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玛宪法作为一部民主性律法,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但魏玛宪法也存在体制性弊端。魏玛宪法中的 双首长制造成总统权力扩张,议会政治难以运行;其比例代表制助长了小党的生存和发展,推动了纳粹党的发展壮 大;另外,赋予总统紧急处分权也导致希特勒纳粹独裁有机可乘。这些体制性弊端一步步侵蚀了魏玛共和的根基, 它客观上助长了纳粹独裁,也使自己最终葬送于纳粹独裁之手。  相似文献   

2.
地方告中央     
刘怡 《世界博览》2010,(5):18-19
1932年秋天,设在莱比锡的魏玛共和国宪法法院受理了一桩奇特的诉讼案。案件的原告是普鲁士自由邦前总理布劳恩(Otto Braun)以及七位被解职的部长,他们以该邦国务部的名义,会同普鲁士邦议会中的天主教中央党和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以及巴伐利亚、巴登两个邦的国务部,控告作为起诉反方的魏玛共和国违反宪法!  相似文献   

3.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总统,素有"穿着便服的皇帝"之称,总统要谁当总理,谁就能当上总理。如干得不错的布吕宁及后来的冯·帕彭,均是因为失去总统的支持而被迫下台。据说当时的兴登堡总统曾竭力阻止被称为"巴伐利亚二等兵"的希特勒上台,最后在确认自己能掌控希特勒的情况下才艰难同意希特勒任内阁总理。事实证明,总统这个"自信"源于魏玛宪法第48条对总统可采取任何行动的授权,当希特勒借"国会纵火案",成功操纵了第48条后,也表明魏玛共  相似文献   

4.
赵骞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225-226
我国国内对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研究状况十分薄弱。至于以专著形式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则为笔者所未见。而200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从阳教授专著《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当为开创之作。可以弥补我们对德国魏玛时期的研究缺环,加深加强我们对魏玛时期德国历史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魏玛共和国时期设立强有力的总统受到德国专制传统的影响,也与莱兹牢普议会制理论和权力平衡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的“直选领袖民主”等理论有关。民选总统的设立给怀有野心的政治家提供了机会,二元体制下国会与总统间的失衡和权力向总统的倾斜、总统内阁的建立,毁灭了魏玛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湖南大学、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德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8月5-6日,在湖南大学召开。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系主任叶强教授、魏玛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学院院长Bernd Nentwig教授担任大会的共同主席。会议邀请了中德双方及  相似文献   

7.
德国是欧洲最早实行行政官员考试任用制的国家。早在1700年,德国就开始在军队的法官中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制度。1713年威廉一世皇帝下令,法官、律师、书记官、书记等职位也都要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及格后才能录用。弗里德里希大帝上台后,规定所有高级官员都必须从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录用,而且在正式任职以前,必须经过政府机关的考试。“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政时期,更加强了吏治改革,扩大了考试范围。但这些文官制度封建色彩浓厚,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有很大不同。 1919年,德国帝制被推翻,魏玛共和国成立。魏玛宪法中对文职官员任用的规定便有了许多现代色彩,如:“官吏是全国的公仆,不是一党一派的佣役,”“公民都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按照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内对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研究状况十分薄弱.至于以专著形式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则为笔者所未见.而200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陈从阳教授专著<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当为开创之作.  相似文献   

9.
宪法学是一门法律科学,这是由宪法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宪法学应然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宪法思想(宪法哲学)、宪法规范与制度及宪政运动规律。相应地,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也应该包括宪法原理论、宪法制度论、宪法保障论和宪法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对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原因,可以上溯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由于战败,魏玛共和国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畸形儿,潜伏着日后失败的隐患。在共和国短暂的生涯中,战败和随战败而来的有关问题犹如锁链一般,缠绕在共和国孱弱的身躯上,抑制着共和国的正常发育,直到其最后夭折。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