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2.
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26.5~27.0、温度(24.0±0.8)℃条件下,研究了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鱼的平均体重为118 g(110.5~126.8 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对照组C连续喂食40 d,4个处理组S1F4、S2F8、S4F16、S8F32分别为饥饿1 d喂食4 d(共8个周期)、饥饿2 d喂食8 d(共4个周期)、饥饿4 d喂食16 d(共2个周期)、饥饿8 d喂食32d(共1个周期)。主要结果为:(1)黑鲷经过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后,S1F4、S2F8、S4F16、S8F32各处理组均出现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2)经过重复性"饥饿-再喂食-…"处理后,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有所变化,即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基本不变。本实验结果可为黑鲷养殖中高效投饵技术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姑鱼一龄幼鱼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取一龄黄姑鱼幼鱼362尾,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吻长、吻尖至背鳍起点长、眼径、眼间距共12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00**),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高(16.00%);眼间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0.066**)。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重(0.627 6);决定分析的结果和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形态性状对体重总的决定系数∑d=0.904,它与相关指数R2的数值相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104.906+4.336 x1+11.654 x2+14.015 x3+7.138 x4+8.761 x5。  相似文献   
4.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舟山牙鲆稚幼鱼摄食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1)全黑暗和全亮试验组增长率最小,仅为5.0%和5.9%,成活率最低;光照16h和12h组幼鱼的成活率最高,均为100%,光照12h时牙鲆幼鱼摄食强度最大,幼鱼体长及其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2)光照强度为500lx时,牙鲆幼鱼日摄食强度最大,体长及其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分别测定1、5、10、20、45日龄黄姑鱼仔稚鱼中的氨基酸、游离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黄姑鱼仔稚鱼的氨基酸组型和游离氨基酸组型是不断变化的。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5种氨基酸占必需氨基酸总量的70%左右。非必需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占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60%左右。随着仔稚鱼的生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降低的趋势。1日龄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2.134 g/100 g;45日龄稚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为1.497 g/100 g。黄姑鱼仔稚鱼的主要脂肪酸为:16:0、18:0、16:1、18:1和DHA。各日龄黄姑鱼仔稚鱼体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但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DHA、EPA和ARA始终保持较高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池塘养殖的1龄舟山褐牙鲆生长特性及肥满度等。结果表明:(1)池塘养殖的1龄牙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L=0.0003W4.1455,R2=0.9753。(2)舟山褐牙鲆1龄鱼7~9月生长速度较慢,10~l2月生长速度较快。(3)舟山褐牙鲆的肥满度随着鱼的生长而增大;提出了提高池塘养殖舟山褐牙鲆肥满度的措施。(4)池塘养殖1龄牙鲆成活率为77.5%,2龄牙鲆成活率为58.8%。  相似文献   
8.
饲喂频率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8~9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4个饲喂频率水平(分别为1次/d、2次/d、3次/d、4次/d),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0、温度为26~30℃的条件下对日本黄姑鱼幼鱼(26.86±1.69g)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饲喂频率影响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是由食物转化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2)日本黄姑鱼的水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降低,蛋白质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先是显著增高,而后缓慢下降,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显著增加。(3)日本黄姑鱼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9.
牙鲆家系的建立及早期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海舟山海域野生牙鲆群体为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共构建14个牙鲆家系,分别测定了各家系120日龄30个个体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的个体体重变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家系1、3、4、10、11和14为生长较快家系,按体重大小依次排列为3>10>11>1>14>4,按全长长短依次顺序为3>14>1>4>11>10。家系2内个体体重变异最大。家系3个体体重变异小,其体重平均值要高出体重最小家系35%,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这一研究为进一步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培育适合浙江沿岸生长的优良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姑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重为8.5:±0.5 g的2月龄幼鱼及120±8.0 g的12月龄成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ABPAS)反应染色方法,研究黄姑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粘液细胞中的类型及分布.结果表明:黄姑鱼成鱼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细胞总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幼鱼和成鱼口咽部、食道及胃体均以含有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性物质的Ⅲ型或Ⅳ型粘液细胞为主,且Ⅳ型粘液细胞在成鱼消化道口咽部、食道及胃体的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成鱼和幼鱼前肠、中肠及后肠中,仅发现含混合性粘液物质的Ⅳ型粘液细胞的数目显著大于幼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