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大黄鱼受精卵在不同温度下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为改进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提供基础数据,观察了4个温度条件下大黄鱼受精卵的卵裂时间,并据此估算了卵裂间隔时间(τ0).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大黄鱼受精卵第1次卵裂越快,每升高1℃,第1次卵裂时间约提前3.1 min,并给出大黄鱼第1次卵裂时间τI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温度越高,卵裂间隔时间越短,同时给出卵裂间隔时间τ0与温度的一阶指数衰减回归方程;τI与τo的比值在2.24~2.91之间,并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升高,但比值升高的幅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cyclin B1和cdc2 cDNA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促进因子(MPF)是诱导细胞从G2期转入M期的关键因子,在配子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PF由周期蛋白B(cyclin B,CB)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1,由cdc2基因编码)2个亚基组成.本研究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cyclin B1(Lc-cb1)和cdc2(Lc-cdc2)基因的cDNA序列,并分析了这2个基因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为解析MPF在大黄鱼性腺发育和配子成熟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Lc-cb1基因全长cDNA 1 882bp,可编码397个氨基酸的蛋白;Lc-cdc2基因全长cDNA序列1 151bp,可编码303个氨基酸的蛋白.基于Lc-cb1 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6种脊椎动物的CB1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67%~84%),并具有周期蛋白盒、毁坏盒、以及蛋白酶K位点(RRxSK)等CB预期特征.基于Lc-cdc2的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与其他6种鱼类的CDK1氨酸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88%~97%),并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ATP结合相关的保守序列(GxGxxGxV)、周期蛋白结合相关的PSTAIRE序列等CDK1的预期特征.可见,本研究克隆获得的2条序列是Lc-cb1和Lc-cdc2 cDNA全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b1和Lc-cdc2的2个基因mRNA表达具有相似的组织特异性,在性腺中mRNA水平均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表明Lc-cb1和Lc-cdc2是大黄鱼性腺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5.
鮸(Miichthys miiuy)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针对鮸细胞遗传标记匮乏的问题,利用荧光染色、硝酸银染色(银染)、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分析了鮸的核型特征,发现鮸的核型含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t),鮸染色体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荧光强度呈现特定的二维分布模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转化为更直观的3D-光强度图,为鮸染色体的识别、配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8SrDNA和5SrDNA双色FISH结果显示,鮸的18SrDNA和5S rDNA均只有1对位点,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和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银染显示鮸的核仁组织区域(NOR)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显示的暗带,均与18SrDNA位点的位置相同.鮸的端粒序列FISH信号分布于所有染色体的两端,未发现臂间端粒信号.综上,通过PI染色和图像分析软件解决了鮸染色体识别困难的问题,并使用FISH方法分析了鮸的核型特征,研究结果丰富了鮸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也为研究石首鱼类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DPI染法显示黄姑鱼NOR的条件,并比较了DPI染法与银染法差别显示的位置、数目和直径.综合研究结果,DPI染法显示黄姑鱼NOR的程序可以归纳为:制片在60℃恒温箱中老化3~6 h,接着在体积分数为80%的甲酰胺/2×SSC中65℃处理4min后,再用系列乙醇脱水,放在60℃下烘片5~10 min,然后滴加含有1μg/mL碘化丙啶(PI)的封片剂,盖上盖玻片,用指甲油封片.其中,热甲酰胺处理和PI染色是必须步骤;制片的老化和烘片虽非必须步骤,但可以提高差别显示的对比度.由DPI染法和银染法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差别显示区域的位置一致,数目分布相当,直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DPI染法可以替代银染法用于显示黄姑鱼间期核和中期染色体的NOR.由数目比较试验结果显示,DPI染法组仅个别间期核(0.81%)观察到3个NOR,而银染组观察到3个以上的间期核达3.51%.这表明,DPI染法比银染法有更高的特异性,更适合黄姑鱼群体NOR多态性研究.此外,DPI染法还可与FISH联用,同时定位NOR和其他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8.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是分析远缘杂交染色体组结构的有力工具。为了提高杂交鲍GISH的信号强度,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杂交子代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杂交缓冲液中探针质量浓度、封阻DNA质量浓度,以及去离子甲酰胺、硫酸葡聚糖或聚乙二醇6000的含量对GISH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缓冲液中,探针质量浓度应大于6.25 ng/μL,封阻DNA(鲑精DNA)的适宜质量浓度约为探针的10倍,去离子甲酰胺的适宜体积分数约为30%,硫酸葡聚糖的适宜体积分数为12.5%~17.5%。此外,用7.5%的聚乙二醇6000替代硫酸葡聚糖可以提高杂交信号,但存在信号噪点多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遗传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生物学中覆盖面最广的学科,客观上要求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现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我国高校教学基础学科教学环境的兼容性较差,尚缺乏直接推行基础。因此,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生态,将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出吸收PBL教学模式精髓,且可操作性高和具有推广前景的教学模式。以"基因组"为例探索研究了这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波纹巴非蛤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波纹巴非蛤担轮幼体为材料,经秋水仙素浸泡、低渗处理后,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滴片后经Giemsa染色液染色镜检拍照,利用Photoshop软件排列核型,Micromeasure 3.3软件测量染色体长度与臂比.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的染色体数为38,核型公式是2n=38=14m+12sm+4st+8t,NF=64,未发现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绝对长度为1.5~4.0μm.所给出的波纹巴非蛤的核型,为波纹巴非蛤的种质鉴定、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