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饲料条件。青石斑鱼从仔鱼-稚鱼-幼鱼的各个发育阶段均为动物食性。自初孵仔鱼至幼鱼发育过程大抵有三个饵料转换期:(1)前期仔鱼到后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卵黄、油球)到外源性营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转换期。(2)后期仔鱼末(25日龄左右、全长9毫米以上)到稚鱼期系由吃小型浮游动物到吃大型浮游动物转换期。(3)稚鱼后期、幼鱼阶段(约40日龄以后、全长20毫米以上)是向底栖饵料(鱼、虾、贝肉)转换期。用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作青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其饵料系列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体、糠虾-鱼、虾贝肉。以初孵仔鱼2~3万尾/米 ̄3、稚鱼0.1~0.2万尾/米 ̄3、幼鱼0.05万尾/米 ̄3的培苗密度,各种饵料的日投饵量范围:牡蛎受精卵和幼体1-30个/ml,轮虫0.2-18个/ml,桡足类0.1个/ml,卤虫幼体0.1-3.5个/ml,卤虫成体1-10克/米 ̄3,糠虾1-140克/米 ̄3,鱼、虾、贝肉5-122克/米 ̄3。  相似文献   

2.
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包括幼体死亡率和坏卵率升高,产卵率和生长率降低等.但在自然条件下桡足类会选择多样性的食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在实验室或硅藻水华期间观察到的伤害作用只是桡足类摄食调控策略失效的特例.研究桡足类在自然界的摄食策略是了解硅藻造成伤害的条件和机制的前提,也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和仔稚鱼培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诱导产卵和仔稚鱼培育的结果.亲鱼在生殖季节(5-9月)用HCG或HCG和LHRH-A混合激素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6.5—29℃(不超过30℃),盐度25-27‰的条件下发育,经历87h孵出仔鱼,孵化率60-80%.仔鱼放养在模拟潮间带生态系的水泥池中,投喂动植物性饵料,第五天开始摄食微型浮游生物,第八天进入稚鱼期,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第三十三天达到幼鱼期,成活率为37.5-60%.  相似文献   

4.
饵料对日本乌贼幼体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乌贼初孵幼体(胴长3.28±0.5mm)投喂不同组合的开口的饵料(丰年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潘);对不同规格(胴长9.7±0.3mm和30.1±0.5mm)日本乌贼幼体投喂不同饵料(糠虾、冰鲜小鲳鱼、配合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以成活率、增重率、胴长等为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日本乌贼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的开口饵料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60.5%),依次为裸腹涵组、裸腹溢+丰年虫组、桡足类+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33.0%、26.5%、23.5%、而丰年虫组的成活率最低,14d内全部死亡。蒙古裸腹涵十桡足类组的增重率最高(233.0%),依次为裸腹溢十丰年虫组(213.5%)、裸腹涵组(200.0%)、桡足类+丰年虫组(191.5%);而增长率最高的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77.1%)依次为裸腹潘组(63.4%)、裸腹涵+丰年虫组(60.3%)、桡足类+丰年虫组(46.6%)。不同饵料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均不同,糠虾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最高,其次为小鲳鱼肉组,最低的为配合饲料组。各饵料组中,大规格乌贼幼体的成活率均高于小规格幼体而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却均低于小规格幼体。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最大的是小鲳鱼肉组,最低的是配合饲料组。由试验结果可知,蒙古裸腹泾和桡足类混合饵料是比较理想的日本乌贼初孵幼体开口饵料;胴长约为1cm的日本乌贼,较为适宜的饵料是糠虾;当乌贼幼体胴长超过3cm时,可逐渐添加冰鲜鱼肉进行过渡,以便同时兼顾存活率和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5.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 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 5L3.267 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 3M-0.003 9,大多数仔稚鱼在30 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 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 h和2~4 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海区(26°-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样本,对东、黄海凤鲚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团单个饵料的重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体长组的凤鲚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随着发育的变化有所不同,根据%IRI分析,桡足类为各个发育阶段的最重要的食物,糠虾类、磷虾类为次重要的类群,随着体长的增加小型鱼类在食物组成的%IRI比重越来越高。(2)凤鲚有两个摄食强度的高峰:幼体组70~100 mm和成体组191~250 mm,平均胃饱满系数均超过10‰。空胃率和体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体长的增加,空胃率不断下降。(3)食物团中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随着凤鲚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体长70~16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都小于10 mg,体长161~25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均大于30 mg。(4)聚类分析表明可将的凤鲚6个体长组可以分为3组:70~100 mm、101~130 mm、131~250 mm。体长70~100 mm的凤鲚主要以桡足类和幼体类为食,体长101~13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131~25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鱼类。(5)凤鲚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体长101~13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37,体长70~10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96,体长131~250 mm之间各体长组饵料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8.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投喂了不同的饵料(微颗粒饲料,用海水小球藻培养的生物饵料,用小球藻培养后用胶囊强化剂强化的生物饵料),在25 d后结束取样测量体质量、体长等,并分析了各种饵料和鱼体的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用海水小球藻培养的生物饵料都含有较丰富的EPA,但缺乏DHA,使仔鱼的生长、成活和鱼体DHA较低;而经胶囊强化剂强化后的饵料提高了其中的DHA含量,使仔鱼的生长、成活和鱼体DHA均有所提高.鱼体脂肪酸组成受到饵料脂肪酸组成的较大影响,同时提示了仔鱼DHA不能由自身合成,DHA对仔鱼的生产、成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水温(25±0.5 )℃、盐度31~32 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 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 d,从初次摄食到进入PNR期的时间为2.5 d;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发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迅速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为76.7%;饥饿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 d,至第8天,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期相: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E和维生素C对斜带石斑鱼亲鱼产卵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饲喂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亲鱼的新鲜鲜杂鱼中添加w=0.2%的维生素E或w=0.5%维生素C,经过45 d的营养强化之后,在4-6月期间采集受精卵,孵化成仔鱼,并测定其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亲鱼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不仅可以增大亲鱼受精卵的卵径、油球直径和仔鱼全长,而且影响受精卵脂肪酸的组成,受精卵中n-3 PUFA和n-6 PUFA的含量以及PUFA/SFA、DHA/EPA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亲鱼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卵径、油球直径、仔鱼全长和受精卯脂肪酸的组成没有明显影响.由此表明,斜带石斑鱼亲鱼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改善受精卵的质量和仔鱼质量,而添加维生素C对受精卵卵径、受精卵脂肪酸组成和仔鱼全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褶皱臂尾轮虫、经浓缩藻液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熟蛋黄投喂泰山螭霖鱼仔鱼14天,测定其摄食力、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投喂1天后蛋黄组摄食率最低,轮虫组最高,卤虫组摄食率较高且肠(胃)充塞度最高,大多数个体都在3-5级.投喂14天后各处理组仔鱼的存活率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卤虫组仔鱼的体质量、体长均高于其它两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卤虫无节幼体可作为泰山螭霖鱼仔鱼的优质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2.
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共135万粒受精卵,孵出68万尾仔鱼,孵化率50.3%.在育苗水温为25.4~29.4℃,海水盐度为26.6~30.6,饵料系列为轮虫一卤虫无节幼体一桡足类的条件下,经34d培养,育出全长14.5~24.3mm的双棘黄姑鱼幼鱼18万尾,育苗成活率达26.5%,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育苗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3.
延迟投饵对花尾胡椒鲷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1年4月至5月在集美大学海水养殖试验场对延迟投饵的花尾胡椒鲷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盐度24.0—24.8,温度18.5—22.8℃时,仔鱼4日龄开口.开口当天投饵,仔鱼未摄食.仔鱼延迟投饵1、2、3、4d时,投饵后2h内的摄食率分别为65%、60%、25%、15%,投饵后2h内平均每尾仔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95、0.80、0.35、0.20个轮虫,而延迟投饵5d、6d的仔鱼的摄食率均为0。完全投饵组6日龄、8日龄仔鱼的全长分别比完全饥饿组仔鱼长0.068mm和0.222mm.在仔鱼开口后4d内,各组仔鱼的死亡率差异不大;开口4d后,各组仔鱼死亡率差异越来越大;开口后第6d,延迟投饵0—3d的仔鱼的存活率在43.3%以上,而延迟投饵4d以上的各组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16.7%.花尾胡椒鲷仔鱼在开口后第4d进入PNR期.  相似文献   

14.
舟山近海野生岱衢族大黄鱼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0年8月14日从舟山近海采捕并经活体保活运输和室外驯养后成活的11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10月28日和29日共获受精卵4.0×105粒,孵出仔鱼3.6×105尾,在水温21.0~23.3℃、pH7.6~8.2,海水盐度19.61~23.56,光照强度800~2000 k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虾或贝肉糜进行饲喂,至12月20日经60多天培育出平均全长30.0 mm以上幼鱼3.0×105尾,育苗成活率高达83.3%.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饵料对花鲈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12月20日至2002年1月23日期间,用经营养强化的轮虫和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等5种不同饵料投喂30日龄花鲈稚鱼,经34d培育,测定其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投喂经营养强化的轮虫、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较高,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则较低.投喂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的实验组,花鲈稚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实验组,花鲈稚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可以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轮虫是花鲈稚鱼的优质饵料;卤虫无节幼体也是花鲈稚鱼较好的饵料,但使用前应经营养强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3种海洋浮游微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实验以不同浓度的微藻投喂太平洋纺锤水蚤,测定了无节幼体发育到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和最终存活率,以及发育到成体后,在各浓度下,成体每天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适宜于作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繁殖的饵料;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可以完成无节幼体到成体的发育,但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只有在低细胞碳质量浓度(0.35μg/mL)时,成体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才正常,当牟氏角毛藻细胞碳质量浓度达到1.70μg/mL或更高时,该桡足类的产卵量下降,且没有卵能孵化出幼体,表明牟氏角毛藻显著抑制了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广东引进斜带石斑鱼受精卵1.5kg(约2.2×106粒),孵出仔鱼约1.8×106尾,在水温25.0~28.8℃、盐度25.6~28.4、溶解氧5.7~7.3mg/L的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和鱼糜进行饲喂,经72 d培育出平均全长44.1mm的幼鱼约3.05×104尾,育苗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饵料条件下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种饵料设计成8组,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仔鱼,24d后测定其全长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桡足类,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最快,全长增长达3.85倍,体重增长达83.5倍;投喂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鱼糜,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达89%~93%.投喂枝角类,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也较快,全长增长达3倍,体重增长达37.2倍;投喂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轮虫 鱼糜,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均在60%以上.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生长最慢,全长增长分别为1.3倍和2.2倍,体重增长分别为2.2倍和14.6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平均成活率最低,分别为1%和2%.投喂桡足类、轮虫 枝角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鱼糜的试验组,分别有80%、73%和40%的个体发育至幼鱼阶段,其余各组全部个体仍停留在稚鱼阶段.可以认为,桡足类、枝角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鱼糜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死亡不可逆点(PNR),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5±3)℃的水温条件下:半刺厚唇鱼仔鱼在5 日龄卵黄囊消失并开口摄食,其基本不经历混合营养期,属于极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 ~11 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孵化后第15 d,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在到达PNR后部分仔鱼仍能存活3 ~4 d,其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强;9 日龄饥饿仔鱼全长出现负增长,17 日龄绝大多数个体因饥饿而死亡;仔鱼在PNR期未出现“胸角”,而鳔后室萎缩明显和第六条黑色素纵带发育显著滞后可作为鉴别半刺厚唇鱼饥饿仔鱼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魁蚶苗种繁育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饵料,了解魁蚶幼体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金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小球藻等4种不同饵料对魁蚶幼体进行为期13d的喂养,测定其壳长、壳高等生物学指标,计算特定生长率,分析不同饵料投喂对魁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从D形幼虫发育到壳顶期这段时期内,混合饵料金藻+海洋酵母较单一饵料投喂魁蚶幼虫的效果好。不同饵料投喂下魁蚶幼虫特定生长率大小依次为金藻+海洋酵母处理组金藻处理组海洋酵母处理组金藻+角毛藻处理组角毛藻处理组小球藻处理组,各处理组间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在魁蚶幼体培育阶段,最佳饵料是金藻+海洋酵母。在没有混合饵料的前提下,金藻效果最好,适合做幼虫的开口饵料;小球藻效果最差,不合适做单一饵料投喂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