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胶束电动色谱法(MEKC)建立了2类共11个中国红茶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产地来源的红茶加以区分.红茶样品的处理方法:去离子水(100℃)浸取10 min.MEKC色谱条件:缓冲溶液25 mMNa2HPO4-KH2PO4-100mM SDS-0.6%甲醇(V/V)-1 mM EDTA(pH7.0...  相似文献   
92.
基于HS-SPME/GC-MS与模式识别技术判别红茶产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红茶中挥发性组分,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红茶的产地鉴别.采用HS-SPME法在100℃提取60 min,热解吸法直接进样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根据挥发性组分的总离子流图,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不同产地红茶的判别.  相似文献   
93.
茶树芽叶花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芽叶中的花色苷含量测定尚无国家标准,目前仍沿用单一pH法进行测定.比较了单一pH法和pH示差法对花色苷含量测定的结果.单一pH法所测花色苷含量高于pH示差法,两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 7).pH示差法能较好地消除干扰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为茶叶的花色苷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
茶树为多年生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已形成种群类型丰富且功能多样的内生微生物菌群.在茶树的不同生长阶段中,其内生菌的种群类型、数量、分布及生物学功能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内生菌在防治病害、促进生长、降解有机农药、促进风味形成,以及改善Al 3+毒耐受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几种茶叶中抗氧化性物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几种茶叶的抗氧化性,为选择饮用茶叶品种和加工开发茶叶提供参考。采用了"蒸馏水熬制"和"乙醇浸取法",从不同茶叶中提取了抗氧化性物质,对其的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及总酚含量进行了测定。三种测定方法测定结果:还原能力大小、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大小与提取物总酚含量高低相一致。结果表明,不发酵茶(炒青)、半发酵茶(乌龙茶和糯米小沱)和发酵茶(红茶)三类茶叶中,不发酵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最强,可以为选择饮用茶叶品种和加工开发茶叶及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不同加工条件对茶叶超微粉碎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小型气流式粉碎机制备超微茶粉,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度分布,对工质压力、分选频率、粉碎次数、进料速度四因素分别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随工质压力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减小,工质压力大于0.7MPa时,粒径的减小趋缓;进料速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粉碎;随分选频率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减小,应用到食品方面时25 Hz即可达到要求;随粉碎次数的增加超微粉粒径变化不大,只是分布更集中。最佳实验条件为:工质压力0.7 MPa,分选频率25 Hz,粉碎1次。在此条件下得到超微茶粉的D50(中位径)和D90(积分分布90%时的粒径)分别为12.41μm和40.21μm,且粒度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97.
黄茶的HT-29人体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抗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购买的一种绿茶和一种黄荼进行HT-29结肠癌细胞体外抗癌效果评价.通过MTT试验、DAPI荧光染色分析和RT-PCR分析验证其抗癌效果.400 g/mL质量浓度下黄茶(80%)表现出对HT-29结肠癌细胞最强的生长抑制效果.RT-PCR检查Bax,Bcl-2基因表达情况及DAPI染色分析都显示黄茶对HT-29结肠癌细胞有较强的诱其凋亡的能力.由此得出,黄茶比绿茶具有更好的抗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98.
建立了茶饮料中糖精钠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盐酸酸化,加入氯化钠,乙醚萃取后再用2 g/L碳酸钠溶液洗涤乙醚萃取层,加热除去乙醚定容后用荧光光度计测定.测试条件为: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475 nm.方法检测限为2 mg/kg,线性范围在2~60 mg/kg之间,变异系数为1.97%,回收率96.8%.  相似文献   
99.
通过茶园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模拟, 研究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外源氟吸附能力和形态分布的影响. 在氟初始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低浓度有机酸 <0.42 mmol/L, 高浓度有机酸<2.1 mmol/L), 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氟初始浓度较高的条件下(低浓度有机酸>0.42 mmol/L, 高浓度有机酸>2.1 mmol/L), 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有增强作用, 且增强作用随吸附液氟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苹果酸比丁二酸的增强作用大. 茶园土壤外源氟大部分以残渣态存在, 其次为水溶态. 不同浓度的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外源氟的形态转化有不同影响, 但外源氟进入茶园土壤后形态分布的一般规律为: 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态>交换态.  相似文献   
100.
The in vitro oxidative hemolysis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RBC) was used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free radical induced damage of biological membrane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The hemolysis was induced by a water-soluble free radical initiator 2,2′-azo(2- asmidinopropane)dihydrochloride (AAPH) and inhibited by the principal polyphenolic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green tea leaves, i.e. (-)-epicatechin (EC), (-)-epigallocatechin (EGC), (-)-epicat- echin gallate (E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and gallic acid (GA). Addition of AAPH at 37°C caused fast hemolysis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inhibition period, while addition of the green tea polyphenols efficiently suppressed the hemolysis in the activity sequence of EGCG>EGC>ECG≈EC>GA, demonstrating that these green tea polyphenols are effective antioxidants which could protect biological membranes from free radical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