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确定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死亡不可逆点(PNR),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5±3)℃的水温条件下:半刺厚唇鱼仔鱼在5 日龄卵黄囊消失并开口摄食,其基本不经历混合营养期,属于极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 ~11 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孵化后第15 d,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在到达PNR后部分仔鱼仍能存活3 ~4 d,其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强;9 日龄饥饿仔鱼全长出现负增长,17 日龄绝大多数个体因饥饿而死亡;仔鱼在PNR期未出现“胸角”,而鳔后室萎缩明显和第六条黑色素纵带发育显著滞后可作为鉴别半刺厚唇鱼饥饿仔鱼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营养与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早期生活史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其营养包括内源性、外源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仔鱼必须在卵黄耗尽前的短时间内建立起外源性摄食,否则,便进入饥饿期。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摄食强度均取决于仔鱼的摄食效率,并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摄食节律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仔鱼对饵料的选择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变化,同时与饵料的大小、种类、密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花斑裸鲤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水温14-16℃,p H6.1-7.1,溶氧6.6-7.6 mg/L的条件下花斑裸鲤刚刚孵化的仔鱼全长8.02-8.31 mm,身体淡黄色,沉于水底,依靠卵黄囊提供能量;孵化后第4天,仔鱼背鳍原基开始分化,身体背部、肌节和卵黄囊之间出现大量点状黑色素斑;孵化后第6天仔鱼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全长达到11.93-12.46 mm;第11天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依靠外源性营养进行生长发育,全长达到14.41-15.02 mm。  相似文献   

4.
利用激素注射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的鲻鱼受精卵,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和水层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23℃水温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65±0.18 mm,卵黄球长径0.96±0.24 mm,油球直径0.38±0.12 mm,卵黄球在孵化后第5天消失,油球为第10天完全吸收;(2)不同水深(20、40、60 cm)对鲻鱼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卵黄囊期仔鱼的死亡率影不显著(P0.05);(3)孵化后的第3天和第8天,仔鱼在水层中发生向下迁移变化,并伴随2个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经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并在24 5 ℃条件下孵化获得仔鱼, 观测了20 ℃,23 ℃,26 ℃和29 ℃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结果表明: 卵黄囊期历时分别为8 21,7 41,6 61,5 61 d; 饥饿半致死时间分别为13 01,11 01,10 01,9 01 d; 卵黄囊期仔鱼体质量的净增加量分别为2 74,3 00,4 66,3 02 mg;体长净增加量分别为3 92, 4 10, 5 20, 3 32 mm; 特殊体质量每天增长率分别为10 01%, 11 06%, 21 20%,14 05%; 特殊体长每天增长率分别为6 29%,7 22%,10 75%,7 32%. 体质量和卵黄囊体积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p<0 05).  相似文献   

6.
唐鱼仔鱼对饥饿的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延迟投喂对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探讨唐鱼仔鱼对饥饿的应对策略.结果显示,在水温26.0±1.0℃条件下,唐鱼仔鱼在孵出后的2.5~3 d开口摄食,5 d卵黄消耗完毕.18~25 d,延迟投喂0~3 d仔鱼的存活率在80.4%~93.3%间变动,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延迟投喂4 d,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至50%;延迟投喂5 d,仔鱼的存活率极显著下降,只有30.0%左右.延迟投喂6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为0,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唐鱼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为孵出后的9 d.延迟投喂2 d开始,仔鱼的生长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延迟投喂3 d是仔鱼的生长低谷,延迟4~5 d,仔鱼反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25 d内,延迟投喂5 d仔鱼恢复到与正常投喂组接近的生长水平.由此提出关于仔鱼应对饥饿对策的“存活与生长交易临界点”和“生存机遇期”两个观点,并对它们的生态学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延迟投饵对花尾胡椒鲷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1年4月至5月在集美大学海水养殖试验场对延迟投饵的花尾胡椒鲷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盐度24.0—24.8,温度18.5—22.8℃时,仔鱼4日龄开口.开口当天投饵,仔鱼未摄食.仔鱼延迟投饵1、2、3、4d时,投饵后2h内的摄食率分别为65%、60%、25%、15%,投饵后2h内平均每尾仔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95、0.80、0.35、0.20个轮虫,而延迟投饵5d、6d的仔鱼的摄食率均为0。完全投饵组6日龄、8日龄仔鱼的全长分别比完全饥饿组仔鱼长0.068mm和0.222mm.在仔鱼开口后4d内,各组仔鱼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4d后,各组仔鱼死亡率差异越来越大;开口后第6d,延迟投饵0—3d的仔鱼的存活率在43.3%以上,而延迟投饵4d以上的各组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16.7%.花尾胡椒鲷仔鱼在开口后第4d进入PNR期.  相似文献   

8.
花(鱼骨)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形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处理方法对花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与测量。观察结果显示:(1)花胚胎发育可以划分为22个明显的时期,包括7个主要的发育阶段;(2)在(20±1)℃条件下,仔鱼在出膜后的第3天开口摄食,卵黄囊在第7天基本消失,此阶段仔鱼的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4.67%,而以第4天增长最快。该实验结果将为花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特别是为仔鱼在营养转换阶段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的发育阶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了大弹涂鱼仔、稚、幼鱼发育时间、个体大小及其主要特征,并研究了其生长环节和生态特性。大弹涂鱼仔鱼系属于混合性营养类型,其混合性营养期亦即孵化后2~4日龄的开口摄食期。培育期间水温27.0~32.1℃,盐度10~26‰,仔鱼前期和仔鱼后期的早中期(孵化出膜至孵化后 27日龄)生长较慢,平均日增长量为 0.186 mm;从仔鱼后期的晚期经稚鱼期到幼鱼早期(孵化后 27~42日龄)生长较快,平均日增长量为 0.887 mm。稚鱼期生长速度比仔鱼期快,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双棘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 thus(Lacépède))的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双棘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5.9~27.0℃、盐度26.6的条件下,经19.2 h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培育水温25.4~29.4℃、盐度26.6~30.6时,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仔鱼前期,2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4~16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17~24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25日龄进入早期幼鱼期.  相似文献   

11.
饥饿对锯缘青蟹(Scylls serrata)幼体存活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刚孵化的锯缘青蟹第一期蚤状幼体,经不同时间饥饿后再予投饵,结果表明,饥饿可显著降低幼体的存活率和延长其发育期,饥饿时间(t)和发育期长(D)呈线性关系9D=4.81+1.81t,r=0.96,P<0.01),对于青蟹蚤,幼体,起始饥饿时间超过4d,再予投饵,幼体均不能恢复到正常发育和蜕皮,即其“不可恢复点(point of no-return,PNR)”约为4d,若幼体孵化后马上投喂,但在投喂后不同时间间间使幼体饥饿,50%青蟹蚤;幼体达到“营养贮存饱和点PRS50(Point-of-reserve satura-tion)”的投喂时间为2.3d,约为正常发育期长4.5d的一半,对已通过PRS点的幼体,饥饿一般不影响其蜕皮和发育,甚至还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福建省闽江也有分布.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1].受精卵约7d后孵出,仔鲟顺流而下,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2].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团头鲂受精卵,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与测量.结果显示,团头鲂受精卵呈圆球形,具黏性,卵径(1.18±0.09)mm;在水温(21±1)℃条件下,团头鲂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孵化历时39h10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初孵仔鱼体长(3.44±0.29)mm,出膜后第4d仔鱼鳔完全充气,卵黄囊消失;观察时,受精卵至尾鳍出现期胚胎置0.7%生理盐水中,肌肉效应期和后面各时期的胚胎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置3%甲基纤维素中拍照可获得良好效果.该工作为研究团头鲂胚胎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实时和动态的图像资料,并为鱼类胚胎发育观察提供了基本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鲍鱼苗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性,以夜间20:00 ̄23:00摄食活动最强,鱼苗间互相残杀现象严重,饥饿时尤甚,经统计分析,鲶鱼苗的生长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在不同温度时回归方程不同,开口摄食前体重为负增长,鲶在鱼苗阶段就与成鱼的体型基本相似,两者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对6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穗部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前后,分别测定了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及总酚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接菌后各品种PPO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抗病品种在接菌后第3 d PPO活性达到峰值,而感病品种在接菌后第4 d PPO活性才达到峰值;接菌后抗病品种组织中MDA含量变化呈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而感病品种MDA含量表现为先升后缓慢下降然后再度上升;各品种酚类物质含量均在接菌后第2 d达到峰值,然后酚类物质含量开始下降,但感病品种下降速度明显比抗病品种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于2019年5月—2020年8月,以天然紫海胆为亲本,对亲本促熟和幼体培育技术进行了改进。在亲本暂养期间足量投喂海带和牡蛎,两周后进行催产,亲本排放率达到90%,且配子受精率达到95%,孵化率达到85%。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采用超滤海水和不换水育苗,并结合少量多次的投饵方法,使八腕幼体存活率达到74.95%,最终获得了3~8 mm的稚海胆30万余个,提高了紫海胆人工育苗效率。  相似文献   

17.
眼斑拟石首鱼仔鱼对微粒子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8日龄的眼斑拟石首鱼仔鱼分别投喂轮虫、新研制的微粒子饲料(MDA)和商品用微粒子饲料(MDB).结果表明,轮虫组仔鱼的存活率最高(56.0%),其次是MDA组(15.5%),最低为MDB组(1.2%),无给饵仔鱼至8日龄全部死亡.各组仔鱼的生长并无显著差异.随后对10-20日龄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MDA、MDA+1/3轮虫和1/3轮虫,MDA+1/3轮虫组仔鱼的存活率和平均全长明显优于1/3轮虫组.研究认为,MDA可作为眼斑拟石首鱼仔鱼阶段所用的生物饵料轮虫的部分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