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熊田甜 《科技信息》2009,(17):194-194
人体部位指人的转喻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部位如face,body,head等都可以指人,据语料显示此类转喻在具体的句子中是不可以随便替换。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语境、转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影响人体部位指人转喻能被认知的条件,指出转喻不是随意的语言现象,并认为影响转喻认知的条件不仅仅是突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转喻的构成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可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  相似文献   

4.
赵学德  王晴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101-103,113
人体词"舌",对应英文词"tongue",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主要借助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其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产生了如下义项:基于突显和邻近原则的"言语"、"性格"、"情感"转喻所指;基于形貌相似的"舌状物"隐喻所指;基于隐喻转喻互动的"实体"隐转喻所指。上述语义转移是一个以辐射型为主、连锁型为辅的综合型过程,其中"功能特征"是主要的词义取象源。数据统计表明"tongue"功能表达要多于"舌"。  相似文献   

5.
摘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ICM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本文从认知转喻的“邻近”关系出发,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转喻,从“邻近”与“突显”的角度对认知转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转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饰手法。修饰学家认为,转喻是语言的一种熟练运用,其目的在于取得表达功能和美感,因此只是一种语言手段。但是从很多转喻的例子来看,对转喻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已经不够了。鉴于此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转喻形成的机制,并介绍了转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转喻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以及转喻的整体性等。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几个理论,如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突显。  相似文献   

7.
称谓名词动用是具有转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在名词动用过程中,作为事件ICM的主要参与者,称谓名词所指称的认知主体具有较高认知突显度,能为同一ICM中的动作或其他参与者提供心理可及。基于事件ICM中参与者与动作之间的转喻关系,文章将称谓名词动用现象大致分为施事者代动作、结果代动作与方式代动作三类,并结合语言实例对其进行阐述,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对于语法具有促动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名词动用是原生名词边缘语义成分促动的产物,名词动用的生成与语言使用者的识解方式密切相关,是其特定的视角定位和突显方式所致.转喻思维为注意焦点在不同侧面之间的迁移提供了可能,名词动用是人们转喻认知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英语比喻型N+N复合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含有性质意义的名词在与另一个名词的认知范畴的融合中,丧失指称意义,保留突显属性,从而实现名词的非范畴化。以转喻视角对比喻型N+N复合词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进行分类梳理,并结合例示具体阐释转喻机制促使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讨转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转喻翻译的原则,提出转喻翻译的具体策略。认为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理解和表达皆体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同时指出概念转喻也是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茵 《科技信息》2009,(22):I0143-I0143,I0145
转喻从传统修辞学的一部分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现已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采用转喻的定义和分类的一种理论框架对欧阳修的著名词作《采桑子》中的转喻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一种更有理据性的分析方法,以期挖掘出在其抽象文字下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VO结构与转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VO结构中,V和O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很多种,根据这些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词组,有些已超出了传统语法所能解释的范围,实际上体现了转喻机制的运作。转喻在汉语VO结构中有几种体现,对这些结构的形成和理解可从认知的经济性、突显性以及概念的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用最突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事物来代替与之相关或由该事物联想到的另一事物。省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经济性”是人类行为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为了满足交际的“经济性”,人们通常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转指与之相关联的、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事物。这正是转喻工作机制的核心思想。转喻与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紧密联系使其反映和实现人类思维的“经济性”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苏丽  李瑛 《科技信息》2009,(36):I0024-I0025
传统的修辞学和语言学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已明确地认识到转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通过转喻是同一认知模型中的概念映射和同一矩阵域中的概念激活对转喻的本质加以探讨,然后对转喻进行相应的认知分类,以加强人们对转喻的进一步了解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Evans的认知组构语义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了英汉N+N复合词的意义构建,尤其是在特定语境中的在线意义构建.一般的N+N复合词的意义构建是通过选择和整合基本认知模式侧重实现的;经过隐喻和/或转喻作用的N+N复合词意义构建的差别在于隐喻可及次认知模式的路径是以溶合过程为媒介的,而转喻可及次认知模式的路径是以选择过程的互选择过程为媒介的.  相似文献   

17.
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内,转喻体为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根据K觟vecses总结的转喻认知模式类型深入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借助整体与部分之间或部分与部分之间互相替代的转喻认知模式的运作,英语委婉语实现了温和、间接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转类词的转喻理据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转喻思维与名动转类、名形转类以及形动转类的关系,对转喻思维在词类转换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表明,词类转换是建立在外延内涵的传承基础之上,转类词的转喻机制需要服从外延内涵的传承规则。  相似文献   

20.
王甜甜 《科技信息》2009,(26):I0127-I0128
翻译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翻译评论能力,转喻在翻译教学运用中特别注意翻译的实践,它同样也遵循翻译理论。作为教师,从事转喻翻译教学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高转喻翻译水平,求把翻译、文学、语言学理论同翻译实践和过程结合起来,以便提高语言理解的能力。本文通过介绍转喻翻译教学的重性,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转喻翻译教学方法等,说明了转喻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