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厦门沿海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鹭无领平睾吸虫(Pittacium egrettus)的幼虫.成熟尾蚴在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体表结囊.本文描述了鹭无领平睾吸虫末代雷蚴、成熟尾蚴和囊蚴的形态结构特点.鹭无领平睾吸虫尾蚴无头领或头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食道长度为口吸盘到腹吸盘间距的1/3~1/2、排泄管回折处靠近口吸盘后缘、排泄管前后支汇合于腹吸盘的两侧、生殖腺原基位于腹吸盘到体部末端的1/2水平之后、在脊尾白虾体表结囊、囊壁2层、外壁的外廓呈蝴蝶形、内囊呈椭圆形.这些特征与嗜眼属(Philophthalmus)、泄殖腔属(Cloacitrema)、平睾属(Parorchis)、棘冠属(Echinostephilla)的尾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复殖目吸虫除了裂体科以外,其尾蚴均须经二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感染期——囊蚴的发育。有的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即为第一中间宿主,尾蚴(如 Echinostoma revolutum)从螺体逸出至水中后再侵入原来或另一螺体结囊,或尾蚴(如 Echinoparyphium recuvatum)离开裂蚴后再在自身螺体结囊。有的吸虫除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狮外,其第二中间宿主可为另一种贝类,或甲壳类、桡足类、昆虫、鱼类等,而第二中间宿主不同于第一中间宿主者,则又在其第一中间宿主发现囊蚴属罕见。本文是在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asmus japonicusTanabe,1926)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体内发现日本棘隙吸虫囊蚴的报告,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详细描述了东方次睾吸虫的完整生活史,并对台湾棘带、钩棘单睾和多变原角囊等三种异形科吸虫的发育史作了补充描述.应用现代技术证实扁囊与卫氏肺吸虫的囊蚴、成虫的蛋白带无明显区别.构建了卫氏肺吸虫基因文库.该研究为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生活史各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补充了未被报告的蚴虫期,使生活史得以完整;调查并感染实验证实在我国纹沼螺是该吸虫第一中间宿主,18种螺、鱼和蝌蚪充当第二中间宿主(其中6种为新的中间宿主);首次报告本省纹绍螺及家禽自然感染情况;同时找出该吸虫病传播的新途径,为防治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954年末承陈心陶教授建議作寄生于广州蟹类的吸虫囊蚴的研究。我們从蟚蜞体內发現两种吸虫囊蚴,一种为怡乐村并殖(P。iloktsuenensis Chen,1940)的囊蚴,另一种呈椭园形,經研究后,认为是大袋假肉莖吸虫(Pseudospelotrema macrovesicula Chen, 1957)的囊蚴。于是我們进行了形态的研究与感染試驗,这就是企图进行这种吸虫生活史研究的初步工作。本文是在陈心陶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特此致謝。  相似文献   

6.
1986~1987年在龙海县调查了华支睾吸(Clonorchis sinensis)的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的感染率为 0.6%,6月份是汶沼螺的感染高峰。6种淡水鱼类和虾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麦穗鱼(Pseudorabora parva)感染率为44%,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感染率为1.3%。猫的感染率为33%~53%。用从阳性汶沼螺逸出的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apes)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蚴在米虾鳃部及附近肌肉内成囊,发育 26~33 d成熟。用此成熟囊蚴感染一阴性小猫获得成虫。  相似文献   

7.
引言1.纹沼螺与中华分枝睾吸虫的关系:中华分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病蔓延于东亚各地如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及印度等。在我国分布广泛,除西北部较少外,全国都有,而以华南、广东、广西及香港一带流行最盛。当地人民感染百分率,在广东,潮州为19.2%,广州为3.17—36.18%,汕头为3.1%。1936年梁伯强氏在广州市解剖尸体250例,检出感染本虫者有123例,占全数50%,由此可见本虫在华南一带流行的情况。在华东如上海、杭州、苏州及南京各地亦有发生。中华分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临床症状的轻重是根据胆管中虫数的多少,如一时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太湖地区鸟类棘口科吸虫五属七种。其名称如下:(辟鸟)(虎鸟)中睾吸虫·新种(Mesorchis colymbi sp.nov.)、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Frohlich,1802)、宫川棘口吸虫E.myagawai Ishii,1932、班氏棘口吸虫E.bancrofti Johnton,1928、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1926,似椎低颈吸虫Hypoderacum conoideum(Bloch,1782)及纯洁锥棘吸虫Petasiger nitidus Linton,1928。文中对(辟鸟)(虎鸟)中睾吸虫进行详细记述并对纯洁锥棘吸虫及长刺锥棘吸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家鸭光口科吸虫及其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寄生于我省家鸭的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4属11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记录;发现淡水虾类充当福建光孔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首次报道杯叶科Cyatho-cotylidae的囊蚴寄生于福建光孔吸虫裂蚴体内;种不同科的吸虫蚴虫寄生于蚴虫属罕见寄生现象;对单睾球孔吸虫和福建光孔吸虫的流行病学、病害和防治作了叙述;试验表明硫双二氯酚是治疗本病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闽清县肺吸虫病病原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清县近年来陆续发现肺吸虫病病例。我们自1978年以来根据病人线索按东、西、南、北不同地区收集标本,对当地肺吸虫病病原学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虫种及其比较将自蟹体内检出的不同形态的新鲜囊蚴分别感染家猫、家狗。待在动物粪便中查获虫卵后解剖,检获的虫体标本经染色制片鉴定。当地有三种肺吸虫;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闽清肺吸虫(Paragonimus min-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研究湖北省咸宁市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与患病状况.方法:流行病学随机抽样调查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当地人群.结果:发现第一中间宿主2科5种,尾蚴感染季节为5~9月;第二中间宿主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棒花鱼次之,虾未发现阳性;保虫宿主主要以家猫和犬为主;人群感染者各年龄组均有,感染率以20岁以下青少年组为最高;人群感染的主要方式是半生食或生食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讨论:咸宁市存在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动物宿主,疫源地分布较广,部分调查点人群感染率较高.加强卫生宣教。把住“病从口入”关是防止华支睾吸虫感染,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云南部分地区两栖类寄生吸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部分地区的两栖类动物寄生吸虫进行调查,共采集到2目6科6属9种两栖动物,在解剖的228号标本中,仅在无尾目的 4种192只蛙体内查到吸虫13种,其中单殖目吸虫1科1属3种,复殖目吸虫5科6属10种.在滇蛙(Rana.Pleuraden Boulenger)直肠、小肠、膀胱内检获吸虫10种,其中重盘吸虫属2种(Diplodiscus spp.);在云南双团棘胸蛙(Rana yunnanensis)膀胱内检获拟发状吸虫属1种(Gorgoderidae spp.);在无指盘臭蛙(Rana.grahami Boulenger)、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japonica chaochiaoensis Liu)中分别检获多盘属吸虫各1种(Polystoma spp.).  相似文献   

13.
引言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的历史记载甚早。远在1379年法国牧童 Jehan de Brie就知羊多食毛棘植物毛莨(Ranunculus flamulla)而感染肝片吸虫病。Leeuwenhock(1704)报告羊食附有微生物(即囊蚴)之草叶而得肝片吸虫病。后来 Swammerdam(1752),Müller(1773)都曾先后发现肝片吸虫的尾蚴(Cercaria)。Bojanus(1818)首先报告其裂蚴(Radia)。Siebold(1835)发现其毛蚴(Mericidium)。最后,Thomas(1881-83),Leuckart(1881-82)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作者自1960—1980年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哺乳类(8目42种1184只哺乳动物)棘口科吸虫(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8种,其中4种是属于前人未曾报导过的新种,它们的名称是:异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herteroidcus)、球睾棘隙吸虫(Echinochasmns sphaerochis)、微盘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microdisus)和小腺棘隙吸虫(Echnochasmus minivitellus)。其余种类待续。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禄丰县一平浪刁翎山(25°10'N、101°90'E)等地采集的云南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sis)膀胱内检获一发状科(Gorgoderidae)拟发状属(Gorgoderina)一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禄丰拟发状吸虫Gorgoderina lufengensis sp.nov.。解剖学证据表明,采集的22只云南双团棘胸蛙中有15只感染复殖吸虫,自然感染率68.19%,感染度1~11。新种禄丰拟发状吸虫与拟发状属报道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睾丸规则,而其余种睾丸不规则;口腹吸盘比例及生殖孔开口位置与记录种不同。新种的正、副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研究为云南双团棘胸蛙寄生虫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在云南双团棘胸蛙的保护和经济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本文对寄生在家鸭、家鸡肠管中一新种吸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史各期,均作了考查和描述。该吸虫与近似种有显著差异,为此立一新种,定名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 sp.nov.)。 2.首次报导国内由于这类吸虫侵袭雏禽而产生严重的溃疡性肠炎,且已造成流行。对生活史的考查发现尾蚴除在水生植物等物体上结囊外,还能在水的表面形成囊蚴。经证明它具有强的感染力,因此疫区水源为本病传布的另一途径。对本吸虫宿主引起的病害也作了记述。 3.本文对光口科、棘口科和片形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PD技术和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和广东株虫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和蛋白质等电点测定。结果表明,15个随机引物在两虫株基因组DNA中共获得扩增带182条,二者共有的89条,广东株特有的4条,其共享度为0.978,遗传距离指数为0.022;两虫株的蛋白质经电泳分离均可获得9条区带,其中有7条区带的等电点相同,第Ⅳ,Ⅴ条蛋白区带的等电点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在福建和广东两地流行的福建棘隙吸虫是同一种属。  相似文献   

18.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和同盘类(Paramphistomata)吸虫,种类很多,其中有不少种类是禽畜的寄生虫。它导致禽畜疾病,影响其生长发育、减低产盘,对国民经济损失很大。在福建省,作者(1959)曾进行过此两类吸虫的初步调查报告,后来又继续发现一些种类。近年来在编写我国动物志过程中,新疆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齐普生,青海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朱天鹿,贵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危粹凡,四川畜牧兽医科学研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鳃上的单殖吸虫7新种,隶于二科三属.它们为铃形叉指环虫(新种)Dicrodactylogyrus campaniformis sp.nov.、溪生指环虫(新种)、Dactylogyrus fluvialis sp.nov.叉形指环虫(新种)D.furcellatus sp.nov.、弯卷指环虫(新种)D.cincinnatussp.nov.、多枝指环虫(新种)D.ramosus sp.nov.(?)似锚盘吸虫(新种)Ancylodiscoides hemibagri sp.nov.和弯管似锚盘吸虫(新种)A.curvitubus sp.nov.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报告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发展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通过生活史研究,首次阐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人工感染成功的厦门蜗牛)、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华蜗牛(Cathaicafasciola)(山西安泽,天然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Camponotuscompressus(山西安泽人工感染及天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Formica gagates(吉林、乌兰浩特)。 比较了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发育各期的主要特点,由此将长期来一直被混淆在矛形双腔吸虫中的这一重要虫种分别出来。 阐述了山西安泽中华双腔吸虫病流行区病原在自然界散布情况,包括羊只感染成虫状况及病原幼虫期在第二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