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栉孔扇贝(ChlamysfarreiJonesetPreston)鳃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栉孔扇贝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栉孔扇贝鳃属异丝鳃型,鳃丝有主鳃丝和普通鳃丝之分,两者的大小,形态,主作用均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Jones et Preston)鳃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栉孔扇贝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栉孔扇贝鳃属异丝鳃型,鳃丝有主鳃丝和普通鳃丝之分,两者的大小、形态、结构及作用均有很大的差异.主鳃丝在鳃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形似“舌”状的丝间连接连接在一起.呼吸褶膜和主鳃丝回血管是栉孔扇贝鳃的特殊结构.呼吸褶膜高度折叠,被覆单层立方细胞,细胞表面凹凸不平,是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部位.经呼吸褶膜完成气体交换的血液可直接由主鳃丝回血管进入出鳃血管.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自青岛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鳃丝上寄生的一种触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厚鱼钩虫。本文运用体观察和蛋白银法对其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Wilbert蛋白银法及Chatton-Lwoff银浸法对一种附生于栉孔扇贝鳃丝上的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光镜水平下的研究。依据其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特征,该种被鉴定为Trichodina jadranica Raabe,1958.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第一例有关寄生于扇贝鳃表纤毛虫原生动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秦皇岛贝类养殖区滤食性贝类饵料来源和摄食选择性特点,于2019年5月对该海域的海水和4种贝类(紫贻贝、海湾扇贝、长牡蛎、栉孔扇贝)进行采样调查。利用显微镜检法和光合色素液相色谱法(HPLC)对海水和贝类胃容物中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甲藻、隐藻组成,硅藻在丰度上占有绝对优势。光合色素HPLC检出水体中特征色素主要为硅藻、青绿藻和甲藻,而贝类胃容物中主要为甲藻和硅藻,少量青绿藻检出。四种贝类摄食选择性相似且不受水体中优势藻种的影响,主要以甲藻、硅藻中不占优势的藻种为食,对部分占优势藻种表现出避食性(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微微型浮游植物(青绿藻)对4种贝类的饵料贡献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对天津汉沽鲤鱼门潮间带的经济贝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区域经济贝类有9科10种,主要经济贝类有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微黄镰玉螺和纵肋织纹螺,其中菲律宾蛤仔为优势种,占经济贝类资源总量的91.6%,平均栖息密度为263.7粒/m2,平均生物量为916.4 g/m2.蛤仔群体结构方面,壳长小于20 mm的蛤仔数量占总数的7.7%,壳长在20~30 mm之间的蛤仔占53.1%,总商品率为39.2%.同2008年9月的调查结果相比,2013年的贝类种类及生物量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蛤仔大量出现,这与近年来邻近海域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贝类的PSP阳性检出率为20.4%,无超标,其中2009春季采自澳头和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的检出值最高,为215 Mu/100 g软组织.PSP检出率呈明显季节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主要染毒贝类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铬通过刺激加强栉孔扇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从而提高栉孔扇贝的免疫力。本实验为探索微量元素对贝类免疫能力、防病害能力影响的规律及微量元素在贝类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测定试剂盒测定了人工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血淋巴及肝、肾、鳃、外套膜、唇瓣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3种相关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的活力.结果表明:GSH及GR、GS...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近海水域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冬春季水温低.适合于发展浅海增养殖的贝类相对较少。传统经济贝类养殖品种如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紫贻贝等因个体小、价格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冷水性贝类.成为制约我省优质高效创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创建自己的名特优水产品名牌,是我省发展水产养殖业之急需。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沿海养殖双壳类动物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州市沿海养殖区的双壳类体内铅、镉、铜、锌含量加以比较研究。河口附近养殖的缢蛏体内铅和镉含量,比养殖于近海或内湾的高。内湾养殖的菲律宾蛤仔体内铜含量,比养殖于近海区的高。铅对贻贝、缢蛏、菲律宾蛤仔、长牡蛎的污染达到轻度或中度,这表明铅是福州市沿海养殖双壳类动物的重要污染因子。根据指数分析,五种双壳类受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顺序为:菲律宾蛤仔>缢蛏>褶牡蛎>长牡蛎>贻贝,但四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铅和铜的含量高低与养殖方式有关,趋向于吊养种类体内铅和铜含量较低,而埕养种类的铅含量和条石养殖种类的铜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4种重金属安全限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壳贝类富集重金属会给消费者食用安全造成危害。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测定双壳贝类对4种重金属Hg、Pb、Cd和As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较缓慢,经过30 d生物富集未达到稳态平衡,Hg、Pb、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1 030、935和378,生物半衰期处在18~33 d范围内,As的生物富集和排出无明显规律性。参考欧盟和我国菲律宾蛤仔标准中关于Hg、Pb、Cd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得到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Hg、Pb、Cd的安全限量分别为0.0005mg/L,0.01 mg/L和0.026mg/L。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11月,对南麂马祖岙海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和厚壳贻贝的附着生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栖息密度、生物量及波动特征。结果表明,附着生物共有41种,隶属于9个生物门,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种,为最多;锯额豆瓷蟹、三角藤壶垂直分布最广;主要优势种为三角藤壶、牡蛎等,不同养殖贝类有不同的优势种;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与附着生物的附着效果有较大的关系,附着生物对附着体有一定的选择性,台风对附着生物的附着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在养殖生产中可利用改变吊挂水层、错开附着时间、使用药物等防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海水池塘施肥混养滤食性鱼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于1995年7月10日至9月16日,在烟台黄第水产集团公司第二养虾场进行。采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法,利用4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5m×5m)初步研究了台湾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施肥混养的效果。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力为1.24g/m^2·d,负荷力为3830.0kg/hm^2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闭壳肌注射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o)为实验组,以注射2%的NaCl的栉孔扇贝为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中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比活力,以探讨met-Enk对栉孔扇贝消化系统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et—Enk对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中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均有影响。met—Enk对栉孔扇贝消化系统中淀粉酶起到促进作用,对蛋白酶起到抑制作用,对脂肪酶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结果还表明met-Enk对栉孔扇贝晶杆、肝和肠的作用不同,也就是说met-Enk对栉孔扇贝不同消化器官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引种的社会与学术背景、引种、产业化和种质复壮等过程,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产生的综合效应。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缓解我国黄渤海海域养殖业面临滑坡的态势,我们选定并引进了美国的海湾扇贝。在实现人工繁育技术系列化和养殖过程全人工化的基础,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业从此成为我国浅海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引种工程在东海和南海也得以拓展且颇见成效。养殖群体的种质复壮,为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尚未发现海湾扇贝在中国海形成自然种群,表明该项引种工程不会对本地种的种质和资源造成负影响。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因产生大量生物性沉积而导致的自身污染,但与近年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该项引种工程瞄准了国家需求,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并将产生持续、深远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蛤仔氮、磷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壳长及投喂不同藻类对菲律宾蛤的氮磷排泄率的影响,实验的温度范围为8~17℃,贝类的壳长为29.1~52.7mm,所有的测定均在停喂24小时后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和排磷率与壳长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壳长与氮磷排泄率的关系都符合如下模式:Y=aLb,并且随时间的推移其氮磷排泄率有下降的趋势.摄食不同单胞藻对菲律宾蛤仔氮磷排泄率影响不大.黑暗条件下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明显高于光照条件下,而排磷率的变动很大且不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维生素D3 不同浓度0 IU/L、5000 IU/ L、10000 IU/ L、15000 IU/ L、20000 IU/ L浸浴菲律宾蛤仔96h,观测维生素D3对菲律宾蛤仔内脏团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经维生素D3浸浴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的CAT、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比较同一时间段10000 IU/L组CAT、SOD活性均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而在试验过程中GSH-Px活性随时间延长有一直升高的趋势,但比较同一时间段15000 IU/L组活性均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 本研究表明利用维生素D3微粒悬浮于水层中被蛤仔滤食,可一定程度提高菲律宾蛤仔抗氧化活性,其剂量以10000 IU/L 到15000 IU/L范围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虾池混养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一对虾、海浪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地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混养罗非鱼和扇贝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而混养缢蛏却使它下降,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