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老挝的跨境民族的形成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两国边境线划分之后才形成的,二是由于民族迁徙才形成的。中老跨境民族包括藏缅、苗瑶、孟高棉语族的民族,他们不只是从中国迁入老挝,也有从越南迁入的。尽管中老跨境民族有名称不对应的情况,但他们的联系是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以邮政快递、海外仓、保税仓模式为代表的跨境物流模式存在的缺陷,成了制约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的短板。跨境电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货源品质难以保障,商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仓储成本高,物流模式单一,政策环境不确定。因此,跨境电商平台为有效规避"断链"风险,必须从加强货源监管力度、优化产品供需结构、智能化控制仓储成本、构建多元物流模式、理性把握政策机遇五个方面打造弹性供应链。  相似文献   

3.
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是中国和越南两国人民长期互相交往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南半岛上民族迁徙的走廊之一,边境线上居住着苗族、壮族、彝族、瑶族等跨境民族。文章通过这条长期的中越通道,揭示中国云南文山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跨境历史、跨境关系表现及跨境特征,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同仁参与讨论,从而为构建一种良好的跨境关系,为边疆的繁荣与和谐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沿线各国经济相互对接和优势互补,使得跨地区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极大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经济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本文认为可依托现有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亚投行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各经济体联合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等方式来开展业务,但同时要注意电商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并要做好支付安全、通关标准互通互联、完善物流基础体系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障措施。该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边界调整与民族迁徙等原因,产生了跨境民族,从而产生了跨境民族的出入境活动。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密切相关,处理不好,则边疆不稳。由于跨境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与分居两个以上国家的现实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不但使同一民族间的出入境活动非常频繁,也给国家出入境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国家未有专门的跨境民族出入境管理政策,在此尝试提出一些简单、粗略、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订单金额小,频率高,运量小为特点的B2C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目前已成为中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渠道。跨境电商物流是B2C跨境外贸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中小外贸电商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对现有跨境电商物流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为中小企业合理选择跨境电商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跨境电商飞速发展导致人才缺口持续加大的问题,提出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外语交流、外贸实务、网络技术、国际物流和跨文化沟通等五个方面的素质,认为校企协同育人应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首选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指导跨境电商实习、依托企业以赛促练、学生代理企业产品和共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的边疆分布和跨境民族的存在,对国家边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跨境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成因,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理跨境民族群体性事件,才能保证边境地区团结安宁、稳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在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云南的跨境民族教育代表国门教育.从协同发展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云南与周边国家在跨境民族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合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越、老、泰、缅各国的人口分布、支系与称谓、来源和迁徙作了详细的讨论 ,迁徙海外的瑶族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国家 ,且只有盘瑶和蓝靛瑶等 2个支系 ,他们都来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泰国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 ,同姓团体的一种类型———宗亲总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创立宗亲总会目的在于一是为华人的族群认同提供依据。二是宗亲总会所建的大宗祠是象征华人民族群体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物。同姓团体其大宗祠的建设标志着泰国华人社会的文化复兴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东盟十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简称东盟)区域及东盟各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15-2017年全球卫星降水观测计划(GPM)系统卫星数据集,采用遥感影像平滑、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月降水量时间序列周期性及其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莱、...  相似文献   

14.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15.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 ,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 ,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 ,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 ,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汉民族移民在暹罗(泰国)与暹女通婚所生的混血儿称为"洛真(Luk Chin;Lukjin)"。汉民族移民在"下南洋"中,泰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女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对于不断迁入的汉民族移民,泰国采取了欢迎和厚待的政策。到了17世纪,汉民族移民在泰国的主要侨居地,以致今日泰国南部人大半含有华人血统。久而久之,今天泰国的华人比华侨多得多。据统计,泰国的华侨约30万左右,而华人(参加泰籍的)约有270万人,他们约占泰国总人口14%,居住遍及泰国各地城乡。虽然"洛真"之名并未广泛使用,也并没有成为泰国土生华人的专称。但既然吴凤斌先生在《东南亚华侨通史》中确称泰国土生华人为"洛真",文章顺着汉民族移民迁入泰国、建立早期社区的历史轨迹,对泰国的土生华人——洛真人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境外的傣泐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8.
叭真是滇、缅、泰、老、越连结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小泰区域)傣-泰民族编年史和传说中的英雄,于十二世纪时率傣-泰民族各部征服了上述地区。有关叭真在世时间和征服小泰区域的具体过程,相关编年史和传说各有不同;而关于叭真在小泰区域傣一泰民族走向强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史学界也没有明确看法。文章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世纪云南和中印半岛政治局势,确认清迈编年史《庸那迦纪年》关于叭真在世时间和攻略扩张过程最为可信,并重构了叭真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合傣-泰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指出了叭真在小泰区域傣-泰民族走向强盛并成为云南南部和中印半岛广大地区统治民族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程及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情况.从出土的化石材料可以看出,大熊猫在地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三大流域,包括了从北京周口店至两广以致东南亚一带的广大地区.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家族演化进程中最繁盛的时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开始转向衰落.在地史分布变迁上,自始熊猫出现以来其分布范围经历了向东、南及北方扩张的过程,而自更新世末期以来则从北、东、南三方向西退缩,现仅残存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范围的变化可能既受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也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然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变迁的主要因素可能并不相同.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可能是影响更新世大熊猫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而自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塑造了大熊猫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