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探讨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l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87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的血液粘度(ηb)、还原粘度(ηr)、血浆粘度(ηp)、纤维蛋白原(Fib)、循环滞留时间(MST)、血栓形成系数(TF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各指标(除ηr外)均高于脑梗死组(P<0.01~0.05),其中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明显.结论血液流变学可以作为脑出血与脑梗死鉴别的参考,对诊断及预防脑血管疾病有实用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腺病毒介导的bFGF基因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Zea Longa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研究腺病毒介导的bFGF的基因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模型的治疗作用及脑血管发生的影响,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载体组(Ad-null组)和治疗组(Ad-bFGF组),于造模成功后24h尾静脉给药.检测实验各组脑组织含水率的变化,通过核磁共振的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实验各组大脑梗死体积和血管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和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空载体组,脑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空载组.说明腺病毒介导的bFGF基因卡显著减小脑组织含水率和脑梗死面积,促进脑部血管发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脑梗死病患者6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5例和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55例血液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Hcy,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和血清HsCRP浓度水平和异常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Hcy和HsCRP的升高可能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检测患者血清Hcy和HsCRP对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缺血模型组(IR)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RG),缺血2h再灌注24h后,评价神经功能状态,测定脑梗塞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SO组相比较,IR组和RG组的GSH-PX和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升高。GSH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P<0.05);可以降低脑组织MDA含量,提高脑组织GSH-PX、SOD活力(P<0.05)。结论:GS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芎(CHX)生物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即假手术组、I/R模型组、川芎生物碱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和阳性药葛根素(GGS)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可逆性脑I/R病理损伤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动物苏醒后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及容积的变化,同时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 I/R实验组与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比较,脑组织中SOD的活性显著降低,MDA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脑梗死面积和容积明显增大(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多,神经功能损伤较重(P0.05).CHX生物碱治疗组与I/R组比较,脑组织中的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含水量减少,脑梗死容积明显缩小(P0.01),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CHX生物碱可减轻大鼠脑I/R引发的脑损伤程度,从而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 ,经多烯康治疗 ,治疗前后其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 (P <0 0 1) ,提示多烯康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有效良药 .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类型 ,溶栓疗法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之一。静脉溶栓能够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 ,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 ,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 ,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我科自 1 998年以来 ,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2 1例 ,由于医护协作 ,积极采取身心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2 1例患者中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年龄 64.1岁 ;发病时间均在 6小时以内。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 ,头颅 CT排除脑出血 ,无明显低密度改变 ,肌力在 O- 级。1…  相似文献   

8.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程度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疑似脑梗死且发病在72h以内的99例患者,全部行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实施核磁共振常规(MRI)成像,弥散加权(DWI)成像及脑血管(MRA)成像检查。对每位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予以计算。并且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计算出MRA对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为90.48%(19/21)、灵敏度为94.87%(74/78)、准确率为93.94%(93/99)。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计算分别是:轻度狭窄90.91%、中度狭窄92.31%、重度狭窄93.75%、血管闭塞85.71%,与CTA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良好,(K值≥0.75)。DWI能够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则显示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象系在吉林省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除外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应用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取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12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依据头部CT或头部MRI的表现,分为症状性梗死组、无症状性梗死组、单纯血管狭窄组、高血压不合并血管狭窄组(单纯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利用CO2屏气试验监测脑血管反应性,计数资料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P<0.05),在高血压组中,梗死组脑血管反应性降低的更为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高血压合并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进一步降低,更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复习我科住院且有完整资料的脑血管病人,分为脑出血、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并与健康正常组比较,通过头颅CT检查判断有无脑白质疏松(LA),统计LA发生率和分级情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健康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8),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LA发生率分别为53.3%、40%,与健康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LA发生率为23.3%,无差异性(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伴发LA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重于其它三组.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特别是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后脑组织软化、坏死而导致部分脑功能、高级智能活动受到影响,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本组观察高压氧配合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已一跃成为危及人类生命为主要疾病。脑血管疾病为诊断和早期预防已是目前医务界的当务之急。TCD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技术,检查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可对病人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查,甚至可以做脑血管长期监护。现报告我所应用TCD对41例脑梗塞病人进行颅内血管检测情况,并讨论TCD诊断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41例均为本院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年龄51—84岁,平均62岁;病程4天—6年。上述所有病例均作头部CT检查。TCD检测仪使用美国medasonics第七代经颅多普勒及CDS脑血管诊断系统,探测颅内血管用2兆赫脉冲波探头,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硫氧还蛋白(hTRX)对局灶性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清除氧自由基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兔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栓塞6 h,再灌注18 h),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只)和缺血/再灌注 hTRX治疗组(I/R hTRX组,10只),I/R hTRX组给予hTRX(0.75 mg/kg体质量),Sham组、I/R组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取代hTRX;分别于梗死后6 h及再灌注后18 h做CT灌注图像,观察脑梗死面积,计算出其所占同侧大脑半球面积的百分比(HLA%);检测脑组织匀浆中SOD,MDA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范围显著,脑组织匀浆中SOD明显下降,MDA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而应用hTRX能显著减小脑梗死面积,降低MDA及升高SOD含量(与B组比较,P<0.01).结论重组hTRX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易患疾病,其致残率较高。我院自2003年11月-2008年3月采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在发病24h~72h内经脑CT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6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随机分为高压氧辅助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高压氧辅助治疗组23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孕鼠注射海洛因后对仔鼠小脑组织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对48只孕鼠(第9天开始)每天早晚分别注射浓度为2,4和6g·L-1的海洛因溶液和等量生理盐水(每天2次,每次0.2mL)直到分娩后第15d,称量检测仔鼠体重和小脑重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小脑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用光学显微技术观察小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海洛因组仔鼠体重、小脑重及小脑指数均降低,仔鼠小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细胞排列疏松而凌乱,浦肯野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固缩,细胞出现空泡化和凋亡等现象;仔鼠小脑组织CAT活性及GSH含量均降低(P0.05),MDA含量则升高(P0.05),表明孕鼠注射海洛因对仔鼠小脑组织结构与抗氧化功能有明显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已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和临床运用,同时脑梗死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对脑梗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及康复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应激过程中个体差异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方法:以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将11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测评后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然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的测评,来评定在整个认知应激过程中各因素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结果:患者在认知应激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对脑梗死后抑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的应激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对防治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7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的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认识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的多态性;同时ELISA定量分析73例脑血管病患者和16例正常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结果:7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IL-6基因调控区-174位均为GG型;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正常人血清对比,差异显著.结论:7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未发现T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的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1D与2D1HMRS在显示脑中主要代谢物的差别及取相对浓度分析脑梗塞病灶内代谢物变化,为进一步选择优化序列及1HMRSI用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共35例分病例组和健康自愿者.健康自愿者正常基底节共采集1DMRS19个,2DMRSI76个.每例1HMRSI采集NAA、Cr、Cho、Lac4个主要代谢物波谱图.患者共采集2DMRSI64个.结果发现1D与2DMRSI中NAA、Cr、Cho、GLx、Lac、INS的半高宽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人中NAA明显降低而Lac升高(P<0.05).在脑梗塞病灶内100%发现Lac.发现在脑梗死1HMRS的研究中1D、2D均适合于显示各主要代谢物(NAA和Lac),2DMRSI可直观显示复杂的代谢物空间分布,1DMRS则采集时间短.在脑梗死灶内NAA明显降低而Lac升高是其主要变化特点.乳酸是脑缺血或脑梗塞早期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组胺和5-羟色胺(5-HT)与很多神经相关疾病联系密切,因此研究它们在脑组织中质量比的变化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小鼠脑组织中组胺质量比和5-羟色胺质量比水平,通过对脑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对检测条件的选择和流动相条件的优化,确定了小鼠脑组织中组胺质量比和5-羟色胺质量比的检测方法。小鼠脑组织中的组胺和5-羟色胺的回收率分别为(83.5±2.4)%和(87.4±5.3)%;检测限均为0.1ng/mL。使用该方法检测野生型C57BL/6J小鼠和肥大细胞缺失小鼠Kit~(W-sh/W-sh)脑组织中组胺质量比和5-羟色胺质量比,结果显示,肥大细胞缺失后小鼠脑组织组胺质量比显著降低,而5-羟色胺质量比没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