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波纹巴非蛤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周年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波纹巴非蛤滤泡中生殖细胞所处的主要发育阶段作为性腺发育的分期标准 ,将性腺发育过程分为 :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滞留退化期等 6个时期 ,同时揭示了在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发育一年只有一个周期 ;此外 ,还发现雄性早熟现象 .  相似文献   

2.
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探讨弓獭蛤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北部湾海域弓獭蛤7种组织(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虹吸管、雌性性腺和雄性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1个样本共获得939 197 518条质控后序列,各组织质控后的碱基数为15.39-29.26 G。测序结果经过Denovo组装和ORF查找共获得56 773个Unigenes。在5个公共数据库NR (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GO (Gene Ontology)、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SWISS-Prot对比各注释分别得到24 557、13 094、17 524、10 352和13 857条有效注释信息。本研究获得了大量弓獭蛤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了弓獭蛤的基因数据库,为更深入地了解弓獭蛤各组织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弓獭蛤功能基因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输水工程中沼蛤的附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容易入侵输水管道聚团附着,增加输水阻力,引起管壁腐蚀,污染水质。该文旨在研究沼蛤在输水管道中的附着污损特性并提出有效防治其附着污损的思路。以遭受沼蛤污损的深圳东江水源工程作为研究基地,对工程的水源河流东江、西枝江中沼蛤栖息特性进行野外调查,对工程输水管线中沼蛤附着及造成的生物污损开展调查,并结合沼蛤足丝抵抗水流冲刷试验、足丝附着力试验及沼蛤对不同材料的附着试验,研究了沼蛤的附着特性。管线调查结果表明:输水管道中沼蛤的附着密度随距取水口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且沼蛤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取水口后1km范围内水流流速在0.4—0.9m/s之间的箱涵壁面上。足丝附着力试验结果表明:沼蛤用于附着的足丝具有一定的强度,且足丝直径越大,根数越多,附着力也越大,最大附着力约为20N;足丝抵抗水流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水流流速过大会使沼蛤足丝断裂脱落,最大脱落流速约为2.2m/s。同时,沼蛤的附着对材料具有一定的偏好性,相比于地垫和防护网,竹网及粗布是沼蛤喜好附着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3种双壳贝类的血细胞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贝类血细胞都可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亚群.西施舌的血细胞中,透明细胞占11.02%,小颗...  相似文献   

5.
林天喜  闵志勇 《科技资讯》2010,(19):218-218
采用凯氏定氮法等方法,对排放精卵后的双线紫蛤软体部主要器官的营养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外套膜的灰分含量为2.66%、蛋白质含量为62.34%、脂肪含量为0.67%、总糖含量为3.94%;鳃的灰分含量为2.48%、蛋白质含量为57.58%、脂肪含量为0.65%、总糖含量为6.86%;斧足的灰分含量为2.53%、蛋白质含量为63.00%、脂肪含量为0.60%、总糖含量为3.57%。  相似文献   

6.
从浙江和福建沿海潮间带的6个采样点各随机选取2个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样品,以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获得了ITS-1序列.通过比对发现,该序列内存在一个长度为17 bp的插入/缺失片段和一个结构为(GA)3(GGGA)2(GA)4~6的微卫星DNA,这2个结构是造成等边浅蛤ITS-1序列在个体基因组内及个体之间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在个体基因组内的变异与相同采样点个体之间的变异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不同采样点个体之间的变异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种群水平的研究中是有效的分子标记.系统发生关系重建的结果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均显示等边浅蛤的ITS-1序列各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帘蛤科两种经济贝类种群的ITS-1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的养殖群体和青蛤(Cyclinasinensis)的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经过PCR扩增、连接与测序后,得到硬壳蛤ITS-1的长度为718~724 bp,青蛤的为665~683 bp,序列用ClustalX1.83多重比对后,在725 bp组成的同源片段中有714个碱基序列为保守位点,通过DNAsp软件分析,该种群的核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0302,每位点Eta为0.00304,并检测出4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青蛤在由695 bp组成的同源片段中有644个碱基序列为保守位点,该种群的Pi为0.03071,每位点Eta为0.0378,共测出6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利用PAUP4.10软件计算出每个种群内单倍型序列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其中,硬壳蛤的遗传距离仅为0.0014~0.0056,说明其DNA遗传多样性的丰度较低;而野生青蛤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0036~0.0105,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文章还初步讨论了双壳类遗传多样性变动的因素及种质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獭蛤低温保活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确定大獭蛤(Lutmria maxima jonas)生态冰温的基础上,研究降温方法、暂养时间、温湿度控制、氧气供应等条件对大獭蛤低温保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獭蛤的结冰点为-1.9℃,生态冰温为5.0~-1.9℃;在3.0~5.0℃温度条件下保活效果最好,保活3d后存活率为90%;维持一定的湿度和供氧是大獭蛤低温保活的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底播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高富集能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北部湾重要经济贝类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富集系数以及弓獭蛤对镉的生理响应进行探讨,为弓獭蛤的安全食用和底播经济贝类的安全养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测定北海市3处海域12个站位的海水和弓獭蛤中7种常见重金属Hg、As、Zn、Cd、Pb、Cu、Cr的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对弓獭蛤进行不同浓度的Cd胁迫,检测弓獭蛤体内对Cd富集的组织-时间-剂量效应,同时检测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弓獭蛤对Cd的富集系数在7种重金属中最高,个别站位的弓獭蛤Cd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弓獭蛤不同组织中的Cd含量均和胁迫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内脏团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SOD、GPx、CAT酶活力及MDA的含量整体上呈现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但4种指标受应激影响的变化并不强烈,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弓獭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Cd吸收能力极强,若海水中的Cd浓度增加,则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警醒。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标记鉴定芥菜(Brasica juncea Cos.)品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60种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种引物,对8个芥菜变种的16个品种(每个变种有2个品种)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鉴定,能快速、灵敏、较为简便获得了16个芥菜品种的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在16个品种上都有其特征DNA带,一般只有1条,少数有2条.在同1个变种的2个品种之间存在着丰富的RAPD标记,通过比较2个品种各自独具的RAPD标记,就可明确地将2个品种区分.在所用的7种引物中,没有1种能同时将8对芥菜品种全部区分开,但用2种或2种以上的引物就完全可以将8对芥菜品种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12.
渗调修复黄瓜陈种子基因组DNA损伤的RAP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c,CaCl2,PEG及其组合对自然老化的黄瓜种子进行渗调处理,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处理前后的种子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渗调作用可以修复黄瓜陈种子的DNA损伤.修复效果与种子贮藏时间有关,贮藏半年的种子渗调处理前后RAPD产物差异不明显,贮藏1~2a的陈种子修复的效果好,表现为分子量高的DNA重新合成,RAPD扩增条带增多,亮度增加;贮藏3a的陈种子修复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RAPD技术及其在食(药)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 ,主要技术流程和优缺点 ,及其在食 (药 )用菌中的应用进展 ,分析了RAPD技术在食 (药 )用菌品种间的鉴定与分析、遗传育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学及其稀有药用真菌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认为RAPD技术确实是DNA分子水平上研究食 (药 )用菌一种简便、高效的分析手段 ,将会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00份中国冬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冬瓜属一年生植物,具有明显药用和保健价值。国内对冬瓜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较少,分类标准模糊不一。对我国100份冬瓜种质资源的熟性与果实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进行冬瓜的熟性、果形的分类。首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冬瓜的熟性、大小与果形分类的量化指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冬瓜种质资源。挑选11条RAPD引物对这些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出74 带,其中有多态性位点30个。采用UPGMA聚类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这些冬瓜品种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703-0.986之间。  相似文献   

15.
大叶柴胡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野生的大叶柴胡为材料,通过离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利用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在DNA水平上分析野生植株和愈伤组织的遗传变异.从13个10碱基引物中筛选出7个引物,对它们的PC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胡愈伤组织与野生苗相比出现了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16.
5种菊头蝠的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种菊头蝠为材料,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5种菊头蝠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6条单个引物分别扩增出2~10条的RAPD条带,其分子量约在700~2 600bp之间。依据这些多态性标记计算其种间遗传相似性,建立亲缘关系树形图。  相似文献   

17.
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阐明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浙江金华地区5个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根据RAPD数据计算得 Shannon指数估计了5个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生大豆种群间,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18.
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RAPD-PCR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PCR),对采自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植株的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6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产生了72条RAPD带,其中86.1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RAPD组,确定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分类提供有利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9.
泡桐叶片DNA提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范国强  马新业 《河南科学》2003,21(2):172-175
以兰考泡桐组织培养苗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CTAB-Ⅰ、CTAB-Ⅱ、SDS-Ⅰ、SDS-Ⅱ四种方法提取叶片DNA,并对不同提取结果进行紫外分光光度、电泳、酶切、RAPD等方法的鉴定。结果表明,用四种方法提取的泡桐叶片DNA得率约为3.5-5.2μg/10mg,A260/A280约为1.7-1.8,A260/A230在2.0以上,分子量在23Kb以上,能够被EcoRⅠ、HindⅢ酶切,能够进行RAPD分析。综合考虑得率、纯度、质量等因素,以SDS-Ⅰ法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12 individuals from each species of the hairtail fishes Trichiurus lepturus and Eupleurogrammus muticus in the Yellow Sea.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sites, degree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genetic distance are compared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is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method. The partial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i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PCR products are directly sequenced after being purified. These sequences, together with the homologous sequences of another Trichiuridae species Lepidopus caudatus obtained from GenBank, are used to analyze nucleotide difference and to construct a UPGMA phylogenetic tree by means of biological 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s: (1) the RAPD technique is a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T. lepturus, and E. muticus. T. lepturus exhibits a lower polymorphism and genetic diversity than E. muticus; (2)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ial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a very low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and considerably high divergence among species were found, which reveals a dual nature of conservatism and variability in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3) five primers generate the species-specific RAPD sites and these sites can be served as the molecular marker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4) it can be proved at DNA variation level that T. lepturus and E. muticus are of two species respectively pertaining to different genera, which supports the Nelson taxonomic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