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它的运用,丰富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死亡委婉语是每一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通过死亡委婉语的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社会的文化。中西方社会在宗教、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方面有很多的不同,所以中西方的死亡委婉语就反映着这些方面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文化原因,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在我国古汉语里,有关“死”的委婉语数量极多。由于人们的地位、职业、死因、长幼、性别不同,死亡委婉语可以分为九种类型。这些委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道教崇拜、佛教崇拜、崇尚正义、乐天知命等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吴晓梅 《科技信息》2008,(3):146-146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年龄和性别特征、职业用语和语音禁忌五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做出对比分析,发现其包含的文化现象,从而揭示出这一语言现象所蕴涵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存在于所有文化中,而死亡委婉语是典型的委婉语,是委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死亡委婉语的意义构建和推理机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英语中的委婉语的历史十分悠久。莎士比亚在其剧本和诗歌中都大量使用了委婉语。在古希腊祭祀时,人们一般都讲吉利话,即用委婉语。在英国,委婉语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时已有“雅词”(Genteel Vocabulary)和“秽词”(Obscene Vocabulary)之分,其中“雅词”就是委婉语的前身。这些均可说明委婉地表达意思早在文学出现前就逐步形成,它是一种与人类社会文明史不断同步发展的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黄玉梅 《科技信息》2009,(33):10-10
委婉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语言和文化现象。英语中也存在委婉语,需要英语学习者掌握委婉语。本文涉及委婉语的定义及分类,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尹文瑛  刘欢 《科技信息》2009,(26):132-132
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生理现象委婉语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本文在研究委婉语的普遍性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及难点以探讨英语生理现象委婉语汉译的基本步骤,对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央宗 《西藏大学学报》2008,23(3):102-105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文章从职业委婉语、死亡委婉语、疾病与残废委婉语等方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内容及其构成,以便正确地理解、鉴赏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社会价值取向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4.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