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鸡血藤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通过对6种型号大孔树脂的静态实验,筛选出最佳树脂;考察最佳树脂对鸡血藤总黄酮的吸附及洗脱性能,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HZ820为最佳树脂,其纯化总黄酮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3.31mg/mL,吸附流速4BV/h(1BV为20mL),上样液体积500mL,树脂吸附量达79.31mg/g;以6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流速3BV/h,洗脱用量5BV,解吸率达92.72%,减压浓缩得鸡血藤总黄酮浸膏,纯度为79.49%.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大孔树脂对紫苏茎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吸附性能,优化了吸附工艺参数。首先对D-101、AB-8、DM130、ADS-7和ADS-17共5种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量和解析率进行了实验,选择AB-8为最佳吸附树脂;静态吸附表明,3h内吸附即可达到平衡。还考察了上样速率、上样质量浓度、洗脱液乙醇质量分数和洗脱速率对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条件为:上样速率为1BV/h,上样质量浓度为0.15mg/mL,洗脱液乙醇质量分数为70%,洗脱流速为2BV/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洗脱率为93.56%,总黄酮纯度可提高4.5倍。  相似文献   

3.
以枇杷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枇杷叶三萜酸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首先对8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然后考察最佳大孔树脂对枇杷叶三萜酸的静态、动态吸附及脱附性能,得到最佳分离纯化的工艺条件:大孔树脂型号为HZ-816,上样流速2 BV/h(1 BV约为32 m L),上样质量浓度0.6 mg/m L,上样体积470 m L,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95%,洗脱流速2 BV/h,洗脱剂的用量为6 BV,由此得到的三萜酸纯度为92.29%。通过比较研究表明大孔树脂分离法优于碱溶酸沉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山楂叶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工艺,优化实验表明,提取工艺参数:提取剂乙醇体积分数65%、提取温度(67±1)℃、提取时间80 min,山楂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92.2%;纯化工艺参数: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洗脱剂用量4.4倍柱床体积(BV)、洗脱流速3.7 BV/h,提取物中山楂叶总黄酮平均质量分数可达86.8%.此为最佳提取工艺和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山楂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功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正交设计确定银杏叶总黄酮用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对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其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0、提取2次、提取时间3min,银杏叶总黄酮得率为2.061%。银杏叶总黄酮进一步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以黄酮含量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选定D101型大孔树脂,以80%乙醇、2倍柱体积/h的流速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至3倍柱体积,为最佳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17.08%提高到44.17%。  相似文献   

6.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甘蔗梢提取物中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旋转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以上样p H值、流速和洗脱体积为考察指标,建立黄酮含量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到了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分离条件对黄酮含量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洗脱体积 p H值流速,同时得到较优的分离工艺条件为:甘蔗梢提取物用蒸馏水溶解后调节p H值为6. 71,然后以提取物质量(干重)与大孔吸附树脂比为1:20上样,选择D141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介质,运用柱层析分离,以体积分数95%的乙醇溶液为洗脱液,控制流速为2. 50 BV/h,洗脱体积为4. 00 BV时,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此条件下黄酮收率为193 mg/kg,与模型预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7.
大孔树脂纯化八珍汤苷类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对苷类部位进行纯化.以芍药苷、人参皂苷Rb1及总苷(以芍药苷计)、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e计)的含量为指标,筛选了8种大孔树脂,优选出吸附容量及洗脱效果较好的D-101型大孔树脂,通过对吸附动力学曲线、药液pH值、漏点质量浓度的考察,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药液质量浓度0.25 g/mL,药液pH值为6,吸附时间为8 h;通过对洗脱液质量分数、洗脱液pH值、洗脱液体积、洗脱液流速的考察,确定最佳洗脱条件为洗脱液质量分数为80%的乙醇,pH值为8,洗脱液体积为40 BV,洗脱流速为3 BV/min.芍药苷、人参皂苷Rb1及总苷(以芍药苷计)、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e计)的洗脱率分别为98.14%、96.83%、91.71%、91.21%,终产品中总苷类成分的百分含量占总洗脱物的24.44%、总皂苷类成分的百分含量占总洗脱物的68.90%.  相似文献   

8.
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通过考察静态、动态吸附、洗脱试验,评价聚酰胺树脂富集金丝草总黄酮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液黄酮质量浓度2 mg·m L-1,上样量2 BV,加20%乙醇3 BV冲洗杂质,用60%乙醇3 BV洗脱总黄酮,富集后总黄酮纯度提高至39.10%。因此,采用聚酰胺树脂富集金丝草总黄酮的效果良好,为金丝草黄酮的分离纯化与金丝草总黄酮药理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孔树脂对黑加仑果渣花色苷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确定出X-5大孔树脂为纯化黑加仑果渣花色苷的最佳树脂.最佳纯化条件为径高比1∶20,吸附原液质量浓度34 mg/mL,pH值2.0,吸附体积25 mL,吸附流速1 mL/min,水洗体积 4 BV,解吸液乙醇质量分数60%,乙醇体积6 BV,解吸流速1 mL/min,花色苷的收率为89.80%.纯化后花色苷色价为原来的18.26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精制金莲花注射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水提醇沉法和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联合应用对金莲花粗提物进行精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考察最佳精制工艺条件.该方法精制金莲花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金莲花提取物上样质量浓度40 mg/mL(按总黄酮计),总黄酮最大吸附量为32.5 mg/mL,洗脱流速为1.5 BV/h,洗脱剂为30%乙醇,所得的总黄酮纯度达到81.7%.该方法适合对金莲花注射剂的精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白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的工艺优化,探究白果发酵酒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淀粉酶解配合传统果酒发酵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中酶制剂添加量、发酵时间、料液比、加糖量等工艺条件,以葡萄糖当量(DE值)、葡萄糖含量、酒精度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得分作为评价指标,筛选白果酶解、发酵的适宜条件。【结果】α-淀粉酶和料液比对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影响最大;白果酒酶解阶段最佳条件为α-淀粉酶19.1 U/mL、普鲁兰酶2.7 U/mL、糖化酶101.4 U/mL;发酵阶段料液比(g/mL)为1∶6.4、加糖比例为1∶2.6、发酵时间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果酒总糖16.21 g/L、总酸3.24 g/L、酒精度12.7%、干浸出物12.92 g/L、游离氨基酸含量2.18 g/L,感官综合得分为87.35分(满分100分)。【结论】白果发酵后所得白果酒成分指标满足绿色果酒标准,实验结果可为制备白果发酵酒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片中的合成代谢规律,确定银杏合适采摘期,以及选育优良的银杏品种,探讨了雌、雄株和金叶(芽变品种)银杏叶片光合生理与黄酮含量的周年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以银杏种质资源圃的雌株、雄株及嫁接的金叶银杏为材料,对4—11月银杏的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黄酮成分及含量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整个叶片生长周年动态变化中,雄株银杏的含水量低于雌株和金叶银杏,特别是在6—9月夏季高温时期的差异更显著;雌株银杏的含水量、相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都大于雄株与金叶银杏,特别是在5—8月,但雄株与金叶银杏的相对叶面积增加速度较快;雌株银杏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 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高于雄株和金叶银杏,雌株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及总黄酮含量的高点分别出现在4—5月和9月,各银杏叶总黄酮的含量依次为金叶银杏>雄株>雌株;雄株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槲皮素之间,雌株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与总黄酮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金叶银杏叶色在4—6月为金黄色,其叶绿素含量均比雄株、雌株银杏低,7月转绿后与雌株和雄株差异不大,其光合、黄酮代谢的变化更接近于雄株,且其黄酮合成的能力高于雄株及雌株。【结论】银杏叶的最佳采收期在9月,雄株和金叶银杏更适用于叶用林的培育,雌株的抗逆性高于雄株与金叶银杏,金叶银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从银杏叶中提取总黄酮,使用DA201大孔树脂对其进行纯化;测定了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考察了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性的影响,使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了银杏叶黄酮对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的MIC为4 mg/mL;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黏附有抑制作用,其质量浓度为1倍MIC时,生物膜形成抑制率为59.09%,黏附性抑制率为28.99%;其质量浓度在1倍MIC以上时,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多糖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银杏胚乳发育时期生理变化与其胚性感受态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高感受态的银杏胚乳外植体,为开展银杏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及建立银杏体胚发生体系提供支持。【方法】以6月10日—9月15日不同时间段的银杏胚乳为材料,研究各时间段银杏胚乳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黄酮、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与其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相关性。【结果】银杏胚乳发育及其胚性感受态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6月10日—6月30日,此时胚乳虽然细胞生理代谢旺盛,含水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比值较高,易诱导愈伤组织,但其愈伤组织为松散易褐化的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感受态水平较低。第2阶段为6月30日—8月10日,期间的胚乳抗性酶活性、黄酮含量、IAA与ABA比值都处于较低水平,而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腺苷(iPA)与ABA的比值处于较高水平;第3阶段为8月17日—9月15日,其胚乳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黄酮含量达到峰值,IAA与ABA的比值处于较高水平,且ZR+iPA与ABA的比值处于较低水平,胚性感受态水平高,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第2阶段愈伤组织诱导率比第1和第3阶段都低,胚性感受态也较第3阶段低。【结论】3个不同阶段胚乳发育时期胚性感受态强弱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第3阶段>第2阶段>第1阶段,7月20日—9月15日的胚乳胚性感受态较高,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较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模糊函数隶属法初步筛选出适合银杏(Ginkgo bilob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和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4种行道树根系生长的栽培基质条件,改善上海市行道树生长状况,提高城市行道树生态服务功能。【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对影响银杏、香樟、悬铃木和广玉兰 4种行道树根系生长的3个因素(填充颗粒粒径、结构土比例及土壤湿度)在4种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结果】不同栽培基质条件对4种行道树苗木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发育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对银杏和广玉兰苗木根系干质量和根长影响最大的为填充颗粒粒径,其中适合银杏的最佳填充颗粒粒径分别为5 cm和1 cm,广玉兰的为5 cm和5 cm; 对香樟根系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填充颗粒粒径(最佳水平为3 cm)和土壤湿度(最佳水平为60%); 对悬铃木苗木根系生长影响最大的为结构土比例(最佳水平为60%)和填充颗粒粒径(最佳水平为5 cm)。对银杏、香樟和悬铃木苗木根系生长影响最大的为结构土比例,其最佳水平均为20%; 而对广玉兰苗木根系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填充颗粒粒径,最佳粒径为3 cm。【结论】处理8(填充颗粒粒径3 cm、结构土比例80%、土壤湿度50%)、处理11(填充颗粒粒径1 cm、结构土比例60%、土壤湿度80%)、处理8(填充颗粒粒径3 cm、结构土比例80%、土壤湿度50%)和处理6(填充颗粒粒径3 cm、结构土比例40%、土壤湿度80%)分别为银杏、香樟、黑铃木和广玉兰作为行道树在上海种植的适合基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综合开发利用红豆越橘果实,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纯化工艺获得纯度较高的红豆越橘总三萜化合物,并分析此三萜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以野生矮丛红豆越橘为原料,首先采用静态吸附-解析实验和动态吸附-解析实验筛选大孔吸附树脂,优化最佳工艺,确定最佳上样质量浓度、pH、上样体积、上样流速以及洗脱液浓度; 然后采用Sephadex 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二次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红豆越橘总三萜; 采用对透明质酸酶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抑制率为抗炎评价指标,分析红豆越橘总三萜的抗炎活性。【结果】比较7种大孔树脂对红豆越橘总三萜的纯化效果,结果显示,X-5树脂最适合初级纯化,最佳纯化工艺优化结果为上样质量浓度1.5 mg/mL、样液pH 6、上样量为4/3 BV、上样流速1 BV/h、80%(体积分数)的乙醇进行洗脱,红豆越橘总三萜的纯度由原来的5.13%提高到29.46%。进一步采用Sephadex LH-20二次纯化获得纯度为(43.25±0.31)%的红豆越橘总三萜,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对透明质酸酶和牛血清白蛋白变性抑制率分别可达(81.5±1.37)%、(72.59 ±1.84)%。【结论】红豆越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浆果,通过二次纯化技术获得纯度较高的三萜类化合物,并初步证实红豆越橘总三萜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苏北沿海土壤理化性质对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及球囊霉相关蛋白数量的影响,为丛枝菌根真菌在沿海困难立地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盐城大丰林场内的8个不同树种为研究对象(薄壳山核桃、杨树、水杉、榉树、中山杉、杜仲、银杏、胡颓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根据通径分析,探讨造林树种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最高为薄壳山核桃,最低为银杏; 孢子密度最高为杜仲,最低为银杏; 总球囊霉素最高为榉树,最低为中山杉; 易提取球囊霉素最高为杨树,最低为银杏。AMF侵染率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总球囊霉素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钾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全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 孢子密度与土壤因子并无显著性关系。通径分析显示,土壤全磷对AMF侵染率直接作用最强,土壤全钾、电导率的作用次之; 土壤速效钾对总球囊霉素的直接作用最强,pH、可溶性有机碳、全钠、电导率的作用次之,硝态氮对总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 全钠对易提取球囊霉素的直接作用最强,电导率、全磷的作用次之,全钾对易提取球囊霉素的影响表现在间接作用上。【结论】沿海地区生长的8个树种均检测到AMF侵染,且土壤因子对AMF与树种的互利共生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纯度较高的单面针总黄酮,对影响单面针总黄酮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超声提取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总黄酮提取条件。优选AB-8型大孔树脂用于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并考察静态和动态吸附与解吸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15倍量(m L/g)的70%乙醇50℃超声1.5 h,提取2次,可得最大提取量为4.78 mg/g;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5 mg/m L,pH值为6.0,流速为2.0 m L/min,解吸时采用140 m L 70%乙醇,2.0m L/min进行动态解吸附,得到总黄酮纯度为6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