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几种甲基/苯基聚硅烷的光谱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聚硅烷的发光性能,找到紫外区上聚硅烷吸收光和发射光的规律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合成了几种不同组成及结构的甲基/苯基共聚物聚硅烷,并研究了其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L)性质.探讨了聚硅烷组成和结构对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取代基中苯基的含量逐渐增加,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峰位置都呈波长逐渐增加的红移趋势.聚硅烷链的侧链组成对光谱性能起决定性影响,增加侧链中苯基的含量可以增加主链电子离域范围,从而使聚硅烷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峰向长波移动.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含羧基活性官能团菁染料的合成,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类染料在不同溶剂中的分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取代基和溶剂对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Nicol理论研究了此类化合物的溶剂效应,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数与函数f(n,ε)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大吸收波长总体上随着溶剂折射率的增大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46个2-(4-X苯基)-5-Y嘧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共轭链两端取代基X,Y对紫外最大吸收波长λmax对应的能量vmax的影响规律,提取表征基态取代基电子效应的Hammett参数σ和表征激发态取代基电子效应的激发态取代基参数σexCC对vmax建立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模型,得到了相关系数高(R2=0.948 7)、平均相对误差小(D=1.26%)的5参数模型.结果表明,取代基X,Y的共轭效应、激发态取代基效应及取代基的交叉相互作用对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有较大影响.结合各参数前面的系数对模型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合理解释,并与本课题组之前研究的取代基对2-X-5-Y嘧啶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能量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裂褶多糖的乙酰化及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吡啶-乙酸酐反应体系,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合成不同取代度的毫克级乙酰化裂褶多糖,并对改性前后样品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其红外光谱在1735~1729 cm-1出现酯基的C O伸缩振动,在1251 cm-1处出现一个较弱的酯基的CO伸缩振动,且CO伸缩振动随着乙酸酐用量的增加略向高波数移动;其紫外-可见光谱在252~272 nm处存在一个弱的羰基吸收峰.其1HNMR峰在2.6和5.1的化学位移证实发生了乙酰化取代.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改性前后裂褶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发现改性后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显著降低,且分散程度减小.由于取代度和相应的特征吸收值不呈线性关系,试验条件下未能建立紫外和红外光谱法测定乙酰化裂褶多糖取代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FT-IR研究了电晕放电等离子体与H_2O_2氧化两种方法降解甲基蓝过程溶液的颜色变化和光谱行为差异。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电晕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基蓝过程溶液的颜色先加深再逐渐变浅,而H_2O_2氧化甲基蓝过程溶液的颜色一直变浅;H_2O_2氧化甲基蓝过程产生的中间物质在紫外-可见谱图中279 nm与372 nm处产生新吸收峰,而电晕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基蓝过程的紫外-可见谱图中603 nm处甲基蓝发色基团吸收峰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并无新吸收峰出现。FT-IR分析结果表明,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破坏了甲基蓝结构中不稳定的环外C=C及C=N,在1 692.4 cm-1和1 400.4 cm-1处分别生成C=O和N=O的吸收峰;而H_2O_2氧化过程只破坏了C=N,在1 386.4 cm-1处产生N=O的吸收峰,表明这两种处理方法均对甲基蓝溶液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Co掺杂ZnO纳米粉体的结构和光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Co2+的ZnO纳米粉体,并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等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以二价离子Co2+的形式掺杂进入ZnO晶格,且所得Co掺杂ZnO纳米粉体仍为六角纤锌矿型结构;纳米粉体的光学带隙随掺杂量的增加逐渐变窄,并且在紫外吸收谱上出现了3个明显的特征吸收峰;由室温光致发光光谱可知,随着Co2+掺杂浓度的增加,ZnO的荧光强度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7.
铁(Ⅲ)锌(Ⅱ)双卟啉的合成及卟啉环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3种苯环上分别带推电子和拉电子取代基的以1,4-二氧丁基相连的p/p型铁(Ⅲ)锌(Ⅱ)双卟啉,以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双卟啉卟啉环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分子内能量转移过程的存在、νFe-Cl谱带向高频位移和锌(Ⅱ)卟啉的荧光淬灭现象都是卟啉环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锌(Ⅱ)卟啉苯环上取代基性质对荧光淬灭的影响可知,对p/p型双卟啉,自旋—轨道偶合效应是卟啉环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希夫碱系化合物的合成及SHG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芳胺与芳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12个希夫碱系有机化合物。测试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结果表明:12个希夫碱系有机化合物的最高吸收波长都在紫外区内。随着芳环(A)取代基供电性的增加,芳环(B)取代基吸电性的增加,希夫碱系有机化合物的吸收波长红移。采用固体粉末方法测试了合成产品的SHG效应,结果发现其中4个品种具有SHG活性。  相似文献   

9.
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循环伏安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pH为7.4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开链过程中,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后的荧光光谱曲线、紫外光谱曲线的吸收峰改变较大,循环伏安法峰氧化峰正向移动,电流增大,量化计算表明邻苯二酚位于磷酸基团近侧,邻苯二酚与脱氧核糖核酸主要以静电方式结合。  相似文献   

10.
苯乙烯菁染料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3种未见献报道的苯乙烯菁染料,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取代基对其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锌酞菁(ZnPc)-球烯(C60)复合物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光谱性质.UV-Vis光谱在710nm附近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峰位置与理论计算基本符合,这表明ZnPc和C60形成了分子间电荷转移复合物(CTC).荧光光谱中激发峰的位移和荧光猝灭低谷现象进一步证实形成了ZnPc-C60的CTC.通过Job′s光度滴定等方法表明ZnPc与C60以1∶1和2∶1的复合比生成CTC.对ZnPc-C60在不同温度下的生成平衡常数KC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3,5-二氨基-4′-苯硫基二苯甲酮(DATBP)与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HDI)及N-甲基二乙醇胺(MDEA)进行逐步聚合反应,将二苯硫醚结构及共引发剂胺结构都引入到高分子链上,从而得到侧链含有二苯硫醚和二苯甲酮,主链含有共引发剂胺的聚氨酯型高分子光引剂(PUS-HSM)。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凝胶渗透色谱证实了高分子光引发剂的结构。紫外光谱证实了高分子的结构对二苯甲酮单元的最大紫外吸收几乎没有影响。电子自旋共振光谱表明PUS-HSM产生自由基的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苯乙烯与少量的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或4-乙烯基吡啶的共聚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可在聚苯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链上分别引入功能基团羧基,酸酐基和吡啶基,对其聚物红外光谱,酸碱滴定,元素分析,玻璃化转变温度,粘度及紫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在聚合物分子链上引入功能基团,可以大大增加分子链内或链间作用力,从而导致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升高,粘度的反常增大以及紫外吸收峰的加宽。  相似文献   

14.
以壳寡糖为原料, 制备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 并用红外光谱、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热重 差热分析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 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法研究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在213.5,280.0 nm处出现吸收峰, 其热稳定性较差, 在180 ℃开始氧化分解;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的紫外 可见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发生变化;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使铁氰化钾 DNA体系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 式量电位发生正移, 并使DNA的黏度增大, 即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锐钛矿T iO2纳米结构,研究乙醇、乙二醇和丙三醇对 T iO2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等对此TiO2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黏度的增加,TiO2的形貌由纳米片到纳米棒最后形成纳米颗粒;在乙醇溶液中合成的T iO2纳米片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这是由于U V光具有粒子性,光的多次反弹使得样品具有高的紫外吸收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的酸掺杂对聚苯胺结构和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合成了导电高分子本征态聚苯胺(PANI)、盐酸掺杂聚苯胺(HCIPANI)和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CSAPANI).用傅立叶红外光谱(R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其掺杂前后的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结构的变化对电导率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乙烯咔唑(PVK)为基质,分别采用直接掺杂法和原位复合法制备了含稀土铽(Ⅲ)配合物的纳米发光薄膜,并且对膜层的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稀土配合物被复合到导电高分子PVK中,铽配合物是以纳米的尺寸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两种方法获得的薄膜都发出了铽离子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8.
富勒烯C60与二乙胺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吸光及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UV/Vis及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溶剂介质及不同温度下C60与二乙胺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吸光及发光特性。测定了相应的电荷转移配合常数和猝灭速率常数。二乙胺对C60的荧光猝灭不受扩散控制,同时激基复合物辐射明显取决于溶剂。  相似文献   

19.
以CeCl3·7H2 O为铈源、NH3· H2 O为矿化剂、HCl为酸性调节剂,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二氧化铈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PL )、拉曼光谱(Raman)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等分析测试手段,对CeO2纳米颗粒的晶相、形貌、光学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晶格参数略高于块状CeO2的,并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所有样品的形貌均为球形.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估计出的样品直接带隙值小于块状CeO2的,且此值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pH值为2时合成样品具有室温铁磁性,此性质的出现可能与Ce3+和氧空位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AFM ,XRD ,UV Vis等手段对Ag+ /ZnO掺杂体系的形貌、平均粒径、吸收光谱进行表征 .研究了苯酚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的影响 .探讨了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对 4 0mg/L苯酚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结果表明掺杂后能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催化降解 ,当Ag+ 掺杂摩尔含量为 2 .0 0 %时 ,反应常数Ksunlight/KUV=1 .78,与掺杂前相比Ksunlight和KUV分别提高 1 5倍和 1 1 .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