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种滤食性贝类滤食器官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4种滤食性养殖贝类的滤食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1、4种贝类的鳃纤毛是极其发达的,鳃丝内侧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2、海湾扇贝、栉孔扇贝鳃丝的侧纤毛不如太平洋牡蛎和菲律宾蛤仔的发达,太平洋牡蛎鳃丝内侧纤毛很发达;3、4种贝类鳃线之间的距离都大于20μ,鳃丝间距排序为菲律宾蛤仔〈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从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闭壳肌注射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o)为实验组,以注射2%的NaCl的栉孔扇贝为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中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以探讨met-Enk对栉孔扇贝消化系统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et—Enk对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中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均有影响。met—Enk对栉孔扇贝消化系统中淀粉酶起到促进作用,对蛋白酶起到抑制作用,对脂肪酶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结果还表明met-Enk对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的作用不同,也就是说met-Enk对栉孔扇贝不同消化器官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PSP)成分特征,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2,占毒素总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中国栉孔扇贝和日本栉孔扇贝两个天然种群的六种同工酶,结果表明:两个种群具有基本相同的基因位点控制同工酶的表达,二者都具有居群内的个体差异,日本栉孔扇贝自然种群的遗传交异明显高于中国栉孔扇贝自然种群,说明环境对栉孔扇贝种内种群的基因表达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栉孔扇贝的血清、血细胞和肝脏提取液中均发现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ACP和ALP在肝脏中的活性最高。采用1.0%的虫草多糖或海藻多糖作为免疫药物,对栉孔扇贝进行注射刺激后,发现血清中的ACP、ALP和SOD活性有显著提高,血细胞中的ACP和SOD活性也有所增加,而肝脏提取液的这三种酶活性的变化不很明显。研究认为这两种多糖具有增强栉孔扇贝免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近海水域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冬春季水温低.适合于发展浅海增养殖的贝类相对较少。传统经济贝类养殖品种如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紫贻贝等因个体小、价格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冷水性贝类.成为制约我省优质高效创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创建自己的名特优水产品名牌,是我省发展水产养殖业之急需。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从山东购进栉孔扇贝苗,在浙江省苍南县沿海混水海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在苍南沿海有条件选择性的正常生长发育,养殖的一年贝亩产鲜贝1t多,达到原产地中产水平.5月底水温上升到20 ℃,扇贝进入快速生长期,判断苍南沿海栉孔扇贝生长适温15~25℃,经济收获期在7月中旬前.还就苍南栉孔扇贝养殖产业化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贝类的PSP阳性检出率为20.4%,无超标,其中2009春季采自澳头和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的检出值最高,为215 Mu/100 g软组织.PSP检出率呈明显季节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主要染毒贝类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灰材料,要用几种除菌方法进行菌处理后应用自己设计的培养基对其进行了原代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以青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洗必泰混合溶液除菌,对组织损伤小,除菌彻底。在此培养条件下,栉孔扇贝外套膜细胞能正常迂出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双壳贝类血清中凝集素凝集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种贝类血清中发现有可凝脊椎动物血细胞的因子--凝集素。栉孔扇贝血清中的凝集互可凝集鸡、鹌鹑、小鼠我种动物血细胞,但对鳝鱼细胞不发生作用。该凝集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100℃处理45min仍具有活性;并具有广泛的PH范围,中在PH3-11进行凝集作用。但其活性可被EDTA强烈抑制,D-甘露醇和L-鼠李糖对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D-木蕈也有轻微抑制作用。在栉孔扇贝细胞的细胞膜上未发现有凝集鸡血细胞  相似文献   

11.
加速溶剂萃取用于贝类中多氯联苯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分析贝类中痕量多氯联苯(PCBs),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提取其中的7种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53,PCB138,PCB180),讨论了温度和循环次数对加速溶剂萃取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和Florisil土填充的固相萃取(SPE)小柱联用净化,去除脂肪和其他杂质,通过GC-ECD分析得到回收率数据。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用于贝类中PCBs的提取,最佳温度条件为100℃,最佳循环次数为2次。采用此种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和重复性均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浙江沿岸养殖贝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对浙江沿岸三门湾、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区采样151批次,连续2年监测了贝类微生物、贝类毒素和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尚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样品有贝类毒素检出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应引起贝类消费者和相关渔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人为压力源的强度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已引发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类似,海域缺氧现象的频发使得缺氧现象成为重要的全球压力源。本文以贝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缺氧的定义和等级、缺氧的原因,并集中探讨了缺氧胁迫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期为贝类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贝类产业能够及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2007年钦州近江牡蛎天然增养殖区、合浦廉州湾贝类(文蛤)养殖区的调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价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在监测和评价的环境质量因子中,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的绝大多数监测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Ⅱ类)的要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适合发展贝类养殖生产。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锌、砷等,这些监测指标在贝类养殖区局部出现超标情况,其中钦州近江牡蛎天然增养殖区2007年无机氮平均含量(0.40mg/L)超标0.34倍,铜含量最高值(39mg/kg)超标0.11倍,锌含量最高值(474mg/kg)超标2.16倍;合浦廉州湾贝类养殖区的东江口监测点2007年的无机氮(0.380mg/L)和活性磷酸盐(0.0362mg/L)略为超标,但均比2006年明显降低,2007年党江深水区监测点砷含量(39.11mg/kg)超标0.96倍。超标原因是养殖区外源污染或环境本底超标,而非贝类养殖自身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5.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在贝类毒素检测方面相对薄弱的现状,将微流体免疫芯片技术和化学发光分析法相结合来检测贝类毒素,旨在探索一种快速、高效、低耗以及灵敏的检测手段以弥补方法缺陷。选择研究最为广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STX)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酶联免疫反应(ELISA)为原理的石房蛤毒素检测试剂盒在微流体免疫芯片-化学发光检测平台进行实验,绘制出STX标准曲线并计算出检测限。首先在羧基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包被抗体并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对底物流速和底物溶液的稀释倍数等进行优化,最后对市场上的贝类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检测。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STX的检测限为0.005675ng/mL,而传统方法的检测限为5ng/mL,表明应用微流体芯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大獭蛤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基地进行大獭蛤(LutmriamaximaJonas)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在铺沙的池塘里进行,放养的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8mm,大獭蛤稚贝饵料为施肥繁殖的浮游藻类,以大部分大獭蛤稚贝壳长达到2cm为出苗标准。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30℃、盐度为zo%。以上,放苗量为375万粒/公顷的条件下,大獭蛤稚贝经过45~60d即可以培育成壳长为2cm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9.
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贝类食品中的重金属和毒素残留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贝类及其加工产品中重金属及毒素危害的控制消减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于尚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研发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湛江高桥红树林贝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2年和2005年2次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7月对湛江高桥的红树区贝类资源在相同取样点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调查的红树林区有高桥镇的东村、西村、长田、红坎4个点.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区贝类种类组成有3纲6亚纲11目26科43属60种.其中樱蛤科有9种;牡蛎科、帘蛤科各5种;蚶科、贻贝科、织纹螺科各4种;其余各科均在3种以下.通过与前两次的调查结果比较分析,高桥红树林区的贝类无论是从栖息密度还是从生物量上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采取多方位的保护措施,以使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