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择矮牵牛为开花生理的实验材料 ,研究了开花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 ;对花色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分析开花的基因蛋白 ,设计了低密度和高密度开花基因芯片的探针 ,并将基因芯片应用于基因表达研究中。把矮牵牛开花过程分为 5个时期 :未出现花芽 (第一期 )、出现花芽 (第二期 )、出现花蕾 (第三期 )、刚刚开花 (第四期 )和花盛期 (第五期 )。选择了 3种颜色的矮牵牛 :粉红色、杂色和红色。在刚刚出现花芽的第二期时 ,3种花的核酸含量明显升高 ,粉红色花在刚刚开花的第四期又出现一个核酸含量的高峰。红色花和杂色花中DNase比活力呈下降趋…  相似文献   

2.
福建柏抗寒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柏1-2年生苗木进行-8℃,-15℃低温胁迫处理试验测定表明,在处理24h情况下,植株体内内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比对照(自然低温-4℃)都有所升高,而根活力指标均有所降低;且种源间差异明显: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加率为仙游和南靖种源均大于德化种源;根活力指标的降低率为仙游<南靖<德化。对仙游种源2年生苗木低温处理试验测定表明,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在处理24h时均升高,但在处理48h、72h时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脯氨酸含量在处理72h时明显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48h和72h后有所升高。MDA含量在冷冻处理时均升高,田间同步观测表明,在-7℃ 24h自然低温条件下,2生福建柏苗仅出现少量侧枝顶端鳞叶轻微受冻;-8℃持续48h自然低温,则出现中度冻害(多数苗木未见顶梢受冻);而经-8℃处理72h,-15℃处理48h和72h的苗木绝大多数冻死。低温处理福建柏叶绿素、脯氨酸和根活力指标的变化是植株适应不利气温的生理机制调节反应。利用低温胁迫处理后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寻求评估耐寒种源的途径,并为北移引种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总黄酮和抗光氧化能力对外源茉莉酸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处理灯盏花叶片,测定叶片黄酮和叶绿素含量及抗光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茉莉酸处理后的3d内黄酮含量变化不大,第6天则显著升高;0.5,1.0,1.5mmol/L 3个浓度的茉莉酸处理组黄酮含量均高于对照,且1.5mmol/L处理组黄酮含量明显比0.5和1.0mmol/L处理组低.茉莉酸未对灯盏花光合作用造成损伤,但叶绿素b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有所增加;叶绿素a在茉莉酸浓度为0.5mmol/L时增加,而浓度为1.0和1.5mmol/L时下降.0.5mmol/L处理组抗光氧化能力下降,1.0,1.5mmol/L处理组抗光氧化能力增强.因此,可以把外源茉莉酸应用于灯盏花的人工种植,提高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汞毒害对塔胞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胞藻(Pyramimonas.sp)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汞离子对微藻的生物学效应.采用的HgCl2浓度为0.01、0.02、0.03、0.04、0.05、0.06ppm,接种后每9d为一轮,连续培养了3轮,结果发现,前2轮培养中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细胞的生长繁殖和细胞体积明显下降,HgCl2浓度达到0.05ppm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下降,可溶性糖、核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培养到第3轮时,塔胞藻已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海仙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与膜脂过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仙花从大蕾发育至玫红花时,开花时间较长,此后即迅速衰老萎蔫.开花和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出现两次高峰,花盛开为乳白花时出现第1个呼吸峰,玫红花时又出现一次较低的呼吸峰.从大蕾发育至粉红花时,SOD和CAT活性逐渐增高,Vit.C含量逐渐降低但保持较高水平,而O-2含量低且变化不大;粉红花后,SOD和CAT活性继续升高,Vit.C含量迅速降低,O-2含量较快升高;玫红花后,SOD活性迅速降低,Vit.C含量达最低,O-2含量则迅速升高.开花前期花内MDA含量低且变化不大,相对透性值缓慢升高,粉红花后,O-2引发膜脂过氧化加强致使MDA含量和相对透性迅速升高,花萎蔫时达最高  相似文献   

6.
含铜化合物培养微藻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胞藻 (Pyramimonas.sp)为材料 ,在培养液中加入浓度分别是 0 .5、1.0、1.5、2 .0、2 .5、3.0mg .L-1的Cu(NO3 ) 2 ,接种后每 9d为 1轮 ,连续培养了 3轮 ,对各轮所得结果进行多项分析 .结果发现 ,在前 2轮培养中 ,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 ,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体积均受到抑制 ,细胞内的蛋白质、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可溶性糖、核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 .当培养到第 3轮时塔胞藻的各种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  相似文献   

7.
采用棚栽对照试验,对一种转基因玉米(36Ba3C42-1-3)及其受体在大喇叭口期进行了耐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受试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以及胁迫结束后花粉活力降低,细胞膜损伤程度增大;MDA积累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升高;在上述指标中,除叶绿素含量变化表现出无显著性差异外,转基因植株均比受体植株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研究结果提示该转基因植株比受体植株具有更好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浓度的Hg^2 处理豌豆种子,研究其对种子活力、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Hg^2 能降低种子活力,抑制幼苗生长,当Hg^2 浓度为10^-5,10^-4,10^-3mol/L时,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5.08%,51.05%和76.11%,单株鲜重降低19.64%,42.86%和67.86%.随Hg^2 浓度的升高,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当Hg^2 浓度为10^-4,10^-3mol/L时,根系活力分别下降16.98%和48.58%,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16.06%和22.70%,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19.55%和13.6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19.28%和22.25%;豌豆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Hg^2 浓度为10^-3mol/L时,MDA的含量比对照组增加85.6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当Hg^2 浓度为10^-5mol/L时,SOD活性达到最大,比对照组提高20.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当Hg^2 浓度为10^-3mol/L时,POD活性比对照组提高96.31%,CAT活性比对照组降低21.80%.随Hg^2 浓度的升高,根系过氧化物同工酶的表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在豫西丘陵旱作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旱作花生生长、产量构成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生物炭(20 t·hm~(-2))显著提高了花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6%、17.9%和17.8%,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7.3%、6.6%和17.6%,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0%、18.6%和9.1%。施用生物炭增强了花生的根系功能,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花生根体积、主根长、单株根瘤质量、固氮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开花期和结荚期花生单株根瘤质量分别提高了26.7%和12.0%,固氮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0.5%和42.7%,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21.8%和15.5%。施用生物炭促进了花生地上部分的生长,增加了花生的株高、分枝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6%、9.9%和22.2%。施用生物炭也影响了花生的产量构成,显著提高了花生的荚果产量、籽粒产量和百果质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0%、16.5%和8.0%。  相似文献   

10.
BN-2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棉花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BN—2调节剂,其结果:棉花现蕾期和开花期喷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2—4mg/kg浓度下,增产皮棉27.5—294.0kg/hm^2,增产效果显著;在适宜时期和浓度下叶面喷施BN—2,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品质;跨长比CK增加0.1—0.8mm,纤维强度比CK增加0.3-1.5cN/tex,伸长率变化不大,马克隆值降低,纤维整齐度明显提高,棉花纤维手感明显改善.BN—2适宜使用时期为现营期到开花期,使用浓度为2—4mg/kg。  相似文献   

11.
菊花组织培养植株再生及其后代的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微波处理后的菊花花蕾、叶片和茎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如下结果:1.菊花花蕾、叶片和茎3种外植体均能通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多以丛生苗的形式再生.其中,花蕾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和苗的再生频率最高,花蕾可以作为菊花组织培养的良好起始材料;2.比较不同的培养基激素成分显示,在MS 6-BA3 mg/L NAA 0.5 mg/L的培养基上菊花花蕾再生频率最高;3.从诱变育种的角度考虑,微波处理20 s对菊花花蕾的离体培养是较理想的剂量;4.在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出现了明显可见的形态变异.形态变异主要有4种类型:1)花序由头状花序转变为唇形花,花、茎、叶等形态特征与唇形科的植物(如:紫苏)非常相似;2)节间比亲本长约0.5 cm左右,叶片变大,枝条分蘖能力降低;3)在同一植株上开出的花朵出现了3种不同深浅的红色,即粉红、玫瑰红、深红色;4)株形出现丛生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组织培养实现菊花育种和利用获得的突变体研究栽培菊花的起源和菊花花发育提供了极好的前提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外部形态变化与内部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并探究内源激素含量与花芽分化的关系,为文冠果花性别相关研究的适时采样与提高雌/雄花比例的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外部形态观测,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分析文冠果花芽分化内外部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能花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探究其与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 文冠果雌能花和雄能花在性别分化之前均为两性,雌能花的单核花粉粒在有丝分裂期呈液泡化衰败,雄能花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细胞停止分裂,性器官发育异常导致单性花的形成。此外,文冠果花芽分化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之间具有时序性对应关系。② 玉米素(zeatin,ZT)含量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原基分化期逐渐上升,雌雄配子体形成时期,雌能花的ZT含量始终高于雄能花。雌能花雄蕊发育出现异常时的生长素(auxin,IAA)、胞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显著高于雄能花,赤霉素(gibberellin,GA)含量显著低于雄能花。说明高水平ZT促进花芽分化,利于雌能花的发育; 高水平的IAA和ABA具有促雌作用; 高水平的GA具有促雄效应。③ m(ABA)/m(IAA)、m(ABA)/m(GA)、m(ZT)/m(GA)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原基分化期均处于较高水平,雄能花雌蕊发育异常时,其m(ABA)/m(IAA)和m(ZT)/m(IAA)显著高于雌能花。说明高水平的m(ABA)/m(IAA)、m(ABA)/m(GA)、m(ZT)/m(GA)有利于花芽分化; 高水平m(ABA)/m(IAA)、m(ZT)/m(IAA)对雄蕊发育有利。【结论】文冠果雌能花和雄能花各自对应另一性器官的败育导致了性别分化。花芽分化过程中,可以根据花芽外部形态判断内部分化时期。高水平的ZT含量、m(ABA)/m(IAA)、m(ABA)/m(GA)、m(ZT)/m(GA)利于花芽分化,高水平的m(ZT)、m(IAA)和m(ABA)利于雌能花发育,高水平的GA含量、m(ABA)/m(IAA)、m(ZT)/m(IAA)利于雄能花发育。  相似文献   

13.
腊梅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随着腊梅(小花腊梅)花蕾的发育,花的鲜重、干重、花径和含水量均逐渐增加,花开放时达最高,以后降低;花蕾期还原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花刚开时明显增加,并保持恒定,花开始萎蔫时下降,花内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最亦随花蕾发育而逐渐增加,花开放时达最高,以后蛋白质含量降低而总氨基酸含量却随花瓣委蔫而明显升高,表明此时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而水解加强,花内营养物质向植物的其它部分运输,此外、花蕾期相对透性值变化不大,花萎蔫时增加最快,为中蕾时的4.73倍,据此推测,花衰老时细胞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溶质外渗.  相似文献   

14.
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薄层层析-荧光测定法研究了石蒜花期前后鳞茎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多胺与石蒜开花的关系.在花芽分化前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增的,于6月初达到最大;在花芽分化后期,鳞茎内3种多胺的浓度是递减的.花期腐胺Put和精胺Spm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花后展叶期又有明显回升.整个发育过程中以Put的含量最高,变幅较大,而亚精胺Spd含量最少,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5.
线柱兰是华南地区常见野生地生兰,生长在公园、学校、小区等地的草坪中,目前尚未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本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研究地点,对线柱兰的开花物候进行观测记录分析,为园林应用评估提供论据。结果表明:线柱兰花芽于12月开始形成,花期为次年1月中旬至4月下旬,其中2月、3月为盛花期,单朵花寿命5~7 d;总状花序螺旋着花5~15朵不等,花由下而上依次开放。线柱兰茎直立,叶色深绿,小花量多而密,花型秀美,花色素雅,花期集中,具备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一年两收金槐花不同时期叶片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营养期、花芽期、花蕾期、盛花期和果期5个时期的一年两收金槐叶片为试材,对其干物质、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钙和磷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在第一季果期阶段含量最高(37.2%),第二季花蕾期含量最高;第一季和第二季花芽期至花蕾期的干物质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第二季采收时各时期粗蛋白含量均低于第一季采收各时期,均在花芽期含量最高,其中第一季采收花芽期为5.99%,第二季花芽期为5.35%。第二季粗脂肪含量除了花芽和盛花期略高于第一季外,其他时期都低于第一季,第二季粗脂肪含量最高为盛花期(1.19%)。第二季采收时金槐在花芽-花蕾-盛花阶段粗纤维、灰分和钙含量明显高于第一季,第二季磷含量在营养期-花芽-花蕾阶段要低于第一季,但在盛花期到果期要显著高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时磷含量最高为盛花期(0.126%)。第二季芦丁含量显著低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为27.5%,但第一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却达到36.7%。因此,可在第一季采收结束及时补充磷肥,以促进二季金槐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蓝花丹的花芽分化进程,了解其花期调控关键过程。【方法】试验以6年生盆栽蓝花丹为材料,采用田间观测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方法,观测花芽的外部特征,使用显微镜观察花芽的解剖结构,并划分分化阶段。【结果】蓝花丹的花芽只在当年生枝条的顶端着生,在花芽9个分化进程中,蓝花丹春季萌发枝条的花芽分化时间与各阶段对应进程关系为:①营养生长阶段,在3月中旬至4月5日进行,生长锥窄且细胞排列紧密,此时花芽的外部特征肉眼还观测不到; ② 花芽分化前期,在4月5—10日进行,生长锥开始变厚加宽,此时芽体基部开始膨大; ③ 小花原基分化期,在4月10—15日进行,生长锥形成多个小凸起即为小花原基的原始体,外部的芽体已经有明显的变化,基部膨大,剥开包裹芽体的封顶叶能看见1 mm黄白色的点; ④ 萼片原基分化期,在4月15—20日进行,生长锥凹陷成半月状的小突起,萼片原基形成,此时,幼叶开始展开,花芽明显伸长,芽顶端露出叶片的包裹,芽体呈黄绿色; ⑤ 花瓣原基分化期,在4月20—25日进行,萼片原基内侧开始出现突起,形成花瓣原基,此时花芽开始加宽生长,花芽变得肥胖,芽体呈现鲜绿色; ⑥ 雄蕊原基分化期,4月25—30日进行,花瓣原基内侧形成多个突起,此时花芽伸长生长,芽体明显变长,芽轴伸长,小花芽分离,整个芽体呈现浓绿色; ⑦ 雌蕊原基分化期,在4月30日—5月5日进行,在多个雄蕊中央形成一个突起,雌蕊原基形成,此时整个芽体伸长,萼片形成,芽体暗绿色; ⑧ 花粉形成期,在5月5—10日进行,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雄蕊开始伸长形成雏形,众多的花粉粒在雄蕊上形成,此时小花芽形成,按穗状排列在花序轴上; ⑨子房膨大期,在5月10—15日进行,雌蕊开始发育成熟,子房膨大,柱头开始伸长,此时芽体明显增大,小芽外部的花萼筒成熟,形成一层红色的腺体。【结论】蓝花丹花芽分化需60 d左右,并且根据芽体大小、形状、叶片开展程度、芽与第一苞片的相对大小、芽体颜色等指标观察,建立了蓝花丹花芽(花序)分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变化与解剖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四棱豆“桂丰三号”主要性状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明华 《广西科学》1994,1(1):68-69
报道了“桂丰三号”的主要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和生长发育特性.“桂丰三号”是一个无限生长型的中晚熟品种,主蔓长3.5~4.5m,其第15~20节开始着生花芽、第3~10节上共长出3~7条侧蔓.3月15日至6月30日期间,从播种到开花约需75天;7月10日至20日期间,从播种到开花约需50天.3月至7月20日期间,无论何时播种,其开花结荚盛期都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单株结荚数30~50荚,荚长19cm,荚横断面呈正方型,每荚有15粒种子,老熟种子黄褐色、圆形,千粒重300g。嫩豆荚淡绿色,成熟豆荚黑褐色.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ME/GC/MS研究贵州清镇引种两个黄秋葵品种不同花期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花期的香气成分与相对百分含量不同,绿果花蕾期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48.168%),盛花期为醛酮类(48.837%)和烃类(22.291%),花衰期为醛酮类(39.529%)和醇类(27.396%);白果花蕾期主要香气成分为烃类(35.468%)、醛类(34.103%)和醛酮类(31.159%),盛花期为烃类(35.284%)和醛酮类(24.125%),花衰期为醛酮类(33.906%)和醇类(28.779%).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花的营养价值和急性毒性作用,本研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法对3种花色洋紫荆花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洋紫荆花乙醇浸膏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以期为洋紫荆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3种花色洋紫荆花的氨基酸种类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