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雄激素"浸泡法"诱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仔鱼雄性化的研究,探索一种雄激素浸泡诱导尼罗罗非鱼仔鱼雄性化的技术方法。选用了可芳化的MT(17α-methyltesosterone)和不可芳化的MDHT(17α-methyldihydrotestosterone)两种雄激素进行对比试验。进行了处理时期(1,7,13 DPH,Days Post Hactching),激素剂量(200,600,1 800,5 400μg·L-1),持续时间(2,4,8 h)3个因素的简单比较法正交试验。结果如下:当诱导7 DPH仔鱼、持续时间为4 h时,MT剂量为600μg·L-1时雄性率最高,为98.81%,而剂量1 800,5 400μg·L-1时雄性率明显下降(P0.05);MDHT剂量为600,1 800μg·L-1时,雄性率最高,分别为98.34%和98.39%,剂量为200,5 400μg·L-1时雄性率没有明显下降(P0.05)。当用MT诱导7 DPH仔鱼,剂量为600μg·L-1时,持续时间为4 h的雄性率最高、而8 h的雄性率明显下降(P0.05);当用MDHT时,3种持续时间(2,4,8 h)的雄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来看,应用MT和MDHT的雄性率都能达到生产应用需求,但MDHT效果更稳定、表现出更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沿海13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斑鱼类(Groupers)是世界性海洋经济鱼类,也是中国南方沿海省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对象,其种类繁多,由于缺乏明显的种间外部形态区别特征,石斑鱼的分类一直是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一个难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和混淆。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石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应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及两个核糖体RNA基因(16S和12S)序列联合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中国近海石斑鱼亚科3属13种进行种类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探讨了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结果表明:①线粒体基因序列在石斑鱼类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种内变异极小,是进行石斑鱼类种类鉴定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②所研究的3属13种石斑鱼类中,石斑鱼属与九棘鲈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鳃棘鲈属的较远;③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与棕斑石斑鱼两两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过度,致使商品鱼品质偏低、资源浪费严重,解决途径为采用单雄性养殖。本文进行了温度调控诱导尼罗罗非鱼仔鱼雄性化的研究。较之前常采用的雄激素投喂方式更环保、安全、高效。控温处理开始时期为出膜后第7天(DPH, Days Post Hactching),进行正交试验:设置3个温度20、28、36 ℃(±0.5 ℃),3个控温时段7-14 DPH、7-21 DPH、7-28 DPH。主要结果如下:处理组合(温度+控温时段)为36 ℃+7-14 DPH、36 ℃+7-21 DPH、36 ℃+7-28 DPH时雄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高达93.85%、96.00%和96.92%,这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为了解控温对仔鱼的影响,还同步研究了相应的增质量率和存活率。由控温时段结束至60 DPH的绝对增质量率来看:处理组合36 ℃+7-14 DPH、28 ℃+7-14 DP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从存活率来看:只有处理组合20 ℃+7-21 DPH、20 ℃+7-28 DPH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最佳处理组合为36 ℃+7-14 DPH,平均雄性率 93.85%、最高达96.96%,且高温(36 ℃)处理后生长和存活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