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各种意外死亡、伤残,也导致不能再生育的60岁以上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群体。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男性继承文化致使失独老人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心理创伤。他们处于仅靠自身无法解脱的困境,社会救助成为失独老人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心理抚慰的最基本保障制度。这种社会救助基于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国家义务理论而建立。当前,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尚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社会救助内容和行动主体不清、国家和地方扶助金低等问题。基于此,从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现状、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介绍失独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从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四个层次来构建失独家庭的养老体系,关心失独父母养老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实现其晚年的健康养老、快乐养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情况,探寻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合理对策,从而更好地帮助失独家庭。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以及认为最适合帮助失独家庭的对策。结果大学生愿意关爱失独家庭但真正关注和参与不多。结论大学生是关爱失独家庭最好的生力军,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帮助失独家庭走出情感困境。  相似文献   

4.
"失独"群体逐年增大,已然成为社会问题,并且",失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丧子之痛,还存在一系列社会新生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重视和关注。全文从失独家庭面临的生活状况出发,从失独者精神状态、社会交往、身心健康、法律援助四方面加以分析。针对失独家庭凸显出的共性特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环秀  张立秀 《科技资讯》2014,(10):240-240
本文通过了解中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关爱活动优势,引发对失独家庭关爱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失独父母面临失去孩子后的诸多不利状况,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现状,从抗逆力视角关注失独父母再社会化,帮助他们走出失独阴影,重构社会关系网,重塑社会角色,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7.
周曙光  杨钰桦 《科技信息》2007,(31):310-311
大学生弱势群体有多种,对他们的扶助,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家庭的和睦稳定,因此,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扶助,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为他们走入社会大家庭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值得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本文就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扶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探讨,对大学扶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行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当前和谐语境下,高校学生扶助问题更为紧迫,事关多个层面的价值.高校学生扶助事业的推进,需要创新扶助观念,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扶助机制,扶助主体多元化,拓宽扶助范围,加大扶助力度,把握好扶助原则和艺术,实现对大学生的立体扶助,力求标本兼治,实现学校、社会、学生及家庭共赢。  相似文献   

9.
于立志  岳宗军 《科技信息》2013,(9):164-164,21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严厉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大幅下降,由此附带而来的一个明显的政策结果是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几世同堂的大家庭转变为普遍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式基本家庭结构,与之伴随的也就是"双独"时代的出现。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还是目前的人口生育相关制度设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角色显著。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切入,探求"双独"家庭时代下政府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等方面所应注意和加强的几个方面,着重解决"双独"家庭中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及政府责任问题,以此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空巢老人数量快速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这类群体而言,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现有社会支持体系在来源、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构建政府、社区、家庭等优势互补的多层次社会支持体系,强化家庭关爱为根本的支持模式,丰富以社区为平台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办园体制制约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办园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为此,应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支点,促进融资,从而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与家庭投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举办学前教育的格局,同时,因地制宜多样化办园,以突破云南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难题.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加强自身建设和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型,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服务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加快政府转型,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切实履行加强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起农村家庭承载的生产、教育和赡养功能弱化,形成的留守家庭问题,已危及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作为政府和社会、劳动力流入地城市和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共同构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改革的新发展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历史起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部地区社会发展呈现出过渡性的新常态特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虽整体提高,但仍存在轻度失调现象;社会发展能力较低,尚处于"低福祉增长"阶段;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集中连片分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区域;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由生存型福祉向发展型福祉转变;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由"社会管理"向"社会发展治理"转变.为此,中部地区要以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共进,创新中部地区社会发展治理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成果向居民福祉转换.  相似文献   

1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按照法定的标准向那些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在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和保障标准等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抓住机遇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关键时刻的关键教育。但目前职教的办学理念、教育投入、政策环境和管理方式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从从提高国民职业技能素质的高度真正重视职业教育;树立教育经营理念,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深化就业和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职教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加职教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调控等方面着手,促进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安排.和谐社会首先在于政府的行政和谐与政务和谐,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行政作保障,而和谐行政则要求政府必须在公共治理方面有所转变.全面社会管理既是现代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代际知识传承的新变化及其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传播学的新角度,论述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代际知识传承模式及其对社会代际关系的不同作用与影响。在社会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必须根据社会代际知识传承的新变化,对社会代际关系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及时地做出应对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相关对策有:正确认识当代代际知识传播的新变化;老年人主动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家庭关系民主化和代际关系平等化;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弘扬与提倡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行政救济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疏导矛盾、纠偏矫治、协调利益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指出完善行政救济制度有利于维护和谐社会中的基本秩序,实现社会正义、政府诚信和人权保障的目标。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救济制度,应以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为主导目标,在现行宪政体制框架内实现行政救济制度的创新,全面、系统地推进各项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