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白蚁伞多糖的发酵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蚁伞在摇瓶和发酵罐中发酵产生白蚁伞多糖的动力学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培养基产生白蚁伞多糖的差异,筛选出在28℃,200r/min条件下,摇瓶产生白蚁伞多糖的最适培养基为黄豆粉葡萄糖培养基(以g/L计):黄豆粉5,葡萄糖30,酵母浸膏粉2,KH2PO41,MgSO47H2O0.5,自来水配制,自然pH值(约5.5)。发酵120h,达到最大的多糖产量0.573g/L。在NewBrunswickScientific(NBS)Bioflo-Ⅱ6.6L的发酵罐上设定28℃,600r/min,5~7L/min的通气量发酵27h,达到最大的多糖产量0.565g/L。发酵过程的pH和氨基氮变化与其它食用菌的不同。对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的方法作了改进,使测定糖含量的标准曲线线性和准确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AS.1563谷氨酸棒杆菌为生产菌种,通过摇瓶发酵研究了生物素、苏氨酸、蛋氨酸三种生长因子对赖氨酸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生长因子用量不同对赖氨酸产量均有明显影响(P<0.05或P<0.01)。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三者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用量配合为:苏氨酸500mg/L、蛋氨酸200mg/L、生物素350mg/L。  相似文献   

3.
衣康酸小试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衣康酸产生菌(AspergillusTerreusNRRL1960)在不同条件下的小试发酵进行了探讨。通过反复试验,确立了衣康酸最佳斜面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摇瓶培养72hr后,残糖可降至0.1%A右;产酸率平均为48.6g/L;对糖的转化率平均为54.9%。  相似文献   

4.
以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TX2(遗传标记Xan~-)为供体,以枯草杆菌TSA19(遗传标记Ade~-+His~-+8-AG~r+6-MP~r+SG~r)为受体,利用转化法成功地获得肌苷产量高、遗传稳定性好的目的转化子TSXB29。采用均匀设计理论,利用微机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找出了该转化子的最佳摇瓶发酵条件,在该条件下,平均产苷为27.85g/L。经连续摇瓶和斜面传代,发现该转化子是稳定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核盘菌多糖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通过深层发酵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本文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选,使SSG的产率达到12.03g/L,碳源转化率达40.1%;纸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SG是一种由β-键连接的葡聚糖,其水溶液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假塑性。  相似文献   

6.
D-核糖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枯草芽孢杆菌D-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得到一株莽草酸缺陷型突变株D-202,摇瓶发酵D-核糖产量可达到52.6g/L。该菌遗传稳定性良好。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最高产量可达65g/L。经2t发酵罐中试,发酵单位达到50g/L。  相似文献   

7.
以正交试验法研究分析了不同原料配比对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ium)ZL9601菌株产赖氨酸的影响,通过摇瓶培养初步确定了以糖蜜为主要发酵原料生产赖氨酸的培养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糖蜜20%,豆饼水解液1.0%,玉米浆0.6%,在一定发酵条件下(pH7.0,温度30℃)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平均产酸为6.1%。  相似文献   

8.
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米根霉L - 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NRRL395HS99为菌种,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为碳源,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在摇瓶上确立了最佳发酵条件.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了50L罐的发酵试验,比较了摇瓶和50L罐发酵的异同。在50L罐中,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130g/L左右、以重质碳酸钙为中和剂、硅油为消泡剂发酵58-59h可产酸110g/L以上,转化率达87%左右。重质碳酸钙应用于米根霉L-乳酸发酵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γ-亚麻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被孢霉菌为出发菌,用紫外线诱变处理,筛选γ-亚麻酸高产变异株,用摇瓶发酵选出其最佳培养基配方。原出发菌株细胞干重25.0g/L,油脂含量9.5g/L,γ-亚麻酸含量5.0%。选出的高产菌株在最佳条件下发酵,细胞干重50.2g/L,油脂含量21.8g/L,γ-亚麻酸含量8.5%。所得高产菌株具遗传稳定性。发酵油脂具优良特性,适用于保健食品及药品开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木薯粗淀粉原料,双酶法制糖,在过量生物素下添加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路线,以接种量8%、初糖浓度100~130g/L,在发酵的适当时间添加适量青霉素(约4u/ml),发酵过程流加尿素溶液控制pH7.1~8.0范围,同时流加浓糖液,经40小时摇瓶培养,结界谷氨酸生成量高达101.9g/L,糖酸转化率59.53%。与传统的采用精淀粉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工艺相比,可大幅降低粮耗、降低成本,提高产酸15~20g/L.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紫外诱变技术〔1〕,处理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eutrophus)H16,采用葡萄糖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了能高效利用葡萄糖为碳源高产聚-β-羟基丁酸(PHB)的突变菌株。摇瓶试验表明,该突变株能利用多种碳源积累PHB,PHB积累量达6.7g/L。  相似文献   

12.
范贵增 《江西科学》1996,14(4):228-233
报道了香菇菌深层发酵生产鸟苷酸试验结果。以香菇菌Cr-021为材料,经多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鸟苷酸产量与菌丝全干重成正比关系。应用Lg(3^4)正交试验,得出培养基配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A,B,C等3种培养基,并进行了发酵分析,其中B产鸟苷酸含量为2.1g/L,氨基氮0.2g/L。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发酵玉米淀粉生产柠檬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相结合的方法,从野生黑曲霉菌株出发,经多次诱变筛选,得到一株能够较好地利用玉米淀粉生产柠檬酸的黑曲霉菌株A.niger95。对A.niger95在摇瓶和发酵罐上用玉米淀粉发酵产生柠檬酸的适宜条件作了详细研究。经过比较,认为摇瓶产生柠檬酸的适宜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为:玉米淀粉2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NH4)SO40.2%、KH2PO40.2%、MgSO47H2O0.05%,甲醇3%,初始pH3.0。接种液体种子5%,30℃200r/min发酵7d,柠檬酸产量10.8%。在6.6L的Bioflo-Ⅱ型发酵罐上设定30℃,500~600r/min,pH4.0,1.2~2.5L/min的通气量,发酵132h,柠檬酸产量为9.3%。可用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玉米淀粉代替传统的薯干,作为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原料,为实际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报道少孢酵母用UV处理,经摇瓶筛选获得诱变株M413,其产量为7.2%,发酵力672mL,均超过出发菌株水平.经优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00mL):糖蜜28Bx、玉米浆3.7g,过磷酸钙0.28g、硫酸铵0.10g、硫酸镁0.04g,用此培养基的酵母规格符合QB929-84面包标准.  相似文献   

15.
芽孢乳酸菌产乳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型乳酸发酵菌株TQ33的主要产物为L-乳酸,论文对其适用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TQ33在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酵母膏1.5g;蛋白胨0.5g;MgSO4·7H2O:0.05g;碳酸钙6g(pH7.2-7.4)时,40℃下振荡(150r/min.)培养24h后转入静置发酵阶段,发酵72h产酸量达到最高为67.8g/L,其中L-乳酸占96%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透明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透明质酸(HA)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摇瓶发酵条件。以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zoepidemiccus)NCT6180为出发菌种,在普通加血培养基上研究了HA的产生能力,用正交法研究了野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单菌落分离得到野生高产菌株。再通过紫外和NTG诱变得到溶血性较弱的菌株,部分菌株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在摇瓶条件下,PH值的控制及葡萄糖的加入均有利于HA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以食用菌白木耳为试验菌种,通过斜面、摇瓶培养及深层发酵正交实验,研究了各培养阶段的基质组成。其结果得出,种子摇瓶培养基(g/100ml):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0.2%、KH_2PO_40.15%、MnSO_40.01%、CMC-Na1%。深层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土豆汁1.5%、玉米粉2.0%、麸皮3%、KH_2PO_40.2%、吐温-80为0.1%,其发酵产物菌丝体中所含粗多糖达13.23%,蛋白质含量为32.83%、氨基酸为19.75mg/100g干菌葡萄体,必需氨基酸为7.67mg/100g干菌丝体。  相似文献   

18.
消除摇瓶与罐发酵工程参数差异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所测得的摇瓶内分压(pf)数据,及冷模实验求出的瓶口过滤层氧通透率,求出了啤酒酵母摇瓶发酵真实氧传递系数(KLa);以摇瓶周围大气压(Pa)计算得出了表观氧传递系数(KLa)app,两者差异较大。此外,分析比较了考虑水分蒸发时求出的摇瓶内的菌体摄氧率(OUR)、KLa与不计水分蒸发时所求的上述参数间差值的大小,得出:考虑水分蒸发并以摇瓶内分压数据来求算KLa和OUR值,能有效地消除瓶与罐发酵的差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室构建的产SOD重组菌为出发菌株,研究其摇瓶发酵工艺条件以提高表达水平,进而在5L高密度发酵. 以确定接种后诱导时间(16h)、诱导剂浓度(2%)、温度(30℃)、初始pH值(6.2)和诱导时间72h为条件,摇瓶水平酶活比初始时提高了64%;经5L罐发酵实验,酶活达到40864U·mL-1,是摇瓶的86倍.  相似文献   

20.
野油菜黄单胞菌X.c—18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筱萍  刘兰 《江西科学》1997,15(1):13-20
通过人工诱变野油菜黄单胞菌,筛选出1株具有良好抗变异性的突变株X.c-18。该突变株能很好地利用蔗糖和玉米淀粉为碳源,蛋白胨和黄豆饼粉为氮源。其最佳黄原胶发酵总糖量与总蛋白质量之比为5:0.5,最适pH值为7.0,温度为28℃。摇瓶发酵72y,黄原胶产量每升发酵液一般可在30g以上,最高产量达32.6g,对碳源转化率为71.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