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宿主健康紧密相关,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为分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和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肠道细菌组成及其与养殖环境菌群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两种鱼肠道和养殖水...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骨骼系统在石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传统的骨骼系统比较法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的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鸢鮨(Triso dermopter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拟青石斑鱼(E.fasciatomaculosus)和断带石斑鱼(E.craigi)等3属5种石斑鱼类的骨骼特征。结果显示,在分析的15种骨片中,中筛骨、额骨、翼耳骨、上枕骨、前鳃盖骨、上匙骨、尾舌骨等7种骨片显示出明显的属特征。尾纹九棘鲈的骨片形态结构总体较简单,而鸢鮨和石斑鱼属(Epinephelus)石斑鱼的骨片形态结构更为分化且复杂,并且二者具有相似类型的骨片数最多(8种)。有10种骨片可将断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拟青石斑鱼有效区分,其中翼蝶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和前鳃盖骨等5种骨片在断带石斑鱼中显示出显著的种类特性。青石斑鱼和拟青石斑鱼的主要骨骼差异在于额骨、前鳃盖骨、上匙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鸢鮨属(Triso)与石斑鱼属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以及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是较石斑鱼属更为原始的一个独...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沿海13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斑鱼类(Groupers)是世界性海洋经济鱼类,也是中国南方沿海省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对象,其种类繁多,由于缺乏明显的种间外部形态区别特征,石斑鱼的分类一直是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一个难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和混淆。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石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应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及两个核糖体RNA基因(16S和12S)序列联合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中国近海石斑鱼亚科3属13种进行种类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探讨了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结果表明:①线粒体基因序列在石斑鱼类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种内变异极小,是进行石斑鱼类种类鉴定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②所研究的3属13种石斑鱼类中,石斑鱼属与九棘鲈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鳃棘鲈属的较远;③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与棕斑石斑鱼两两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择冰鲜杂鱼和2个市场反映较好的石斑鱼配合饲料产品,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进行饲喂效果实验,通过生长性能、体成分、群体离散度以及养殖成本分析,评价冰鲜杂鱼和配合颗粒饲料在斜带石斑鱼养殖效果上的优劣.同一批培育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成3组(冰鲜杂鱼组、石斑鱼颗粒饲料1组和石斑鱼颗粒...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6.
厦门养殖石斑鱼两种贝尼登单殖吸虫记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厦门海域网箱养殖的石斑鱼广泛流行感染的2种贝尼登单殖吸虫病原,它们是:康吉新贝尼登虫Neobenedeniella congeri(Yamaguti,1958)Yamaguti,1963和片卷涡异贝尼登虫Allobenedenia convoluta(Yamaguti,1937)Yamaguti,1963,均寄生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这两种贝尼登虫均隶属于单殖吸虫目分室科(Capsalidae) 的贝尼登亚科(Benedeniinae)。对这2种贝尼登虫病原进行了形态记述和感染报道,并对这两种贝尼登虫病原在厦门海水养殖石斑鱼中的流行感染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白细胞介素8(IL-8)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分析. 运用RACE-PCR方法,从斜带石斑鱼总RNA反转录cDNA库中获得了961 bp 长的cDNA全序列. 同时利用RT-PCR 技术,检测了微壁溶球菌诱导前后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体内不同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 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IL-8cDNA序列包含235 bp 的5′非编码区,438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288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5个氨基酸. 未诱导前,斜带石斑鱼IL-8基因主要在心、头肾、脾和肝脏中表达,在鳃和肠中量表达,在胃、肌和皮中几乎没有表达;诱导后,IL-8基因强烈表达于所有取样器官. 所获得的斜带石斑鱼IL-8基因是一种与炎症作用有关的CXC亚族趋化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乳杆菌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健康的影响,选取450尾初始平均体重为(89.55±0.75)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按照对照组(CG)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EG)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按照0.8%(EGⅠ)、 1.2%(EGⅡ)、1.6%(EGⅢ)、2.0%(EGⅣ)的比例添加亿菌优(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含量比2∶1)进行养殖.养殖8周后,分析各组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显示:(1) EG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与CG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2)血清生化指标中,EGⅡ组的谷丙转氨酶活性,EGⅢ组总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总胆固醇含量及甘油三酯含量,EGⅣ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G组(P <0.05);(3)杂交石斑鱼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中添加乳杆菌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EGⅢ组肠道淀粉酶含量最高(P <0.05),其他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1为探讨江蓠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封闭养殖水体(6.0 m×6.0 m×0.5 m)的原位修复效果,以珍珠龙胆石斑鱼(714 g)单养为对照组,以江蓠(14.00 kg,777.78 g/m~3)和珍珠龙胆石斑鱼混养为试验组,对养殖水体的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进行为期34 d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在第12天时降低至16%,ρ(NO_3~--N)为2.67 mg/L,ρ(NO_2~--N)为1.37 mg/L,ρ(NH_4~+-N)为1.29 mg/L,ρ(TN)为5.01 mg/L,ρ(TP)为1.12 mg/L,试验组各水质指标分别在第24、24、32、28和30天达到对照组水平,试验结束时试验鱼存活率为88%。试验2基于试验1,探讨江蓠(28.00 kg,1 555.56 g/m~3)和四角蛤蜊(10.0 kg,555.56 g/m~3)共同修复作用下珍珠龙胆石斑鱼(475 g)的适宜养殖密度,设置3个密度梯度(分别投放100、200和300尾鱼,命名为D100、D200和D300),每组2个平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越大,水体营养盐升高速度越快(D300 D200 D100),试验结束时江蓠生物量和鱼存活率越低(D100 D200 D300)。综上:在试验1条件下,使用江蓠(777.78 g/m~3)修复珍珠龙胆石斑鱼封闭养殖水体,可以有效清除养殖水体的营养盐,改良水质;使用江蓠(1 555.56 g/m~3)和四角蛤蜊(555.56 g/m~3)与珍珠龙胆石斑鱼建立合理的生态循环系统,适宜养殖密度为2 638.89 g/m~3,最大不宜超过5 277.78 g/m~3。  相似文献   

10.
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证明这9株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在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这9株菌均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回感试验证实,菌株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每克鱼体重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为7.18×10~4cfu;药敏实验的分析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学的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此认为该病为全身性感染.本研究表明,目前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有较高的病原同一性,主要为哈维氏弧菌;而较早报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的优势度大大降低了,其致病力有所下降,并且与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相关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棘头虫五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头虫是种类较少的一类动物,已知仅有950余种,在我国,Van Cleave(1918)最先报告了秉氏中吻棘头虫Centrorhynchus pinguis。Maxwell(1921)记载了寄生于猪的蛭形巨吻棘头虫。以后Van Cleave(1928,1936)又报告了我国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寄生的钩头属种类;Harada(1935,1936)报告了我国台湾鱼类寄生的小钩吻属的种类;Morisita(1937)报告了山东青岛麻哈鱼寄生的长吻属的种类;Achmerov et al.,(1941,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 Gunther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重要淡水经济鱼类,它不仅分布在天然水体,同时也是鱼池中养殖的主要品种;其鱼种由西江远销两广、福建、海南、云南,甚至印尼各地。谢杏人,伍惠生(1959)曾对该鱼苗的寄生虫病和病原体进行过研究;但对于该鱼的寄生单殖吸虫,除Ha Ky(1971)在越南报告6种新种枝环虫外,在国内尚无正式报导。作者曾先后在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天然水体及鱼池中检查该鱼,发现在鳃上共寄生有单殖  相似文献   

13.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ti,1924)隶于异形科棘带属,分布于日本、中国、菲律宾,保虫宿主有黑顶夜鹭等鹭类。Yamaguti(1971)报道人,犬、猫、老鼠、豚鼠等经人工实验均可受染。1985年我们在福建诏安县调查淡水鱼类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时,发现当地淡水鱼中携带有台湾棘带吸虫囊蚴,遂进行本虫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初步调查和囊蚴作人及动物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酒精萃取法,从8种中药和2种泰药中提取了有效成分,并通过氮蓝四唑(NBT)还原法检测了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白细胞产生氧负离子能力的强弱和吞噬活性,开展了以上药物对褐点石斑鱼的免疫效果研究.白细胞氧负离子检测的结果表明:当药物萃取物质量浓度为10 g.L-1时,香菇组(C4)的免疫效果最好;当药物萃取物质量浓度为5 g.L-1时,所有实验组的免疫效果均不明显;当药物萃取物质量浓度为2.5 g.L-1和1.25 g.L-1时,黄芪组(C3)、香菇组(C4)、红参组(C5)和复方1组(C7)的免疫效果最为突出;而当药物萃取物质量浓度为0.625 g.L-1时,黄芪组(C3)、杜仲组(C2)和姜黄组(T1)的免疫效果最为突出.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红参组(C5)、香菇组(C4)、黄芪组(C3)及复方1组(C7)这4个试验组的白细胞吞噬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红参、香菇、黄芪及生脉玉屏风散这4种药物的萃取物能明显提高褐点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这为今后开展褐点石斑鱼的新型安全的免疫增加剂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黄三角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池塘网箱养殖的适宜密度,并估算池塘生态养殖容量,以体重为400 g的实验鱼为研究对象,在5 m×5 m×1 m浮式网箱中进行了84 d的养殖实验(300、400、500、600尾/箱).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实验鱼的末均重、增重率(WGR)、特异增重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均先升后降,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 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饲料系数(FCR)、单位体重粗蛋白排放量(PDP)先降后升,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0. 05);分别以WGR、SGR、PDP为评价指标,25 m3网箱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密度分别为450、439、453尾/箱.(2)以非离子氨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2 441~2 611尾/km2.(3)以凯氏氮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1 406~2 109尾/km2.结合黄三角地区池塘现状,推荐网箱养殖密度为450尾/箱,适宜放置的网箱数量为6~9只/km2(4~6只/亩),生态养殖容量为1 758~2 526尾/k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三丁基锡结合蛋白(tributyltin-binding protein,TBT-bp)肝脏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TBT-bp基因cDNA序列全长836 bp,含6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1个氨基酸.虽然编码蛋白序列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TBT-bp2序列同源性不高(分别为52%、20%),但是保守的信号肽序列结构与二级结构分析提示它们属于同一蛋白家族.系统树分析表明,此次克隆得到的斜带石斑鱼三丁基锡结合蛋白基因cDNA序列属于2型三丁基锡结合蛋白(tributyltin-binding protein type2,TBT-bp2).斜带石斑鱼TBT-bp基因cDNA全序列的获得为海水养殖鱼类中三丁基锡的去毒代谢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今后进一步进行种苗育苗的研发,并以此为依据提高其人工育苗及仔鱼成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早期幼鱼对饲料中不同可消化糖源的利用,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的增重率及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饲料鱼的特定增长率(SGR)显著(p0.05)低于其他各组;各组蛋白质保留率(PPV)和蛋白质利用效率(PER)无显著差异;对于喂食4种可消化糖的饲料鱼,其全鱼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于喂食麦芽糖的饲料组鱼,其全鱼脂肪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喂食4种可消化糖的饲料鱼,其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浓度显著受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影响;各试验组鱼肠道的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内质网蛋白44基因(ERP44)在石斑鱼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实验室石斑鱼转录组数据中ERP44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设计引物,克隆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Ec-ERP4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c-ERP4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的组织分布特征,以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刺激后该基因在石斑鱼脾脏中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ORF全长1 233 bp,编码410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家族保守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域。同时,Ec-ERP44基因在健康石斑鱼体内的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中Ec-ERP44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本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参与了石斑鱼抗病原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鲑点石斑鱼细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海南省三亚地区网箱养殖的发病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fario)进行病原分离 ,通过常规细菌学鉴定和应用ATB半自动鉴定系统及VITEK_AMS_6 0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并与有关的标准菌株为对照 ,鉴定为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小鼠毒性实验和不同方式感染鲑点石斑鱼实验的结果表明 ,该菌对小鼠有极强的毒力 ,不同感染方式感染鲑点石斑鱼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同时测定了溶藻弧菌对小鼠和鲑点石斑鱼的LD50 分别为 3 2× 10 5个 /mL和 2 1× 10 7个 /mL。进一步比较溶藻弧菌对青石斑鱼 (Epinephelusowoara)、真鲷 (Pagrosomusmajor)、平鲷 (Rhabdosargussarba)、黑鲷 (Sparusaurata)、红鳍笛鲷 (Lutjanuserythopterus)、黄斑蓝子鱼 (Siganusoramia)等一些常见海水养殖鱼类的致病性 ,该菌能导致不同海水养殖鱼类死亡并表现一定程度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淡水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gguense)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76年引入台湾省,1996年引进广东、江西等省。 淡水石斑鱼体侧有黑色条纹,条纹中央又有黑色素块,体色条纹鲜艳,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该鱼耐低氧,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生态环境,抗病力强,生长快,易饲养,肉质细嫩,现时的市场价为40~50元/kg,是深受渔农欢迎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淡水石斑鱼躯干两侧有8条黑条纹,黑条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