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肝组织的再生反应。方法:在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60%肝叶的切除加50%胰腺切除和近端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组织化学分别在1,2,3,4d对术后肝组织的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PCNA(核增殖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联合切除术后1d,PCNA和TGF—β即在肝组织内表达,3d后表达逐渐下调。结论: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后1d肝组织即出现再生反应,胰腺和十二指肠外分泌腺的多种因子可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2.
探讨小鼠胚胎中期肝发育过程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规律、相关基因P21及Ki-ras在肝发育中的表达意义。在胚胎中期的小鼠肝组织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切口末端标记法,可检测到小鼠肝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相伴存在,这与肝发育变化密切相关。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到P21时,Ki-ras基因在胚胎肝发育中期并没有表达,说明这两个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可能在胚胎肝发育中期并不起作用,而与其他的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3.
小鼠胚胎发育中期肝细胞增殖与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小鼠胚胎中期肝发育过程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规律,相关基因P21及Ki-ras在肝发育中的表达意义,在胚胎中期的小鼠肝组织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切口末端标记法,可检测到小鼠肝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相伴存在,这与肝发育变化密切相关,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到P21时,Ki-ras基因在胚胎肝发育中期并没有表达,说明这两个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可能在胚胎肝发育中期并不起作用,而与其他的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斑马鱼早期胚胎中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斑马鱼早期胚胎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斑马鱼体节分化时期的表达特点。结果发现:在体节分化的不同时期,SOD在脊索细胞的胞质部位有不同强度的表达;SOD在脑组织中表达较强,到孵化期,在大脑区域的表达略强于间脑区域。提示SOD不仅存在于成体的抗氧化防线中,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以SOD为代表的酶性抗氧化系统就开始逐步建立,维持胚胎组织器官细胞中的正常活性氧浓度,确保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myc和谱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小儿肝母细胞瘤(HB)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小儿HB组织中C-myc和PCNA的表达,结果HB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C-myc阳必一表达率分别为81.8%(18/22),和33.3%(3/9),PCNA在HB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15/22)和阴性(0/9),HB组织中C-myc和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还肝组织(P<0.05),C-myc和PCNA阳性表达率与HB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临床分期愈晚期,C-myc和PCNA阳性率愈高,结论:C-myc和PCNA在HB中的表达与HB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myc及PCNA对估计HB恶性程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E9 d龄至E14 d龄昆明种正常小鼠胚胎为材料,利用质粒扩增的、地高辛标记的基因探针在组织切片上进行DNA-mRNA分子原位杂交,研究了p16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16基因不参与E9和E10 d胚胎发育中的器官原基形成,参与器官的进一步分化成熟过程,这些器官主要有眼、脑、心、肺、脊柱和面颌骨,肝组织的发育与其无关;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鸡与鹌鹑杂交种早期胚胎发育特异表达基因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入孵67~91h的鸡(♀)与鹌鹑(♂)杂交种胚胎中mRNA差异表达进行比较,筛选出与杂交种胚胎早期发育相关的特异表达基因,并克隆测序这些序列,分析这些基因在杂交受精蛋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对杂交种早期胚胎死亡是否有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已经获得6个杂交种孵化不同时期的基因片段与鸡的mR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孵化第72h时胚胎mRNA表达的序列与鸡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相关抗原mRNA具有高度同源性,孵化第79h时产生的差异片段经过比对,发现:与鸡(♀)肽酰-脯氨酰异构酶类似的mR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杂交种胚胎发育到第72h时,可检测到鸡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相关抗原mRNA的表达,比前人所得到的表达时间(胚胎发育在第84h时检测到)提前了12h,这很可能是造成杂交种早期胚胎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滇池高背鲫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技术,对滇池高背鲫的成熟卵和胚胎之不同发育时期的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从未受精卵到肝形成期的整个发育过程中,ADH和GDH两种同工酶均未检测出酶活性;ALP在肝形成期以前也一直未表达,在肝形成期表达了一条酶带且有较高活性.ALP的出现与滇池高背鲫肝组织的分化以及功能的建立之间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步性,表明此酶带的出现与新个体生命活动加强,尤其与因摄食活动开始后消化系统的肝、肠、胃等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化有关,是胚胎细胞核中相应基因开始表达的结果.此研究可为滇池高背鲫种群的生化遗传结构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中用改进的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昆明白小鼠妊娠期间胚胎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妊娠第七天的胚胎中能测出微量SOD,以后随着胚胎的发育和器官的形成,胎肝SOD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胎脑SOD含量则趋于稳定。SOD可能与胚泡的着床及维持妊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通过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人肝脏特异性转录因子TCP10L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人TCP10L基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表现为早期的脊索发育异常,个体严重畸形;当血液循环出现后,表现为血流延缓和围心腔水肿等症状.该项研究表明:人肝脏特异性转录因子TCP10L在斑马鱼胚胎中的过表达会引起显著的形态异常和心血管障碍,并且这种影响与其是否在斑马鱼肝内的特异表达有关,为进一步探明该转录因子在人肝脏内发挥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表达及意义,为阐明Th1/Th2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及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感染1周组(n=5)、感染2周组(n=5)、感染4周组(n=5)、感染8周组(n=5)、感染12周组(n=5)和感染16周组(n=5),每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个.按感染时间处死各组大鼠,观测各项指标.HE染色和V 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4,IFN-γ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HE染色和V G染色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面积比值(S/T)和肝纤维化评级在逐渐增加,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FN-γ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8周逐渐增加,到第8周末时达到最大,在12周到16周又逐渐减少;而IL-4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16周逐渐增加,到第12周末IL-4表达开始增加迅速.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可引起肝脏纤维化病变,IL-4和IFN-γ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加,其纤维化病变程度与感染时间、IL-4和IFN-γ的表达增加有关.提示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的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Ov6和PCN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一张组织芯片上117例组织样本中CD44v6、PC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44v6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癌前病变呈阳性表达;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但其表达程度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PCNA的表达程度随着增生细胞和癌分级增加而升高。结论: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增生上皮以及鳞癌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孟超  高岩  王衣祥  李盛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99-4102,4107
体外培养15例人涎腺多形性腺瘤原发肿瘤组织,探讨体外培养的细胞与原发肿瘤组织的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7、CK8/18、CK14、CK20,vimentin及肌上皮表面标记物α-SMA、calponin及p63在细胞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呈多样形,可同时表达角蛋白、肌上皮表面标记物及波形蛋白,与原发肿瘤表达基本一致。提示体外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可能大部分来源于肌上皮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等,这为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肿瘤生物学多样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hTERT、P53、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及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取自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NHL组织标本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P53、PCNA的表达,并取正常淋巴结组织15例作对照。结果:NHL组织中hTERT、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71%(25/35)、43%(15/35)和86%(30/35)。正常淋巴结组织依次为27%(4/15)、0%(0/15)和32%(6/15),NHL组hTERT、P53、PC2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组(P〈0.05)。NHL组hTERT、P53、PCNA在恶性程度高的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00%、69%、100%,在恶性程度低的组织中分别为68%、21%、74%,P〈0.05。35例NHL组织hTERT与PCNA两者表达一致者(均阳性)25例,两基因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hTERT、P53、PCNA的表达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并与病理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hTERT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人和小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克隆了小鼠神经元标志性微管蛋白βⅢ基因,从核苷酸序列推导出小鼠与人两者之间在其羧基端有相同的EAQGPK六肽,进一步证实用抗人微管蛋白βⅢ单抗可检测小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的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鉴定显示小鼠神经干细胞在体积分数为1%胎牛血清(FBS)诱导下,可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同时培养了13周龄胎儿脑来源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用特异性的抗人nestin抗体鉴定,全部为阳性细胞,但它们经诱导分化产生较不同寻常的细胞分化细胞和分化程度,在生长因子减半和1%FBS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而无少突胶质细胞分化,NF单抗检测证实为早期分化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人肺腺癌细胞SLC-89增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大蒜素与SLC-89细胞共培养72 h,运用MTT法测定大蒜素的IC50。将IC50、IC50/2、IC50/4剂量的大蒜素与SLC-89细胞共培养72 h后,运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PCNA的表达率。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共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大蒜素能抑制SLC-89细胞的增殖,其IC50为79.8μg/mL,IC50和IC50/2剂量的大蒜素能显著抑制SLC-89细胞端粒酶的活性,IC50、IC50/2、IC50/4剂量的大蒜素都能显著抑制SLC-89细胞PCNA的表达。结论:大蒜素能抑制SLC-89细胞的增殖,其PCNA的表达比端粒酶活性更容易受到下调。  相似文献   

17.
马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68-3571
研究HLA-G mRNA及蛋白在早孕绒毛和胚胎停育绒毛中的表达及意义,在5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和50例胚胎停育妇女绒毛中,半定量RT-PCR法检测HLA-G mRNA的水平。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LA-G蛋白的水平。两组标本中HLA-G mRNA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停育绒毛标本中HLA-G蛋白水平降低,与正常早孕绒毛标本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LA-G分子可能参与了胚胎停育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探讨hMLHI、hMSH2、p53和PCNA在OSCC中的表达关系及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巾hMLH1、hMSH2、μ53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4种基因产物在OSCC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其中,中一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癌;hMSH2、p53和PCNA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高于无转移者。hMLHI与p53/PCNA表达,hMSH2与p53/PCNA,p53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性。hM—LH1、hMSH2、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调节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4种蛋白有助于判断OSCC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The localization of IL-6 at light microscopic levels and i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human placentas were studi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Both syncytiotrophoblast and cytotrophoblast in placental villi, white blood cells in villose capillary cavity stromal cells and capillary endothelium present IL-6 immunoreactivity in cytoplasm. Using a quantitative immunohitochemical method, the amounts of IL-6 in placenta were low at the 6th week of gestation, increased saliently and peaked at the 7th, then reduced gradually during the rest of the gestation period and maintained the same level as that in the 6th week of gestation. This changing trend was paralleled with that of GnRH in our previous studie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L-6 could be produced by the human placenta and may take part in the regulation of placental hormone relea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