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光化学方法在五水硫酸铜(CuSO4·5 H2 O)的乙二醇溶液中制备了Cu纳米粒子,通过反应过程中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探讨了反应历程。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分析了产物的形貌、物相、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并研究了光化学法制备Cu纳米粒子的反应参数。研究结果证明了反应仅在隔绝空气,紫外光引发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发现了生成的Cu纳米粒子敞口静置时会被溶解在胶体中的氧气逐渐氧化,再次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用紫外光照射后,又会重新生成Cu纳米粒子的现象,并讨论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而加入三乙醇胺后,同样在隔绝空气,紫外复色光照射的情况下,Cu纳米粒子会优先生长在表面上,采用这种方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得到了Cu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S∶Cu纳米微粒,合成中首次用中性硫代乙酰胺分子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修饰.所制ZnS∶Cu纳米微粒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呈现绿色发光现象;在 33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微粒产生位于516 nm的发射峰;相对于体相材料在462 nm的发射峰红移了54 nm;另外,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位于290 nm的吸收峰,相对于体相材料蓝移了50.6 nm.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S∶Cu纳米微粒,合成中首次用中性硫代乙酰胺分子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修饰。所制ZnS∶Cu纳米微粒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呈现绿色发光现象;在33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微粒产生位于516 nm的发射峰;相对于体相材料在462nm的发射峰红移了54 nm;另外,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位于290 nm的吸收峰,相对于体相材料蓝移了50.6 nm.  相似文献   

4.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具有立方相的Sn Zn(OH)6(ZHS)空心粒子,然后通过光化学沉积法将Ag+还原为Ag0粒子负载于其上,制备得到负载Ag纳米粒子的Sn Zn(OH)6粒子;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DRS)等方法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在紫外及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负载金属银粒子的ZHS不仅在紫外光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对可见光也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为改进TiO_2薄膜的光催化能力,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掺杂TiO_2薄膜,并利用光化学沉积方法在GO-TiO_2薄膜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制备出Ag-GO-TiO_2复合薄膜.通过XRD、Raman、SEM、EDS、TEM和UVVis漫反射光谱对复合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吸收范围等进行表征,并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进行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双酚A研究,以表征其光催化能力.结果表明:450℃退火后,TiO_2薄膜中仍保留有氧化石墨烯,薄膜表面沉积有Ag单质纳米粒子,且复合薄膜对紫外光吸收有所加强.紫外光照射30 min后,TiO_2薄膜、石墨烯掺杂物质的量比为3.2的GO-TiO_2薄膜和Ag-GO-TiO_2复合薄膜对双酚A溶液(质量浓度为50 mg/mL)的降解率分别为4.9%、16.7%和26.5%.研究表明在GO掺杂以及Ag纳米粒子沉积的共同作用下,TiO_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降解作用对于DOM和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模拟紫外光照射条件和微生物降解条件,研究了这两种降解过程中DOM性状变化及对重金属Cu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Cu的存在会促进紫外光对DOM的降解,而且自由态Cu的含量快速降低,然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而在微生物降解条件下Cu会抑制DOM的降解,而自由态Cu的含量一直呈现为缓慢的降低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紫外光照条件下,Cu离子起到了传递电子的作用,而避光条件下,Cu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制得的铜纳米粒子粒径约为75nm。电解是在配位剂(EDTA)的存在下,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配制电解液,聚乙烯吡烷酮大分子作保护剂较有效地阻止了纳米金属铜粒子的团聚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与其它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将TiO2负载到天然斜发沸石上,制备了TiO2/沸石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以罗丹明B的降解率及COD去除率评价反应降解活性,同时用电子顺磁共振法(EPR)表征催化剂体系.以TiO2/沸石及P25为催化剂,分别在溶液中加入金属离子Cu2 、Zn2 、Al3 、Mg2 ,考察其对光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下,金属离子的加入阻碍光降解过程,Cu2 的加入促进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另外,在可紫外光照射下,金属离子的加入还阻碍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以柠檬酸钠作光还原剂,采用紫外光一可见光二步光化学法制备了绿色银纳米粒子.在399.4nm和691.5nm处有2个紫外一可见吸收峰;在340nm,470nm和520nm处有3个共振散射峰.从超分子和纳米粒子这一整体出发,探讨了共振散射光谱产生的原因及银超分子光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在紫外辐照法制备Au-聚丙烯酰胺(PAM)纳米复合物过程中,HAuCl4的光还原和丙烯酰胺(AM)单体的聚合反应同步进行,使得生成的胶态Au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聚丙烯酰胺基质中。实验发现金纳米的生成过程可促进AM聚合反应的进行,而PAM的生成则可有效地阻止初始形成的Au纳米粒子发生团聚,从而控制纳米复合物中Au纳米粒子粒径明显小于同样条件下没有AM存在时得到的Au纳米粒子粒径。进一步实验还表明,在紫外辐照法制备Au-PAM纳米复合物过程中的Au纳米粒子形成较快,且粒径大小不随紫外辐照时间而发生变化,仅受HAuCl4初始浓度的影响。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有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负载2种吡啶盐染料的二氧化硅荧光纳米粒子.制备出的纳米粒子呈单分散球形,平均粒径为30 am.通过研究其在氯仿、乙醇、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中的紫外及荧光性质,发现吡啶盐染料负载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后,克服了吡啶盐的荧光最大发射波长随着溶剂极性而变化的现象,有效地抑制了吡啶盐在高浓度下的浓度淬灭效应,并提高了材料的抗光漂白性能.在254 am激发光照射25 h后,荧光纳米粒子分散液在460 nm处的吸光度是原来的68%,而染料溶液只有原来的11%.研究表明,这类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探针可用作高灵敏度的生物检测及细胞成像.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纳米Cu2 /TiO2复合材料,研究其无紫外光照射时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n(Cu):n(Ti)=1:50~1:10时,纳米Cu2 /TiO2复合材料无需紫外光照射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产生透明抑菌圈,直径为6~26 mm.适量掺杂时以催化机理杀菌,过量掺杂时以溶出机理杀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SDS/异戊醇/环己烷/水所组成的四元微乳体系,并将该体系用于CdSe及CdSe/CdS(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在反应过程中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粒子的成核与生长情况.实验得到的CdSe微乳液非常稳定,室温下放置数月仍未见有沉淀生成.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粒子进行表征,所得CdSe/CdS纳米粒子粒径为5 nm左右,粒径均一且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14.
微流体反应器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聚合物微流体反应器,在紫外光照射下制备了金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光粒度分析仪、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对柠檬酸钠-氯金酸微流体光化学反应体系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注射泵的流速、柠檬酸钠与氯金酸的浓度比、紫外辐射强度对金纳米粒子产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的金纳米粒子最小粒径约20nm;金纳米粒子的产率随注射泵流速的增大而上升,但是随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的增大和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减弱;金纳米粒子的粒径随注射泵流速的增大和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减小,但是在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小于16时,粒径变化不大,当柠檬酸钠与氯金酸浓度比大于16时,粒径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沉淀析出法,通过加入去溶剂化试剂硫酸钠制备壳聚糖(CS)纳米粒子;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u2O/C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随着反应条件的改变,Cu2O能够在CS纳米颗粒上形成针状或球形等不同形貌.电化学沉积机理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二者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探讨,为Cu2O/C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铜(Cu)还原铂(Pt)伽伐尼置换的液相化学反应途径,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Pt/Cu微纳米合金粒子,借助于氨硼烷的水解释氢反应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系列双金属合金Pt/Cu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45 nm,呈中空微结构,分散性良好,且其赋存状态为独立的单金属Cu和Pt,未形成化合物或新物相。在室温下,Pt/Cu双金属纳米粒子对氨硼烷水解的催化活性均高于Cu粒子,Pt/Cu-0.75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粒子,催化转化频率为67.22 min~(-1),表观活化能为35.75 kJ·mol~(-1)。  相似文献   

17.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硒化钼(MoSe_2)纳米薄片。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MoSe_2纳米薄片为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染料进行光催化降解,分析了MoSe_2纳米薄片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oSe_2纳米薄片为多晶结构,在240 nm有强的光吸收。在紫外光照射下,MoSe_2纳米薄片对亚甲基蓝具有高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当亚甲基蓝质量浓度为10 mg/L,MoSe_2纳米薄片质量浓度为0.30 g/L时,光催化反应4 h后亚甲基蓝完全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降解过程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油胺中合成Cu1.94S/ZnS,并将其分散到乙醇溶液中在磁力搅拌下与金纳米粒子复合,制备了Au/Cu1.94S/ZnS三元纳米复合物,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考察了在可见光下Au/Cu1.94S/ZnS纳米复合物对染料RhB的光催化降解性质.结果显示:Au/Cu1.94S/ZnS纳米复合物具有优异的光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9.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巯基乙酸修饰银纳米粒子的光谱性质。实验发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当巯基乙酸用量较大时,会导致银纳米粒子稳定性下降,使其出现团聚现象。实验还显示,使用pH在中性的巯基乙酸修饰银纳米粒子,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同时还确定了巯基乙酸修饰银纳米粒子的最佳用量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RAFT)聚合法制备了香豆素基紫外光响应凝胶(PG),然后通过简单的共混法,利用上转换纳米粒子(UC)和PG构建了近红外光响应复合载体(UC-P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UC-PG的微观形貌,分别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及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研究了UC-PG的光化学性能、药物释放行为及HeLa细胞毒性。结果表明,UC-PG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的重叠,可以实现近红外刺激响应。在近红外光(980 nm)照射下,UC-PG可以有效地释放模拟药物香豆素102;照射20 min后,香豆素102的累积释放率达72.6%,远高于PG在紫外光(365 nm)下照射20 min时的累积释放率(51.3%)。在光响应复合载体的存在下以及复合载体在20 min的释药过程中,复合载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均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近红外光响应香豆素基复合载体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