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7年5-6月,浙江省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鲈鱼暴发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患病鲈鱼分别分离到LY-1、LY-2菌株.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分子生物学16S rRNA测序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学鉴定,两者鉴定结果一致并初步确定LY-1、LY-2均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HSP60序列分析表明,所测病原菌HSP60基因序列与Vibrio harveyi同源性为99%,而与其他弧菌属细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小于91%.综合上述结果,LY-1、LY-2菌株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2.
以从独角莲块茎内分离到的细菌TG116为研究对象,通过16SrR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TG116进行鉴定,采用皿内涂布、平板对峙和异步培养等方法研究其抑菌特性,并对其生长曲线、最适温度、最适pH值及耐盐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TG116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等7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掏抑制作用,表现出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广谱抗性且能使病原菌菌丝扭曲、变形等.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RNA序列分析等结果,初步鉴定TG116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研究结果为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提供新的菌种资源,为开发和利用独角莲内生拮抗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患有腐皮综合征的度夏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象,从其体壁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病原细菌.通过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培养特征进行研究;以16SrRNA基因测序为基础,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伯麦罗氏弧菌(Vibrio pomeroyi);人工感染实验验证了不论是注射感染还是浸浴感染,该菌株均能导致仿刺参发病甚至死亡.此外,将本次实验获得的伯麦罗氏弧菌菌株SUS(V.pomeroyi SUS)与伯麦罗氏弧菌的其他菌株,如V.pomeroyi LMG20537T(典型菌株)、V.pomeroyi 929进行比较,探讨了来自不同海域的菌株生理生化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伯麦罗氏弧菌为南移度夏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而且表明MALDI-TOF MS技术结合微生物数据库MALDI Biotyper系统的鉴定方法准确、便捷、重复性高,非常适合于传统鉴定方法易混淆的种类鉴别,这为南移仿刺参的疾病检查和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产灵菌红素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糖化车间中采集的样品为试验材料,分离得到一种菌株,该菌株可产一种红色素,红色素经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为灵菌红素.对菌株形态和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组分进行研究,并通过测定其16SrRNA基因序列的方法来鉴定此菌株.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种的亲缘关系最接近,16SrRNA基因测序BLAST结果表明此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相似文献   

5.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6.
河弧菌(Vitrio fluviatis)是新定名的一种食物中毒病原菌,作者从海水、海泥、牡蛎和红树林(秋茄)落叶等样品,用通行的分离培养基(TCBS),根据形态特征检出100株可疑菌株,再通过32项基本生化特性的测定,并参照已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到3株河弧菌,按该菌定名者lee等人提出的分类标准,将它们归属于河弧菌生约Ⅰ型,本文叙述了分离方法、鉴定依据及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代谢产物具有抗细菌、真菌及抗肿瘤细胞活性的放线菌SH035.用乙酸乙酯萃取SH035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该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SH035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成分为Herbimycin A(除莠霉素A),且组分单一;菌株SH035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均与吸水链霉菌一致,其16SrRNA基因序列与吸水链霉菌的同源性最相近,初步鉴定其为吸水链霉菌.  相似文献   

8.
鼠奇异变形杆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一株小鼠奇异变形杆菌进行了鉴定,为实验动物细菌检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和系列生化试验等检查,对疑似沙门氏菌的小鼠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小鼠分离菌株作进一步鉴定。结果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鉴别方法,确证该小鼠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尽管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不是SPF动物所必须排除的病原菌,但仍需指出: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对实验动物和研究人员均有潜在的危害,对科学实验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法,从患红体综合症的青虾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各分离到一个菌体,两个菌株的生长和生化特性完全一致,定名为青虾980910,以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青虾,可引起虾发病死亡,表明为病原菌,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弧形,有一根细长的鞭毛,经API-20E试条生化分析,鉴定为拟态弧菌,药敏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氟派酸,荼啶酸,利复平等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鉴定虹鳟疑似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寻找敏感药物。对2尾患病鱼体内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经生化鉴定明确病原菌,最后利用药物敏感纸片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敏感药物筛选。在鳃、心脏、脾、肝、肠组织中分离鉴定得到2种细菌,分别为产气肠杆菌和付甲伤寒沙门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米诺环素对两种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头孢他定和多粘菌素对两种菌株抑制作用次之;两种菌株对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克林霉素等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氨水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了氨水对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间对氨水的耐毒能力有随时间更迭的现象,半致死浓度LC50值,在24h及48h内,由大到小依次为M、Z3、Z4、Z2和Z1,而72h内则依次为M、Z3、Z2、Z1和Z4.经u检验发现,饥饿组与投喂组间对氨水的耐毒能力无显著差异,饥饿组72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值按幼体发育的先后次序依次为0.486,0.488,1.109,0.273,1.618mg/L,投喂组72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蜘值依次为0.356,0.719,1.592,0.359,3.273mg/L.最后,在分析三疣梭子蟹幼体对氨水的安全浓度、各期幼体间的耐毒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可将乙对氨水的安全浓度作为三疣梭子蟹苗种培育的安全浓度,其安全浓度值可取为0.027mg/L.  相似文献   

12.
亚硝酸钠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为实验对象,以发育次日为实验起点,对其进行了亚硝酸氮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盐对三疣梭子蟹Z1期幼体饥饿和饱食两种状态下72 h半致死浓(LC50)分别为为2.282mg/L和2.736 mg/L,Z2期幼体分别为9.955 mg/L和11.541mg/L,Z3期幼体分别为19.487mg/L和30.336mg/L,Z4期幼体分别为14.243 mg/L和15.568 mg/L,M期幼体分别为69.110 mg/L和126.020 mg/L;饥饿与饱食状态下72 h半致死浓度无显著差异;三疣梭子蟹育苗池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228mg/L以下。最后就亚硝酸盐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和急性致毒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种三疣梭子蟹居群样线粒体C弘b和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变异,为种质资源的管理、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山东潍坊和福建厦门两个不同居群的三疣梭子蟹样,提取其线粒体DNA.由Genebank获得三疣梭子蟹完整线粒体DNA序列(登陆号:NC_005037),设计扩增Cyt b和S-rRNA基因片段引物,经PCR扩增获得预期产物,纯化后测序.结果:以提取的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特异性强的Cyt b和S-rRNA基因片段,与预期条带长度429bp和465bp吻合;2个基因片段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Cyt b基因片段有3个位点发生了突变,S-rRNA只有1个位点发生了突变;在两种居群的4个突变位点中,2个位置突变为相同的碱基,且所有突变位点均呈转换方式.结论:Cyt b基因序列比S-rRNA基因序列具有相对高的突变率;研究的2个基因片段的突变位点的碱基置换主要呈转换方式;来自2个三疣梭子蟹居群样本的线粒体S-rRNA基因的突变发生在同一位点且突变为相同碱基,表明2个居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相似文献   

15.
靖海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资源量贡献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海面积法对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本底资源量和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性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10 d左右,海域中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分别达到342.9万只、285.67万只和571.5万只;放流种群占总资源量比例分别为62.5%、85.0%和92.5%;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34.3%、37.0%和31.2%.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高潮岩礁区低坝高网暂养育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疣梭子蟹是一种价高质优的水产品,利用高潮岩礁区低坝高网养殖方式,探索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的新模式和高潮岩礁区荒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就如何解决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亲蟹的选择、幼体的培育,饵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东海区适宜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选种的"技术可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兼顾效益"四个筛选原则,结合东海区各海域生物资源特点和海况实际,初步筛选出大黄鱼、海蜇、日本对虾、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黑鲷等多个品种为东海区最理想放流品种。对放流海区生态容纳量和生物种间相容性,苗种、环境适应和栖息地问题,制定标准技术规范等的探讨可供其他海区和其它种类增殖放流时借鉴。实行多种类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生产方式的综合性海洋增殖渔业,以充分发挥水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三疣梭子蟹不同养殖模式池塘夏季溶解氧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采用Max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兔抗人GnRH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雄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神经器官(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在雄性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的多个部位都有较为广泛的存在,定位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和神经髓质中,不同神经器官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强度有一定的差异.三疣梭子蟹神经器官存在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为GnRH参与其神经调节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