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C语言是各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中,C语言实践教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文中主要从强调上机实践的循序渐进、注重实践任务的针对性和综合性、重视上机实践进度的合理安排、强化上机实践的过程管理等方面入手,初步探讨如何在C语言的上机实践过程中贯彻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改善上机实践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吴美霖 《科技信息》2010,(10):228-228
本文结合目前C语言教学现状,提出高校C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从C语言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上机实践等方面分析了C语言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C语言教学中的方法与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实践环节、运用形象思维以及采用书面与上机的考核方式方面,针对在C语言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在C语言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卫高 《科技信息》2009,(20):197-197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和看书就能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应当十分重视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和上机运行程序,上机的时间愈多愈好。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本文在分析了C语言实验中普遍存在问题后.探讨了C语言实验教学改进,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C语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在C语言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语言本身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利用C语言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这两个环节,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杜绝满堂灌的单项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进行创造思维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6.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语言程序设计是1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列举了C语言上机实验课中的4个常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从激发兴趣、注重练习、加强实验、教学配套工作等几方面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程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C语言指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图示比喻法理解指针概念、重点讲解指针中易犯错误、指导学生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三方面介绍了C语言指针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 《科技信息》2007,(35):201
如何搞好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本文主要介绍了C 语言课程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包括教学大纲,上机实践环节,考试环节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本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特点和作者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阶梯递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一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该方案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可直接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0.
C语言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重要环节来探讨C语言的教学方法。其中C语言的课堂教学要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上机实践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2.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