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哀牢国存在明显的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哀牢国指哀牢本部及其有效控制下的几个小邦,即公元51年归附东汉的近一万八千人及其分布地域;而广义哀牢国则包含了哀牢本部和名义上隶属于哀牢部的众多小邦,即公元69年随哀牢王一起归附的七十七个小王、五十五万多人口及其分布地域。广义哀牢国的范围非常辽阔,包含了今滇西南大部分和今缅甸大部分,应已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地带。广义哀牢国境内有多种民族,包含了孟—高棉语族、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广南府志》整理连载(七)  相似文献   
3.
赋来吉亭赠不园太守通政使 张鹏展 上林佳士[1] 如时花 ,含薰[2 ] 待春至。善政如好风 ,翕翕[3] 嘘以意。相与谈无迹 ,沦浃[4 ] 惟一气。忧游[5] 积岁月 ,遂若有神异。吾乡不园翁 ,天骨迥清粹[6 ] 。洪流峙千尺 ,玉立修然寄。独余爱士心 ,竟类昌蜀欠[7] 嗜。公暇一灯青 ,环对  相似文献   
4.
古代滇越国为西汉司马迁记录到的国家,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滇越国为傣族先民所建,并认为其中心在今腾冲。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中外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滇越为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盘越国,有的认为滇越就是后来缅甸境内的骠国。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从滇越国下落、腾越一名产生的时间、两汉时云南民族分布和迁徙态势、傣族西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滇越国并不位于今腾冲、德宏州和邻近地区,也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滇越国应该就是南北朝文献所载的印度东北部的盘越国。  相似文献   
5.
两汉之文,意余于言;六朝之文,言余于意;唐宋而降,无体不备无奇不足矣。广南在前朝犹结绳刻木之旧,无所谓文艺也。我朝不弃遐荒,收人版图,设学立教,迄今二百余载,振兴鼓舞,家藏典籍,架列缥缃。近来人文继起,科甲迭兴,文艺皆卓然可观。旧志所刻,虽乏前贤巨制,亦多时彦佳篇,兹悉仍之,惟分类内稍为增益耳。志“文艺”。  相似文献   
6.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迁徙不定;迁徙方向主要朝向西南,但也普遍存在着从中印半岛北部向北迁入滇东南或从滇东南返回贵州的情况;迁徙中既形成了与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各族大杂居的局面,也形成了许多小聚居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马关县八寨镇的<盐课碑>是研究清代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盐政的重要史料,该碑记载了嘉庆初年开化府民众因不堪官府增加盐课而推举生员李占春等两次万里赴京控告、最后使开化府官盐价格从每百斤卖银3.64两降为3.03两的史实.从<盐课碑>和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到,清代在云南省和文山地区推行的官府垄断和控制食盐生产、运销的政策,一方面使盐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官员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最终使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的盐政成为一项官累民病、上下交困的弊政.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马关县志》众多撰稿者的心目中,1908年的河口起义和三年后的辛亥革命地位都不高,极少成为关注和歌颂的对象,特别是河口起义反而被多数撰稿者当做"叛乱"对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这场革命虽然推翻了让人不满的清王朝,但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进步,反而使国家和社会在革命后陷入了长期军阀混战、匪盗横行、经济和各种社会事业走向衰败、民不聊生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对这场革命评价不高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革命十年、二十年后经历者和见证者的感受,对于革命及其作用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9.
《广南府志》卷之三 兵防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广南地控南交。边防尤宜亟讲。我朝圣圣相承,德威远播,外藩服化畏神,愚尝见保乐州致土同知之土目一缄,措词十分恭顺谦谨,非震摄声灵能如是耶?然兵制为有国者所不废,顾不忽诸?因并记前代兵制附列篇端。志“兵防”。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苗族主要从贵州等地迁来,至于迁入时间,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代并持续到宋、元、明、清,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因而并不可信。19世纪初以前,涉及滇东南民族情况的各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当地有苗族,提到这些地区有苗族的文献都出现在19世纪初以后,调查材料显示的苗族迁入时间也多在19世纪初以后,这些事实说明: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当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