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光肩星天牛定位寄主的糖槭挥发物成分,解析挥发物在光肩星天牛搜寻和定位寄主过程中的作用,为光肩星天牛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法(thermal desorp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TCT-GC-MS)分析鉴定糖槭挥发物组分,通过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光肩星天牛对槭树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采用多重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等方法,明确影响光肩星天牛搜寻和定位寄主的主要挥发物。【结果】经鉴定,糖槭具有3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酯类、烯类、酸类和醇类,分别占61.67%、12.99%、5.58%和5.02%。光肩星天牛对所测定的12种糖槭挥发物均有一定的EAG及嗅觉行为反应,在不同挥发物间、同种挥发物不同浓度间、同种挥发物同一浓度雌、雄光肩星天牛成虫间EAG及嗅觉行为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对乙酸己酯、己二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乙酸叶醇酯、丙酸叶醇酯、顺-3-己烯醇、2-己基-1-癸醇、罗勒烯和角鲨烯具有明显的EAG反应;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丙酸叶醇酯、顺-3-己烯醇和2-己基-1-癸醇对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均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罗勒烯和角鲨烯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己二酸二异丁酯和月桂酸对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对雄成虫无明显的趋性引诱作用。【结论】糖槭挥发物中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丙酸叶醇酯、顺-3-己烯醇和2-己基-1-癸醇对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均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罗勒烯和角鲨烯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己二酸二异丁酯和月桂酸对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对雄成虫无明显的趋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触角电位仪测试了棉铃虫成虫对8种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及挥发物混配后的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未交配雄蛾对丁香酚、叶绿醇、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较高;处女蛾对环庚酮、2-羟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也较大,交配后的雌雄蛾对苯乙醇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但成虫都对3-甲基苯甲醛有较强烈的反应(EAG值都较大),将对各自有较大触角电位反应值的3种化合物两两进行混配,成虫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部分有减小的趋势,但减小的电位值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沙枣花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效果,采用GC-MS技术分析出沙枣花挥发物含有47种化合物.选取相对分子质量在100~300之间的8种化合物,分别采用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对红缘天牛进行EAG和嗅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在单一组分不同浓度的EAG实验中,红缘天牛对肉桂酸乙酯的反应最为强烈,且当质量分数为1.00%时红缘天牛的EAG相对反应值最大,除肉桂酸甲酯和愈创木酚反应不明显外,其他化合物均在质量分数为1.00%时EAG反应活性最高;(2)嗅觉行为反应中,红缘天牛对单一组分的8种化合物相对选择率均在质量分数1.00%时最高;(3)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肉桂酸乙酯、癸酸酯、芳樟醇、肉豆蔻酸异丙酯和4,4-亚甲基(2,6-叔丁基苯酚)这6种化合物配制成21种混合物,其中配方P、Q在EAG和嗅觉行为反应中效果均较好,这说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桂酸乙酯、癸酸酯、芳樟醇这5种化合物在一定的配比情况下对红缘天牛有较好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新型的防治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 Lesne)的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测定了成虫对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均能引起日本双棘长蠹较强的EAG反应(p≤0.05)."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0 mol/L的愈创木酚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选择率达到57%;1.00 mol/L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日本双棘长蠹成虫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其他挥发物对日本双棘长蠹均无明显的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白蚁喜食和对白蚁有引诱作用的几种物质(甘蔗粉、木耳粉、松花粉及柠檬醛和香草酸)对两种乳白蚁进行了"Y"型嗅觉仪试验和触角电位(EAG)测定.嗅觉试验的结果表明: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对0.1 μL/mL的柠檬醛、10 μg/mL的香草酸及木耳粉具有明显的趋性,而对10 μL/mL的柠檬醛则有显著的忌避性;大家白蚁C.curvignathus对1 μL/mL的柠檬醛及木耳粉的趋性极为明显.触角电位测定的结果表明,两种白蚁对上述几种物质均有EAG反应.其中,对柠檬醛和香草酸的EAG反应较强烈,并随着浓度升高反应值增大.两种白蚁对柠檬醛的反应值高于香草酸.实验结果证实,上述几种物质对两种白蚁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以在白蚁诱集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红缘天牛成虫对葡萄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制对红缘天牛成虫具有较强引诱活性的诱剂,从其寄主植物葡萄的植株中选取6种挥发物,即1-戊烯-3-醇、亚油酸甲酯、4-甲基-1-戊醇、反式-2-己烯-1-醇、罗勒烯和乙酸乙酯,以前5种为单组分诱剂,并且将它们与乙酸乙酯按照不同组分和比例配制成14种多组分配方,用来测试红缘天牛成虫对这些诱剂的触角电位(EAG)和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对雌虫的EAG测试中,只有1-戊烯-3-醇的引诱活性较大,与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反应测试中,组合配方P1、P2、P3和P8、反式-2-己烯-1-醇对雌虫的引诱活性较大.雄虫的EAG反应结果中,亚油酸甲酯、4-甲基-1-戊醇、1-戊烯-3醇、P1等都对雄虫具有EAG活性,但只有亚油酸甲酯和4-甲基-1-戊醇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反应方面,罗勒烯、4-甲基-1-戊醇、P1、P2和P3等对雄虫具有引诱活性,罗勒烯的活性最大.由此认为,对于雌虫,组合配方的引诱活性总体上要好于单一组分;对于雄虫,单一组分的引诱活性要好于组合配方.  相似文献   

7.
在确定新疆伊犁地区黄斑星天牛成虫嗜食寄主的基础上,利用GC-MS技术鉴定五角枫嫩枝和叶片的挥发物组分,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成虫对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寄主植物混栽区,黄斑星天牛成虫更偏好取食五角枫的嫩枝补充营养,更喜好在旱柳和复叶槭枝干上刻槽产卵.从五角枫挥发物中共鉴定到34种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和酯类物质是主要组分,相对含量分别占挥发物组成的70.49%和23.94%.(Z)-β-罗勒烯、桧烯、β-石竹烯、α-水芹烯和乙酸-顺-3-己烯酯在挥发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达21.07%、19.59%、7.35%、13.58%和12.99%.在10 mg·mL~(-1)质量浓度下,雌虫对β-石竹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气味物质,雄虫对乙酸乙酯和α-蒎烯的EAG反应最为强烈,雄虫对α-蒎烯和乙酸乙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雌虫;雌虫对β-石竹烯和2-甲基丁酸-顺-3-己烯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雄虫.本试验在黄斑星天牛成虫感受信息化学物质的角度分析了成虫偏好五角枫的原因,对利用化学生态手段调控该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缘天牛对沙棘7种挥发物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防治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的生物诱剂,研究了红缘天牛对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选取沙棘的7种挥发物成分,以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混合配方作用于红缘天牛,观测其嗅觉行为和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7种单一成分中,除了戊醛、2-甲基丁醛和壬烷3种化合物外,2,3-丁二酮、正辛烷、正十一烷和正庚烷4种化合物对雌性和雄性红缘天牛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引诱活性.而且雌、雄虫均对一定体积分数的2,3-丁二酮和正辛烷具有较强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多组分配方实验中,11种配方对红缘天牛均具有引诱活性.雌虫对配方G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6;其次是配方C和E,EAG相对值均超过1.35,3种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对配方C的EAG相对值最高,为1.45,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次是配方B和J,EAG相对值分别为1.37和1.40;再次是配方G、H和K,5个配方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种配方中,配方C和G对雌、雄虫均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9.
3种福建省柚子汁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了溪蜜柚汁、平和红柚汁、度尾文旦柚汁的挥发性成分,并计算了这3种柚汁中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值.结果显示,溪蜜柚汁、平和红柚汁、度尾文旦柚汁中分别检测出了23种、17种、1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溪蜜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反式-3-己烯-1-醇(765.26μg/L),平和红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正己醛(175.21μg/L),度尾文旦柚汁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d-柠檬烯(21.99μg/L).柚汁香气值计算结果显示,溪蜜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1-辛烯-3-醇、正己醛、2-甲基丁酸乙酯等,香气主要表现为蘑菇气味、青草气味、香甜气味等;平和红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正己醛、癸醛、顺式-3-己烯醛、辛醛、芳樟醇等,香气主要具有青草气味、水果气味、柑橘气味、香甜气味等;度尾文旦柚汁香气值较大的成分为癸醛和正己醛,香气主要由水果气味和青草气味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多种植物源混合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诱杀效果,从葡萄、国槐和刺槐单一植物源挥发物的高效配方中挑选出8种挥发物,分别采用两种方式配制26种配方:(1)以1种植物所含挥发物为主体加入1种源自其余植物的挥发物;(2)8种化合物以单方形式随机组合.通过EAG、嗅觉行为测试和野外诱集实验测试26种配方对槐绿虎天牛的引诱活性.结果显示:26种配方中,雌、雄虫对配方8、16、25和26的EAG值、相对选择率和野外诱捕数量均较高.在配方16、25、26的成分中均含有沉香醇与乙酸叶醇酯,配方8中也含有沉香醇.雌、雄天牛对同一诱剂的电生理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有差别,雌虫更加敏感.比较两种配制方式,多种植物源挥发物组分以单方形式组合的配方对槐绿虎天牛具有更高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1.
四川工夫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两个四川工夫红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中检测出34种香气组分,包括醇类、醛类、烯烃类、酯类、酸类、酮类、苯酚类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均占66%左右,以反-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醛、苯乙醛、苯甲醇、反-2-己烯醛等化合物为主体特征,是决定川红特殊香型的重要组分,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可能是川红桔香特征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12.
大蓟鲜花提取物对访花昆虫的引诱性气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蓟Herba cirsii Japonici鲜花乙醇提取物浸膏,两相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各分离流分对熊蜂的嗅觉引诱效果,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成分分析,确定了大蓟鲜花中对熊蜂具嗅觉引诱性的7个化合物分别为:(3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酮;4-甲基-3-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酸丁酯)酯(酯类);L-来苏糖;十九烷基酸乙酯;(9Z,12Z)-9,12-二烯十八烷基酸;(9Z,12Z,15Z)-9,12,15-十八烷基三烯-1-醇.  相似文献   

13.
月桂叶香气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 (SD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分析技术,研究月桂叶的挥发性成分,初步检出36种化合物,其中桉叶油醇、α-乙酸松油酯、α-松油醇、丁香酚甲醚、匙叶桉油烯醇、柠檬烯、γ-松油烯等构成了月桂叶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通过感官鉴定及香气活性值的概念,确定了桉叶油醇、香桧烯、α-蒎烯、芳樟醇、蛇麻烯、丁香酚、异松油烯、萜烯醇、β-石竹烯、桃金娘烯醛对月桂叶的香气贡献最大,构成了其主要香气特性即浓郁的清香及芳香味.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更好的细胞分裂素——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香叶醇为原料,在选定的有机溶剂中与三溴化磷反应得到香叶基溴;香叶基溴再与腺嘌呤反应,然后经过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合成了两种国、内外文献资料未见报道的、新的化合物N6,N9-二香叶基腺嘌呤和N6,N6,N9-三香叶基腺嘌呤;并使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表征了这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此两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有待于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艾蒿、臭蒿和黄花蒿三种蒿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探寻其与叶面腺毛体的关系,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比较,并利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三种蒿属植物叶面腺毛体数量.结果表明:1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三者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化合物;2三种植物均含有顺-3-己烯酸乙酯、蒈烯、桉树脑、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3艾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罗勒烯、2,6-二甲基-1,5,7-辛三烯-3-羟基、樟脑、β-榄香烯、丁香烯、桉叶稀、杜松烯、E-环氧法尼稀,臭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羟基脲、β-蒎稀、β-榄香烯、丁香烯,黄花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3-己烯-1-醇、2-辛烯-4-醇、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邻异丙基甲苯、莰烯、D-柠檬稀、β-蒎稀、E-β-法尼烯;4三种植物中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大;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其腺毛体密度也处于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小.  相似文献   

16.
以强酸性阳离子大孔交换树脂Lewatit2620为催化剂,催化α-蒎烯水合反应,获得主要产物α-松油醇.在催化反应中,部分α-蒎烯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单环萜烯,影响松油醇的收率.在搅拌釜反应器内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α-蒎烯转化率和α-松油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每克总液体炉料使用催化剂0.20g,m(α-蒎烯)∶m(水)∶m(溶剂y)=1∶0.13∶2,反应温度333.15K,反应时间4h,此时α-蒎烯转化率为98%,松油醇的收率为36%.本文建立拟均相(PH)模型来研究α-蒎烯直接水合反应的动力学,并估算出动力学参数,通过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是吻合的,故PH模型适用于α-蒎烯的直接水合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甲醛与1,3-环己二酮-组胺在弱酸性缓冲介质中反应生成强荧光化合物,由此建立一种测定食品中痕量甲醛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反应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与甲醛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1.00μg/mL,检出限为1.8×10-3μg/mL,对0.75μg/mL甲醛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农用抗生素武夷菌素的效价,应用响应面法对武夷菌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应用部分因子设计法对武夷菌素发酵培养基中的淀粉、葡萄糖、玉米粉、豆饼粉、化合物A、化合物B、化合物C、MgSO_4、FeSO_4、NaCl共10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筛选出葡萄糖和豆饼粉为影响武夷菌素效价的关键因子,然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进最大响应区域,应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葡萄糖(X_2)和豆饼粉(X_4)的浓度,得到武夷菌素效价(Y)的二次多项式优化拟合模型,其为:Y=6 643.78 687.42 X_2 275.13 X_4-824.69 X_2~2-122.45 X_2X_4-620.94X_4~2由该模型求解可知,当葡萄糖27.2g/L、豆饼粉31.8g/L时武夷菌素效价有最大值。于是按这2种关键因子的用量获得优化的培养基,用菌株S-40(原始效价4443μg/mL)比较试验测定表明,在优化的培养基上武夷菌素的效价可提高到6643μg/mL.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发酵培养,利用层析技术,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240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4个格链孢酚类衍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分别是:4-甲氧基-10-乙酸格链孢酚酯(化合物1)、格链孢酚(化合物2)、4-甲氧基格链孢酚(化合物3)、4,10-二甲氧基格链孢酚(化合物4).其结构通过谱图分析(包括1H、13C NMR,DEPT,HMQC,HMBC,HREIMS,UV及IR等)和相关文献得以确定.初步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2和3对KB和KBv200癌细胞具有较强活性,IC50值分别为3.17、3.12μg/mL和4.82、4.94μg/mL,化合物1和4对上述两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弱,IC50值均超过50μg/mL.并且从生源途径角度也初步探索了上述四个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以BF3·OEt2作催化剂及45~47℃的反应条件下,将大过量的2-甲基-1,4萘二酚循环与香叶基香叶醇(每次保持摩尔比为10:1)在CH3NO2-正己烷两相反应体系中进行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维生素K2(20)的氢醌,再在催化量的FeCl3·6H2O作用下经空气氧化,以满意的收率及较高的化学选择性合成了维生素K2(20) . 同时,利用去卵巢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参考维生素K2人体低端推荐摄入量(50μg/d)进行了动物实验剂量设计并进行了维生素K2(20)增加骨密度的营养剂量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每天给药 25~100μg/(kg·d),均能防止去势大鼠的骨流失,使股骨中点及远心端骨密度明显增加(P<0.05),并呈现出相应的量效关系.研究为维生素K2(20)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能的工艺,也为提高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的人体营养补充剂量(50~100μg/d)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