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魏玛宪法》的渊源、性质、内容和特点、魏玛宪法的地位和影响、魏玛宪法与魏玛共和国灭亡的关系、魏玛宪法与中国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学术界近30年来对魏玛宪法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魏玛共和国时期设立强有力的总统受到德国专制传统的影响,也与莱兹牢普议会制理论和权力平衡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的“直选领袖民主”等理论有关。民选总统的设立给怀有野心的政治家提供了机会,二元体制下国会与总统间的失衡和权力向总统的倾斜、总统内阁的建立,毁灭了魏玛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3.
李承晚集团修改伪宪法的活剧,又一次暴露了这个集团专制独裁、卑鄙无耻的丑恶内幕。今年九月,李承晚的自由党议员向伪国会提出了一项修改宪法的法案。这个法案的目的是,把宪法修改得使李承晚可以在美国的卵翼下做一辈子独裁总统。这个法案要求修改宪法中关于总统只能连任一次的规定,规定第一任总统(也就是李承晚本人)可以无限期地连任。这个法案要求取消宪法中规定设立的国务总理一职,把权力集中在李承晚一个人手里。这个法案还要求在宪法中规定在重大的问题上举行可以和用警棍操纵的所谓「全民投票」,而不举行可能会受到国会中反对派牵制的立法投票.这样,李承晚就可以独揽大权,假借民意独断  相似文献   

4.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总统,素有"穿着便服的皇帝"之称,总统要谁当总理,谁就能当上总理。如干得不错的布吕宁及后来的冯·帕彭,均是因为失去总统的支持而被迫下台。据说当时的兴登堡总统曾竭力阻止被称为"巴伐利亚二等兵"的希特勒上台,最后在确认自己能掌控希特勒的情况下才艰难同意希特勒任内阁总理。事实证明,总统这个"自信"源于魏玛宪法第48条对总统可采取任何行动的授权,当希特勒借"国会纵火案",成功操纵了第48条后,也表明魏玛共  相似文献   

5.
赵骞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225-226
我国国内对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研究状况十分薄弱。至于以专著形式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则为笔者所未见。而200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从阳教授专著《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当为开创之作。可以弥补我们对德国魏玛时期的研究缺环,加深加强我们对魏玛时期德国历史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2月21日,沉浸在狂欢节中的波兰西部城市波森(原名波兹南)迎来了三位高贵的稀客: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他们在众多市民的热烈欢呼声中步行穿过市中心的老市场,来到市政厅,就北约和欧盟东扩、中东欧形势及对俄罗斯关系等问题举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谈。这次德法波三国自建立所谓“魏玛三角”以来的首次首脑会晤,不仅在波森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内对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的研究,为数不多,国内研究状况十分薄弱.至于以专著形式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历史,则为笔者所未见.而200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陈从阳教授专著<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当为开创之作.  相似文献   

8.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对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原因,可以上溯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由于战败,魏玛共和国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畸形儿,潜伏着日后失败的隐患。在共和国短暂的生涯中,战败和随战败而来的有关问题犹如锁链一般,缠绕在共和国孱弱的身躯上,抑制着共和国的正常发育,直到其最后夭折。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马克成为废纸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第一次大战后,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从1919年到1923年期间,德国通货膨胀,物价飞腾,犹如脱缰野马,货币流通量和消费物价的增长率达到了天文数字,整个国民经济遭受破坏和停顿,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被称为“德国魏玛式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背景和情况 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由于德国战败,1919年6月与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除了领土变动和浩大的实物赔偿外,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日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质量。我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发展理念偏差、体制性弊端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消除体制性障碍,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以内阁制和总统制,政党内阁制与混合或超然内阁制之争为主要内容的内阁制度之争,是民初各派政治势力争夺国家政权的政治之争,而非学术之争,对民初政治实践和政治走向有相当的影响,反映了民初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政治权力分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高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体制架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了了解陕西各高校领导对现行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程度和对高校党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的理解程度,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获得资料,对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提供了大量值得思考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共和国刍议     
共和国在现代语境中往往被理解为一种与君主制相对应的国家形式。但共和国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共和国是人民共有权力、共治国家、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及保持内部和平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共和国在价值取向上要求自由、平等与国内和平;在政治制度上要求民主、法治和权力制约;同时还要求公民具有公共美德。  相似文献   

15.
把四部从不同角度分析纳粹党上台的著作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几位作者是如何认识当时德国国内形势的、如何估计德国传统在当时起作用的、如何把纳粹党的纲领和其它政党的纲领区分开来的,以及如何评价纳粹党的种族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均权主义、地方自治体系架构和民族自治。均权主义学说包括了均权的主体、均权的对象、均权的标准等方面,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地方自治是整个民主共和的基础,但它与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理论,孙中山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从城镇乡地方自治,中经县自治,再到省自治的地方自治体系,这是他的地方政制设想的基本内容。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关系上,孙中山形成了大中华民族观、民族平等、扶植弱小民族以及自决自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孙中山与宋教仁对如何实现共和政治有着不同的设计,其要点是需要一段时间革命党独揽大权还是立即实行民主宪政;是权力比较集中的总统制还是限制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是一党制还是两党制。由于武昌起义以后的政治现实,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设计都没有实现,共和政治的建立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宋朝大家庭人口约在 10人以上 ,家庭人口众多 ,日常管理制度化 ,存续时间长 ,有很强的生命力。传统孝义观念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及干预是维系大家庭的重要因素。大家庭最终破灭是由经济条件限制、管理难度大、家庭成员地位发生变化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的。宋朝国家曾对大家庭采取过有利的倾斜政策 ,大家庭也表现出和睦守礼、同甘共苦、回报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 ,大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也反映出宋朝国力的盛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衡阳市为调查对象,对衡阳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成的9个子系统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衡阳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46年,伊朗库尔德人建立的马哈巴德自治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库尔德人民为争取民族权利的一次重要的尝试,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库尔德自治运动出现了武装斗争异常激烈、从所在国范围内的自治斗争向独立的联合的库尔德斯坦发展和斗争成果明显,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特点。但是,由于马哈巴德自治共和国领导人的优柔寡断、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库尔德人装备落后、缺乏援助等因素,致使马哈巴德自治共和国存在不到一年就悄然夭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