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残疾人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扶助作为残疾人经济支持、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的主要保障,这不仅极大地影响着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而且也使其后代在成长过程中,打上了其父母以及生存环境的烙印,继而形成生活教育贫困的积累,形成新的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改变他们坎坷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分析发达国家有关残疾人群后代的教育保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对新疆残疾人群后代的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济方式已跟不上农村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的脚步.农村残疾人自发组织起来,或是被第三方协助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已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农村残疾人群体自我组织或是被组织起来协同发展这一扶助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在制度上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还通过保障措施,具体促进残疾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权利的实现,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与社会参与,保证其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和谐语境下,高校学生扶助问题更为紧迫,事关多个层面的价值.高校学生扶助事业的推进,需要创新扶助观念,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扶助机制,扶助主体多元化,拓宽扶助范围,加大扶助力度,把握好扶助原则和艺术,实现对大学生的立体扶助,力求标本兼治,实现学校、社会、学生及家庭共赢。  相似文献   

5.
 康复辅助器具(rehabilitation&assistive device)是对身体功能障碍进行补偿、替代或修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其服务对象既包括某些组织和功能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的残疾人,也包括身体功能退化需要辅助的老年人,还包括组织和功能暂时受损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发展康复辅具对于提高残障人(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以及保持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获取信息时的种种障碍又使其雪上加霜,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残疾人的信息获取. 介绍了现有残疾人信息获取服务中的政府保障机制,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保障的社会化机制,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关于失独家庭法律扶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生子女家庭为我国人口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风险社会中,失独家庭的产生无法避免。大多数失独家庭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养老、医疗等问题。虽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有关失独家庭的扶助法规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将失独老人比照三无老人进行扶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应强化自身责任和义务,多层次、全方位地及时对失独家庭给予扶助,失独家庭也应努力进行自我调适,以实现自我救助。  相似文献   

8.
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权利容易遭受侵犯。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原则性、概括性强,但操作性弱,因此,各地方通过制定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的下位法以完善残疾人权益的保护十分必要。以《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为例,通过其与《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比较,提出完善地方立法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对策,以期推动残疾人权利保护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音乐家作为一个创作的基本单位,阐述了拉威尔的音乐思维正是基于他生活——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对其影响而形成的。通过综合分析生活,追溯“拉式”印象主义风格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以赋权为核心,以角色互动为纽带,所涉及群体及组织均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本文以此为视角,认为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主体包括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构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体系,可以改变残疾人不利的社会环境,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残疾人的人力资本,还能够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从而产生扶贫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残疾人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残疾人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动因之一。但是,当前残疾人教育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主要矛盾。为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提高对残疾人教育扶贫的认识,强调各项政策法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发挥特殊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拓展残疾人教育扶贫资金渠道等,不断提高残疾人教育扶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保障肢体残疾人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目标.通过对丹东市肢体残疾人的就业现状的分析,研究肢体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西北地区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影响残疾人体育健身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自身因素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社会因素则受动于残疾人体育健身主观愿望。因此,从残疾人体育健身市场开拓创新、制度配套、舆论引导、运行保障以及残疾人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为新时期西北地区构建残疾人体育健身保障体系提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选择北京市2所学校13~23周岁的90名视障学生作调查对象,研究他们的体育锻炼情况,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视障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问题:主观上存在怕受伤、恐讥笑等顾虑;客观上存在着学校体育基础薄弱、家庭体育活动较少、社会锻炼条件不足等.提出的治理对策是,政府和社会要保障残障人的体育权利,加大对残疾人体育方面人财物的投入,创建无障碍运动环境,让残疾人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红利;学校要进行健康教育,让残疾人体会运动的乐趣;家长要带领残疾子女共同运动,使他们享受亲情的温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济方式已跟不上农村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的脚步。农村残疾人自发组织起来,或是被第三方协助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已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农村残疾人群体自我组织或是被组织起来协同发展这一扶助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硚口区140名肢体残疾成年人生活状况、生活感受和生活需要的配对调查分析,探讨了肢体残疾成年人生活状况及与非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肢体残疾成年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其构成比和非残疾人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布具有一致性;在婚姻、职业、经济收入等构成方面低于非残疾人水平,但均高于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情况;在现患疾病、医疗费用、生活感受等方面与非残疾人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生活需要方面,肢体残疾人对工作的需要占26.43%,对医疗保健的需要占20.00%,两者共占46.43%。非残疾人主要生活需要为住房,占22.86%,且有13.57%无任何需要。分析提示:工作和医疗保健是肢体残疾人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好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质量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交流框架下的生态学,政治行动学2种理论出发对"残疾人家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作出解析说明;首先指出"残疾人家庭"面临的2大危险性,其次提出解除危险性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中重点指出社会各界对其实施援助之本,为尊重其价值观,保持宽容之心.  相似文献   

18.
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全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幼儿会在这一时期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这个原本就不完善的一个教育分支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140例20~60岁肢体残疾成年人和140例非残疾人进行了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状况的配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肢体残疾成年人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以及除居住关系和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方式两项外的八个方面的评分均低于非残疾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分年龄组比较,可见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青年组,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到和非残疾人具有一致性。按相关因素分组比较,肢体残疾成年人在无职业、不在婚、单亲家庭、性格外向和不稳定的状况下得分低于非残疾人,但在有职业、在婚、多人口家庭、性格内向的状况下得分和残疾人相似,有职业、在婚、多人口家庭、性格外向的残疾人得分高于无职业、未婚、单亲家庭和性格内向的残疾人得分。在因素分组比较后,支持利用度在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之间的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充分就业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根据2012年7月份安徽省5个县的调查数据,探讨、分析了影响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残疾人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残疾类型和残疾等级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增强残疾人人力资本、探索残疾人组合就业新模式以及树立“四自”精神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