数>水资源-土地资源匹配基尼系数>水资源-人口匹配基尼系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3)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与外资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算了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外资的业绩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绩效是显著的。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溢出效应的角度对外资的绩效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高度的经济开放水平、国内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丰富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资源使得外资溢出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取得高绩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