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验观察了不同饵料、池底、密度对锯缘青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和残杀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裸腹蚤时,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3种池底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平均为78.1%。残杀率最低平均为11.4%;海泥池底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投喂3种饵料的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平均为84.8%,残杀率最低平均为7.6%;裸腹蚤是青蟹大眼幼体培育适宜的饵料.而海泥则是大眼幼体变态适宜的池底.不同培育密度对青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和残杀率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大眼幼体的培育密度为3尾/dm^3时,其蜕皮变态率最高,而残杀率与大眼幼体培育密度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摄食与饥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在正常摄食条件下,经过69d培育能够顺利发育,蜕皮8次.早期叶状幼体在饥饿条件下的培养结果表明:初孵叶状幼体耐饥饿能力较强,完全饥饿192h,仍有存活的幼体;推迟投饵24~36h,幼体可发育变态至下一期,并且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初孵幼体饥饿120h后,虽然具有摄食能力,但不能正常变态.叶状幼体摄食卤虫幼体时间达60h后,即使不再投喂饵料,叶状幼体仍可依靠体内蓄积的能量,变态到下一期,但是变态率比较低.间断投饵对于幼体的变态期的存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锯缘青蟹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刚孵化幼体在饥饿状态下生化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测定,为合理投饵和提高青蟹早期幼体的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饥饿幼体同时动用蛋白质和脂类作为能量来源,且以脂类为主,当幼体饥饿超过1.5d,脂类储存就已接近匮乏;2)饥饿的幼体明显地保留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4n-6和20:5n-3(EPA),而2:6n-3(DHA)的保留程度很低,饱和脂肪酸16:0,单不饱和脂肪酸16:1和18:1是主要的供能脂肪酸;3)在饥饿状态下,幼体蛋氨酸和亮氨酸的比例略为升高,脯氨酸的比例有所降低,其他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不变。上述结果表明,应尽早投喂富含22:6n-3(DHA)的高脂食物,以保证早期幼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幼体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文蛤幼体的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蛤幼体对几种单胞藻的摄食及饥饿实验,研究了几种单胞藻的饵料效果及适宜投饵密度,幼体营养贮存饱和点(PRS)和幼体发育变态不可恢复点(PNR).等边金藻和扁藻为文蛤幼体的适宜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饵料的适宜密度为:扁藻0.5~1万/mL,等鞭金藻2.5~5万/mL,混合投喂(金藻+扁藻)(1.25+0.5)万/mL.老化金藻藻液对幼体的生长发育有限制作用.文蛤幼体的PNR和PRS50各为5d左右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酶活力昼夜节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定活性培育条件下,锯缘青蟹幼体「蚤状幼体(Z5)、大眼幼体(M)」4种消化酶(蛋白酶、α-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比活力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青蟹幼体4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昼夜节律,蜕皮后第2天的Z5幼体,其4种消化酶比活力仅表现出一种单相周期型昼夜变化模式为临变态到M的Z5幼体和M幼体,其4种消化酶活力则表现出4种不同的昼夜变化模式,讨论了青蟹幼体消化酶活力昼夜节律可能的调节机制,初步认为,幼体消化酶活力的昼夜节律主要受发育期和蜕皮周期的影响,并通过激素这个中间环节控制的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6.
对锯缘青蟹氵蚤状幼体I期不同营养状态下(饥饿或投饵)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不同营养状态下肝胰腺细胞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R细胞某些胞器(如线粒体结构变化和微体颗粒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的变化与幼体的营养状态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幼体所处的营养状态,可作为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酶活力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对锯缘青蟹幼体(Z_1→C_1)各发育期的几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幼体发育过程中,这四种消化酶比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初步认为,青蟹幼体消化酶活力高低与幼体发育期有关,同时受饵料条件和各发育阶段能量需求的调节;状幼体V期(Z_5),大眼幼体(M)高死亡率可能与这两期幼体蛋白酶活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鲎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孵化中国鲎,详细观察研究中国鲎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特点及其规律。中国鲎的胚胎早期发育可分为卵裂和囊胚形成期(所需时间约6d)、原肠胚和附肢原基形成期(约11d)、组织分化期(约17d)、快速生长期(约16d)。在组织分化期,胚体共进行3次胚内蜕皮,并在第2次蜕皮的同时卵胶膜破裂蜕去,完成3次胚内蜕皮的胚体身体扁平,各组织器官基本成型定位。在快速生长期内,胚体完成最后一次胚内蜕皮,蜕皮后胚体进一步扁平,各组织器官进一步完善。第4次蜕皮后3-5d时间胚体破坏内卵膜而孵化为自由游泳的一龄幼鲎,开始胚后发育。孵化的一龄幼鲎大约经过180d的发育蜕去旧壳成为二龄幼鲎。  相似文献   

10.
在(20±1) ℃条件下测定短期饥饿和再投喂不同时间后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肝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血糖浓度的变化;以正常持续喂食实验鱼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饥饿处理0、1、4、7、12 d后以及饥饿12 d再恢复投喂1、4、7、15 d后取样.结果显示,实验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肝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 05),饥饿4 d后分别为(1.34±0.05)、(10.53±4.18) mg·g-1,均显著低于初始水平(p<0.05),饥饿12 d后分别为(0 96±0.04)、(4.03±0.81) mg·g-1达到最低水平(p<0.05);再投喂后,上述两个指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 05),再投喂1 d后的肝糖原和15 d后的肝指数分别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实验鱼在饥饿处理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浓度没有出现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鳊鱼幼鱼在饥饿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血糖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而肝糖原含量变化速度快于和肝指数.由此推测鳊鱼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利用糖类来提供能量,且首先动用肝脏内的储能物质,肝糖原含量的变动与血糖浓度的稳定性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1.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水温(25±0.5 )℃、盐度31~32 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 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 d,从初次摄食到进入PNR期的时间为2.5 d;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发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迅速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为76.7%;饥饿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 d,至第8天,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期相: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死亡不可逆点(PNR),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5±3)℃的水温条件下:半刺厚唇鱼仔鱼在5 日龄卵黄囊消失并开口摄食,其基本不经历混合营养期,属于极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 ~11 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孵化后第15 d,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在到达PNR后部分仔鱼仍能存活3 ~4 d,其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强;9 日龄饥饿仔鱼全长出现负增长,17 日龄绝大多数个体因饥饿而死亡;仔鱼在PNR期未出现“胸角”,而鳔后室萎缩明显和第六条黑色素纵带发育显著滞后可作为鉴别半刺厚唇鱼饥饿仔鱼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彭慧婧  蒋艳  杨家林  邹杰  童万平 《广西科学》2008,15(4):449-451,460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盐场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进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育苗中后期(Z3~M)添加投喂螺旋藻和用鱼油强化过的丰年虫两种饵料补充营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螺旋藻可以降低青蟹育苗中期状幼体Z3~Z5的死亡率和缩短育苗周期;用鱼油强化丰年虫后再投喂蟹苗,可以降低Z5~M的死亡率;两种补充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青蟹育苗后期死亡率,缩短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14.
锯缘青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几种水解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测定了锯缘青蟹胚胎发育过程中九个发育期的四种水解酶比活力。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青蟹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均有活力,1-8期活力低但较稳定,纤维素酶则到胚胎的第八期才表现出活力。临孵化前的第九期,胚胎的掾酶活力有所提高,而其余三种水解酶活力则有显著提高,表现为开口摄食饵料作准备。胚胎水解酶活力的高低可作为幼体能否培育成功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眼斑拟石首鱼仔鱼对微粒子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8日龄的眼斑拟石首鱼仔鱼分别投喂轮虫、新研制的微粒子饲料(MDA)和商品用微粒子饲料(MDB).结果表明,轮虫组仔鱼的存活率最高(56.0%),其次是MDA组(15.5%),最低为MDB组(1.2%),无给饵仔鱼至8日龄全部死亡.各组仔鱼的生长并无显著差异.随后对10-20日龄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MDA、MDA+1/3轮虫和1/3轮虫,MDA+1/3轮虫组仔鱼的存活率和平均全长明显优于1/3轮虫组.研究认为,MDA可作为眼斑拟石首鱼仔鱼阶段所用的生物饵料轮虫的部分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河蟹土池育苗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1997年3~4月和1998年4~5月在浙江舟山、鄞县两地河蟹土池育苗中进行了一种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试验。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孵幼前的施肥养水、幼体培育中丰年虫无节幼体的间断性停喂和后期外源性天然饵料的利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饵料及亲蟹成本,而且可明显提高一期蚤幼的变态率,稳定土池育苗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18.
亲鱼营养状况对花尾胡椒鲷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n 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n 3HUFA)含量为 0 1 6%、 1 2 7%、 2 36%和 3 47%的4种人工配合饲料及冰鲜杂鱼饲养花尾胡椒鲷亲鱼一周年 ,获得仔鱼后 ,在不投饵的情况下 ,比较各组初孵仔鱼在盐度 8、 1 6、 2 4和 32的水体中的存活率和饥饿耐力 .结果发现 ,0 1 6%组仔鱼的死亡高峰要比其它各组提前 2~ 3天 ,各组仔鱼在 8和 1 6盐度下的存活时间要比在 2 4和 32盐度下延长 1~ 2天 .这说明 ,亲鱼饲料中的n 3HUFA含量较低会降低仔鱼的耐饥饿能力和存活率 ,低盐度 ( 8~ 1 6)可能更适合培育花尾胡椒鲷仔鱼  相似文献   

19.
以丝带风蝶北京种群和武汉种群为材料,测定其取食马兜铃和北马兜铃后的幼虫及蛹的存活率、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在25℃和28℃配合光周期16 L:8D h条件下,各处理幼虫和蛹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丝带凤蝶幼虫发育历期受温度、种群、寄主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蛹发育历期显著受温度、种群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寄主仅与种群问存在交...  相似文献   

20.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锯缘青蟹幼体消化道随幼体发育逐渐复杂化.食道壁逐渐增厚,肌肉层越来越发达.贲门胃胃磨的结构组成逐渐完善,以适应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的需要,幽门胃内腺滤器的结构逐渐发育形成,以使其过滤功能逐渐完善:ZI只有腺滤器的雏形,ZIV-ZV才出现过滤结构,大眼幼体和仔蟹,壶腹内具有由刚毛组成的纵行嵴,发育更加完善.中肠壁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幼体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明显不同.幼体肝胰腺的复杂性逐渐增加.中肠前后盲囊随幼体的发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