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合成抗肿瘤化合物2′-脱氧-7-去氮腺苷。合成方法是以间氰基乙酸乙酯、2-溴-1-二乙氧基乙烷为原料合成7-去氮嘌呤碱基,再通过和1-氯-2′-脱氧核糖进行SN2取代,氨水脱保护得到,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以氰基乙酸为起始原料,经六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环己烯酮并氢化吡喃并1,4-二氮杂卓-2,5-二酮,总产率为41.4%,经红外、核磁分析,所得数据与其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合成新生物活性化合物。方法DL-高半胱氨酸硫内酯(3-氨基-二氢噻吩-2-酮)盐酸盐与取代苯甲醛反应,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得到3-氨基-二氢噻吩-2-酮类Schiff碱,新化合物结构进行了IR,1H NMR和元素分析。结果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Schiff碱类化合物。结论本文报道的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易于进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DMF为介质,氢化钠为碱,室温条件下,双取代杂环烯酮缩胺1与卤代化合物2反应,一步合成2-氰基-2-(1,3-二烷基咪唑烷-2-亚基)乙酸乙酯衍生物3的方法.该反应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产率高(87%~93%)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水杨醛和丙酮为起始原料,合成了4个2-(2H-苯并吡喃-2-酮-3基)-5-取代硫醚-1,3,4-噁二唑衍生物.目标化合物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为:DMF为溶剂,K2CO3为缚酸剂,反应温度为65° C,反应时间为4h,物料投料n[5-巯基2-(2H-苯并吡喃-2-酮-3基)-1,3,4-噁二唑]∶(卤代烃)=1.0∶1.2.产物经1H NMR,13C NMR,IR以及元素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6.
由于"邻羟基苯基"和"杂环"分子片断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我们将其合理组合,设计合成了5个新型2-取代硫基-5-邻羟基苯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1-5).以邻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经过肼解,在碱性条件下与二硫化碳反应,得到噁二唑中间产物,最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取代)卤代苯乙酮、卤代苯乙酰胺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IR以及元素分析等表征确认.抑菌活性测试表明,质量浓度为0.01%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高达91%以上,具有强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高达83%以上,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这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不同菌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它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真菌、抗细菌化合物.构效分析表明,苯乙酰胺环上引入不同取代基的类型对化合物抑菌活性有重要影响,引入Cl、Br等卤原子,能显著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低分辨电子轰击源质谱、高分辨精确质量测量质谱法研究了dl-2,3-二氰基-2,3-二(P-X取代苯基)丁二酸二乙酯(x=OCH_3、CH_3、H、Cl、NO_2)的质谱。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机理及特征离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7-取代苯乙酸为原料,经由2-四氢萘酮中间体,海因水解为关键步骤合成7-取代-2-氨基-1,2,3,4-四氢-2-萘甲酸,总收率为32%,并考察了不同7-取代海因的水解条件.关键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9.
针对联苯胺作为合成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已被确认为致癌物的情况,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经磺化、缩合、还原,合成了一种无致癌性并取代联苯胺的双胺化合物染料中间体4-氨基二苯胺-2-磺酸,利用红外光谱、差热和氢谱核磁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且活性多样,使得这一结构成为有机合成的热点,然而在众多的有机合成方法学中,绝大多数报道都是围绕着四氢异喹啉C-1位的官能团化,对C-4位活化的方法较少,本文从1,3-[2H,4H]-异喹啉二酮出发经过两步反应即可得到4-取代的1,3-[2H,4H]-异喹啉二酮,并以1HNMR,13CNMR和HRMS确定其化学结构。产物1,3-[2H,4H]-异喹啉二酮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得到4-取代四氢异喹啉化合物,为4-取代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多卤代1,3-苯二腈的水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百菌清(1a)及其2种含氟衍生物(1b-c)的水解反应,制备了相应的酰胺化合物(2a-c),其中2b为一新化合物,以上产物均得到IR,MS,NMR等数据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
研究2-胺基-1-芳基-1-烷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脂酶抑制活性。在室温下,利用Pd/C(H2)还原硝基醇高收率地得到胺基醇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乙酰胆碱脂酶抑制活性测定。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并经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确证。除化合物2-胺基-1-(3,4,5-三羟基苯基)-1-乙醇外,其它化合物对乙酰胆碱脂酶没有抑制活性。提供了一种合成2-胺基-1-芳基-1-烷醇类化合物的新方法。2-胺基-1-(3,4,5-三羟基苯基)-1-乙醇显示了一定的生物活性,其结构优化工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ConformationsofCytochromeP┐450Modelsby1Dand2DNMRNingYongcheng(宁永成)+,YuanLihua(袁立华),WangFengyan(王丰彦)+,YuanHaodan(袁浩丹)+,ChenSh...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高活性抑菌化合物,20种以杀菌剂甲呋酰胺为结构基础的新型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经过设计并合成,它们的结构已通过氢核磁确定.接着,选取5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绵腐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作为供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0mg/L时,化合物1e,1f,2a,2b和2f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校正抑菌率分别为88.6%、74.5%、78.5%、78.7%和73.1%,优于阳性对照甲呋酰胺(70.5%).进一步对5种化合物抑制水稻纹枯病菌有效中浓度(EC_(50))的测定,发现化合物1e的EC_(50)值为2.824mg/L,优于阳性对照杀菌剂甲呋酰胺(EC_(50)=7.691mg/L).表明化合物1e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活性最强,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反式环己二醇二(吡咯-2-)羧酸酯,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在室温下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处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1.8327(18)nm,b=0.8553(9)nm,c=1.0122(10)nm,a=γ=90°,β=106.037(12)°,V=1.525(3)nm^3,Z=4。在晶体结构中,环己烷部分采用了椅式构像,同时标题化舍物是G对称的;整个分子通过N—H…O氢键形成一维柱状结构,在C-H…π弱相互作用的帮助下进一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也进一步表明分子间存在N-H…0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某些二价金属离子,例如Cu~(2+)、Fe~(2+)、Co(2+)、Ni~(2+)与1—亚硝基—2—萘酚(包括邻亚硝基苯酚)生成的配合物,NO基因以N原子配位于金属原子生成五元环螯合物还是以0原子配位于金属原子形成六元环螯合物,一些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各家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Peshkova等人用红外光谱研究了1—亚硝基—2—萘酚及2—亚硝基—1—萘酚与Fe(Ⅱ)、Fe(Ⅲ)、Cu(Ⅱ)、Co(Ⅱ)、Co(Ⅲ)、Ni(Ⅱ)生成的配合物,他们的结论是碳酰及肟基与金属离子成键。而Saarinen等人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1—亚硝基—2—萘酚与铜(Ⅱ)的配合物,测得其中NO基团的N原子配位于铜原子上生成五元环螯合物。Carreck等人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4—氯—2—亚硝基苯酚与Ni(Ⅱ)的配合物,认为NO基团的N原子配位于Ni(Ⅱ)上;用Mossbauer谱研究相应的Fe(Ⅱ)配合物也有相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甲氧羰基苯氧乙酰硫脲(5),并以Br2为氧化剂,进行关环反应,得到4种新的2H-1,2,4-噻二唑并[2,3-a]嘧啶的碳酰亚胺衍生物(6),其结构均经IR,^HNMR以及元素分析得到论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6b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8.
报导在KF-Al2O3存在下,1,1′-联-2-萘酚与一元卤代烷、溴乙酸乙酯的反应得到O-双取代1,1′-联-2-萘酚双醚和1,1′-联萘-2,2′-双氧乙酸乙酯.后者进一步氨解或水解以高产率制得相应的1,1′-联萘-2,2′-双氧乙酰胺和1,1′-联萘-2,2′-双氧乙酸.  相似文献   

19.
天然产物岩白菜内酯化学结构的二维NMR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白菜内酯(bergenin)为二氢异香豆素化合物,存在于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Hook.f.etThoms.)engl.等植物,有止咳抗炎活性[1].虽然已有一些有关岩白菜内酯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报道[2,3],甚至还经有机全合成证实[4],但岩白菜内酯的核磁波谱研究一直未有文献报道,且其立体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确证.最近发现岩白菜内酯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病毒活性[5]和抗爱滋病病毒功能[6],并成为芳基δ-内酯的一种便利的模型化合物[7],由此引起科学家的再度…  相似文献   

20.
The fluorescent spectra of 2, 6-bis(benzimidazol-2-yl) pyridine (compound 2) and its N-substituted compound (1) are studied. The fluoresc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pounds and the complexes formed from these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metal ions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ound 1 possesses a specific ability to form complex with Cu2+ ions, but compound 2 has not such a proper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ability of compound 1 to Cu2+ may attribute to the cyclic configuration of this compound in polar sol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