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2.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翠蓝眼蛱蝶夏型和秋型(♀♂)成虫头部、腹部和胸部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虫胸部的电泳蛋白条带最丰富(7~11条),胸部有分子量为96300、72623、38583等3条共有带,腹部有96300、62153、45968等3条共有带,头部有11658一条共有带.翠蓝眼蛱蝶夏型和秋型(♀♂)成虫胸部电泳蛋白的条数亦有差异,夏型♂有8条,夏型♀有10条,秋型♂有7条,秋型♀有11条,它们在38583~96300之间的蛋白条带数目和位置相近,在13889~29381之间有所差别,夏型和秋型有96300、72623、38583等3条共有带,夏型有112523、51162等2条特征带,秋型在83222处有1条特征带.比较翠蓝眼蛱蝶夏型和秋型(♀♂)成虫胸部蛋白质组成相似性可知夏型♀与秋型♀的差异性较小(相似系数为0.615),而夏型♂和秋型♂(相似系数为0.250)的差异性较大.♀♂之间差异比夏型、秋型间差异大.由数码凝胶成像与分析系统进行凝胶图谱聚类分析,翠蓝眼蛱蝶按取样的不同部位聚合成头部、腹部和胸部3类.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过优化后的DNA-AFLP分析体系,分析了春兰原变种与线叶春兰花基因组上的差异.9对引物组合在100-800bp之间共扩增出389条带.其中共有条带318条,春兰原变种有11条特异性条带,而线叶春兰有60条特异性条带.线叶春兰特异带的48.3%集中500-800bp,51.7%集中在100-500bp,春兰原变种特异带全部集中500-800bp.通过对不同引物分析发现引物对(E-AGC/M-CAT)对春兰原变种以及线叶春兰的特异性片段选择性较好.两种兰花花基因组上的差异与两种兰花花形态,以及香味差异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两种兰花花基因组的AFLP遗传差异的探讨,为今后研究兰花花香基因,兰花育种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于2005年11月~12月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实验,获得西氏鲍♀×盘鲍♂、盘鲍♀×西氏鲍♂、西氏鲍♀×西氏鲍♂和盘鲍♀×盘鲍♂4个组合的F1代.对西氏鲍和盘鲍的卵径以及4个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胚胎发育速度、子代早期阶段的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氏鲍和盘鲍的卵黄径并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的卵膜径差异显著.西氏鲍♀×盘鲍♂的受精率为19.1%~65.3%,孵化率为76.3%~84.8%.盘鲍♀×西氏鲍♂的受精率为22.3%~82.7%,孵化率为77.1%~85.2%.在水温19.0℃、盐度30的条件下,杂交组合比自繁组合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滞后.在鲍苗生长的早期阶段(12、20、30、60 d),各组合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100 d后,杂交子代的生长速度快于盘鲍和西氏鲍的自繁子代,其中以西氏鲍♀×盘鲍♂的生长速度最快,与其它组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但是,在180 d内,杂交组合和自繁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鸡与鹌鹑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特异表达基因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入孵67~91h的鸡(♀)与鹌鹑(♂)杂交种胚胎中mRNA差异表达进行比较,筛选出与杂交种胚胎早期发育相关的特异表达基因,并克隆测序这些序列,分析这些基因在杂交受精蛋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对杂交种早期胚胎死亡是否有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已经获得6个杂交种孵化不同时期的基因片段与鸡的mR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孵化第72h时胚胎mRNA表达的序列与鸡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相关抗原mRNA具有高度同源性,孵化第79h时产生的差异片段经过比对,发现:与鸡(♀)肽酰-脯氨酰异构酶类似的mR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杂交种胚胎发育到第72h时,可检测到鸡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相关抗原mRNA的表达,比前人所得到的表达时间(胚胎发育在第84h时检测到)提前了12h,这很可能是造成杂交种早期胚胎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茶树杂交种金观音与黄观音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配铁观音(♀)与黄金桂(♂)杂交,从F1中分离单株,经20多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示范,育成综合性状优异的杂交种金观音(又名茗科1号)、黄观音,先后通过省级与国家级品种审定.两个杂交种适制鸟龙茶与绿茶,制优率高,黄观音亦适制红茶、白茶.花香明显,品质优异,超过黄金桂,香气与制优率均比铁观音高.茶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和萜烯醇类及其氧化物、酯类、内酯类、酮类等乌龙茶香气特征成分含量丰富,金观音、黄观音的遗传性状分男ll趋向母本与父本.超亲优势强,产量高,比双亲平均增产20%至60%以上,扦插繁殖力、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双亲.开采期早,与黄金桂同期,分别比铁观音提早13d与10d左右.适宜在福鼎大白茶的适栽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7.
选取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4个虫株,以及中国的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2个虫株进行生物学杂交和交配对象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部分虫株可以发生种间杂交,正交总交配成功率为4.2%,反交总交配成功率为10%,反交成功率是正交的2倍。杂交整体发生率极低,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的繁殖种群。采用松材线虫(简称Bx)/拟松材线虫(简称Bm)快速分子检测系统对杂交F1代幼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F1代幼虫既含有Bx分子标记也含有Bm分子标记。继代培养30 d后,杂交后代在基因型上表现出了不同趋向的分化,其中BxAN5♀×Bm JNL1 ♂、BxAN5 ♂×BmAN5♀和BxUSA ♂×Bm 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BxJNL5 ♂×Bm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拟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在有种内交配资源存在情况下,无论松材线虫还是拟松材线虫均倾向于优先选择种内交配资源。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种间交配可能会产生,但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性繁殖的生殖后代。  相似文献   

8.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宁植3号’是由‘Arapaho’(♀)和‘Hull’()杂交选育出的早熟丰产黑莓新品种。该品种植株无刺,直立性好;果实成熟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浆果黑色,具光泽,大小中等,平均单果质量5. 0~6. 0 g;品质佳,可溶性固形物10%~11%,有机酸0. 8%~0. 9%;口感甜,适于鲜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蛋鸡及其正反杂交组合卵巢组织的基因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杂交试验中发现:白莱航蛋鸡(AA)与农大褐蛋鸡(DD)的正交组合(AD)和反交组合(DA)鸡群在产蛋数上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为了探明产蛋数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了4个组合鸡群在产蛋高峰期(32周龄)卵巢组织的基因差异显示.结果表明,24种引物组合在4个试验鸡群的RNA池中共显示出726条稳定的cDNA条带,其中112(15.43%)条为差异带.在杂种与纯种间共发现7类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其中量的差异有2类:Ⅰ杂种超强(T1++1,T1+11,T11+1)表达17条(15.17%);Ⅱ杂种减弱(T1 1,T1 11,T11 1)表达15条(13.39%);质的差异表达模式有5类:Ⅲ杂种沉默型(T1001、T1011、T1101)9条(8.04%);Ⅳ杂种特异型(T0110、T0100、T0010)7条(6.25%);Ⅴ杂种与单亲一致(T1110、T0111、T1100、T1010、T0101、T0011)型58条(51.78%);Ⅵ共显性(T+11 、T 11+)6条(5.36%);Ⅶ杂种与双亲一致型(T1111)614条(84.57%).试验结果表明4个组合鸡群在产蛋高峰期的卵巢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水温(25±0.5 )℃、盐度31~32 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 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 d,从初次摄食到进入PNR期的时间为2.5 d;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发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迅速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为76.7%;饥饿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 d,至第8天,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期相: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2.
Lm型标记雌性系及其恢复系个4个,采用NCⅡ交配设计配制4×4=16个矮秆蓖麻杂交组合,通过F1的20个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特殊配合力方差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有12个性状,对其进行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及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总配合力(TCA)分析和各性状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如下:筛选了♂1082、♂1088两个优良恢复系材料和2♀AlmAB2、♀062097两个优良的Lm型雌性系.筛选出062097×1082、AlmAB1×1088、AlmAB2×1113、062098×1088四个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如有效果穗数、主茎穗蒴果数、生育期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狭义遗传力低的性状,如单株粒重、一级分枝有效果穗数、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则宜在较高的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39个菜豆品种和1个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SDS-PAGE技术获得了种子盐溶蛋白的亚基分布电泳图谱,比较了分布差异,并分析了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40个供试种质的盐溶蛋白带型差异显著,电泳共分离出27条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其中有4条保守带(均为100%表达),分子质量分别为99.039、58.267、25.234、15....  相似文献   

14.
大豆属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属中11个种的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的细胞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指纹图谱差异较大,特别是HindⅢ的酶切指纹图谱,Soja亚属的大多数材料的等位基因数比Glycine亚属的多.利用30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分析种间多样性表明,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目不同,为6~29,平均每个位点15.9个,Glycine亚属中种间的指纹图谱差异比Soja亚属中种间的大.用10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引物组合检测的AFLP指纹图谱表明,AFLP多态性为97.6%.不同引物组合揭示多态的能力不同,Glycine亚属特异带344条,Soja亚属特异条带仅为61条.对于不同种来说,除了G.clandestina和G.soja外,其他种都有种的特异带.根据RFLP,SSR和AFLP分析的数据,用UPGMA法构建了大豆属相关种的分子系统树,并确立了半野生种G.gracilis的分类地位,这对于栽培大豆种(G.max)的起源、进化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乳杆菌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健康的影响,选取450尾初始平均体重为(89.55±0.75)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按照对照组(CG)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EG)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按照0.8%(EGⅠ)、 1.2%(EGⅡ)、1.6%(EGⅢ)、2.0%(EGⅣ)的比例添加亿菌优(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含量比2∶1)进行养殖.养殖8周后,分析各组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显示:(1) EG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与CG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2)血清生化指标中,EGⅡ组的谷丙转氨酶活性,EGⅢ组总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含量及甘油三酯含量,EGⅣ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G组(P <0.05);(3)杂交石斑鱼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中添加乳杆菌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GⅢ组肠道淀粉酶含量最高(P <0.05),其他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变异,我们以两套不同世代(早代和高代)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及其母本(四倍体小麦,AABB)和父本(粗山羊草,DD)为材料,采用DNA—AFLP和SSCP方法分别对基因组与基因区域的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基因组中来源于父本的条带发生丢失的数目更多,表明倍性较低的亲本(DD)基因组序列在多倍化过程中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DNA—AFLP结果相比较,采用SSCP方法检测到的变异比例明显较低,说明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区域发生变异的频率较低,而DNA—AFLP检测到的丢失条带可能主要为非编码序列,特别是重复序列.分析还发现,有4个基因在杂交F1代就发生了变异,这说明这些基因变异是由于杂交引起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4个基因中,有3个位于2D染色体长臂上,并且位于相近的同一区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进化过程中,基因区域的序列变异具有选择性,而不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7.
济宁青山羊大小猾子皮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差异显示PCR(DDRT PCR)技术研究了小猾皮(出生3?d内)和大猾皮(出生30~60?d)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以反Northern点杂交技术快速剔除假 阳性条带。从40对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组合,其在2种猾子皮中共扩增出482条cDNA片段,其中差异表达条带为52条,占总条带数的10.79%。在所发现的差异条带中有41条为表达“强与弱”的差异 带,占总条带数的8.51%;另有11条为表达“有或无”的差异条带,占总条带数的2.28%。说明与小猾皮相比,大猾皮皮肤组织中有8.51%的基因增强或减弱表达,有2.28%的基因启动或关闭表达。这些 差异表达的基因是大猾皮和小猾皮花纹品质差异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酿酒酵母与雨生红球藻的细胞融合子的RAPD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7条随机引物对雨生红球藻(Haemotococcumpluvies)、酿酒酵母(Saccaromycescerevisiae)及其融合酵母变株进行RAPD分析.在融合子的54条谱带中,有7条为双亲共有,占12.96%,与酿酒酵母相同的18条(33%),与雨生红球藻相同的17条(30.9%),其余12条(23.54%)为融合子的新谱带,结果表明该融合子很可能是雨生红球藻、酿酒酵母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小鼠乳腺表达人乳过氧化物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基因组PAC文库中筛选出人乳过氧化物酶(hLPO)基因,利用长片段PCR的方法获得hLPO基因5’端约3kb片段,通过酶切方法获得hLPO基因3’端约27kb片段,将这两部分拼接并克隆到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上,构建以山羊β-casein启动区指导的hLPO的转基因表达载体pBC1-hLPO。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28只FO代小鼠,经PCR检测和Southerm杂交分析证实,有5只小鼠(4♂,1♀)为整合hLPO基因的转基因阳性小鼠,整合率为17.86%,整合拷贝数在1至5之间。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FO、F1代共3只雌性转基因小鼠乳样,结果表明hLPO重组蛋白的特异条带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ISSR和ITS标记在白木香遗传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扩增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不同地区白木香的遗传变异、亲缘关系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ISSR分析显示,筛选出的7条ISSR引物可扩增出80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的比例是60.0%,白木香9个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是0.0733-0.4213.ITS序列分析显示,白木香种内的9个居群中共有6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110.两种标记得到的聚类图不一致,但大致趋势相同,都可以将白木香及其近缘种聚在不同的种群中,说明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均可有效揭示白木香的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