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单方及复方中草药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noii)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乌梅(Prun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和五倍子(Galla chinensis)等82种单方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选择更敏感的中药进行复方作用评价. 结果显示:36种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其中乌梅、苏木、五倍子、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和艾叶(Artemisia argyi)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直径介于15~25 mm,MIC < 125 mg/mL,且MBC < 500 mg/mL. 复方中草药中,乌梅+丁香、乌梅+五倍子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好,抑菌圈直径>19 mm,MIC为15.6 mg/mL,MBC介于31.25~62.5 mg/mL,但联合抑菌指数分析显示它们呈现无关作用. 该研究表明:单方中草药乌梅、苏木有利于体外抑制和消除花鲈源维氏气单胞菌,为水产中草药物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中草药对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的抑杀效果,选择鱼腥草、黄芪和甘草等38种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和改良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中草药对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对黄连、五倍子、秦皮、诃子、石榴皮、黄芩等6种中草药高度敏感,其抑菌范围为20~27 mm,其中以五倍子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直径为27 mm;对青蒿、苏木、淫羊藿、乌梅、丁香、赤芍、地榆、栀子、地锦草、连翘、女贞子、黄柏、虎杖、白头翁、川棘子等15种中草药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11~19 mm;对其他中草药不敏感。同时,采用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以及涂布法测定了具有抑菌作用的上述21种中草药对副溶血弧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秦皮、诃子、石榴皮、黄连、五倍子、黄芩的抑菌和杀菌能力最强,其MIC和MBC分别为1.56 g/L和3.13 g/L;其次为淫羊藿、丁香、地榆、栀子、连翘、地锦草、苏木、赤芍、乌梅和青蒿,其MIC和MBC分别为3.13 g/L和6.25 g/L;白头翁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差,其MIC和MBC分别为25.00 g/L和50.00 g/L。  相似文献   

3.
泥螺等7种海洋生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制备泥螺等7种海洋生物的水提液、醇提液和超声提取液,用纸片法初筛抗菌活性,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研究这些海洋生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7种海洋生物的提取液中除青蛤外均对大肠埃希菌、宋内氏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泥螺、条斑紫菜的超声提取液和醇提液的抑菌作用尤为明显。泥螺超声提取液对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62.5mg/mL,条斑紫菜醇提液对宋内氏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mg/mL和125mg/mL。因此,泥螺、条斑紫菜的超声提取液和醇提液呈现一定的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抑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黄、山楂、苦参、薄荷、黄芩和黄柏采用水煮法和乙醇回流法进行提取,用两倍稀释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研究不同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6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值在1.56~50 mg/mL之间,其中大黄和黄芩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筛选出具有抗白色念珠菌作用的中药复方。采用牛津杯法从10种中药提取物中筛选出3种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药材,进行复配并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花椒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等量混合制成的中药复方,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5mg/g。以花椒和土荆皮为原料的复方中药,体外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12种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了乌梅、金银花、蒲公英、紫草、牡丹皮等12种可用于食品的中草药,采用水提或醇提法制备中药提取液,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这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为供试菌,采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艾叶、牡丹皮以及乌梅对4种供试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正交试验对上述3种中草药进行复配,分析得出最佳配比为乌梅∶艾叶∶牡丹皮=8∶1∶1,在最佳配比条件下,复配抑菌剂对4种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7.81 mg/mL、3.91 mg/mL、15.62 mg/mL、7.81 mg/mL。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中草药复配抑菌剂能够破坏大肠埃希氏菌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7.
应用超微粉碎法将虎杖、石榴皮、马齿苋、苦楝皮、大黄、紫花地丁、黄芩、五倍子、金银花以及黄连10种中药进行加工处理至粒径为5~10μm后,作用于本实验室近年来从福建各地养殖场收集的患病鳗鲡中分离得到的18株常见致病菌,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上述10种中药单用对除B12以外的17株养殖鳗鲡主要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165~128 mg/mL,平均杀菌浓度(MBC)范围为0.210~128 mg/mL.药效较好的5种中药对供试17株菌的MIC值均在2 mg/mL以内,MBC值均在3 mg/mL以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Leaves,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抑菌环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 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6.5 mm,MIC值为12.5 mg/mL;EGb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4.5 mm,MIC值为25 mg/mL.结论 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都有抑菌作用,EGb作为天然抗菌剂与防腐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鱼病对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卵形鲳鲹(前期发病)上分离出的溶藻弧菌为实验对象,批量筛选多种中草药,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一种或几种中草药,并探究不同浓度中草药水提物的抑菌效果,确定其杀菌浓度(MBC)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再通过生化指标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来确定其杀菌机制。对大量中草药水提物的筛选结果表明,威灵仙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将威灵仙水提物进行逐级稀释后,发现其对溶藻弧菌的致死浓度为500 mg/mL,最小抑菌浓度为250 mg/mL;孵育2 h后,实验组胞内LDH的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含量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实验组含量逐渐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胞内LDH含量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威灵仙水提物致死溶藻弧菌有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引起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10.
温和气单胞菌对10种中草药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草药沸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0种生药中,五倍子(Rhus chirensis M)、黄柏(Phellodendron anurense R)、大黄(Pheumofficinale B)、野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抑菌性强,抑菌效果好,缺点是药力减退快。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乌梅(Prunus mune S.et Z.)抑菌性没有以上4种强,但药效持久,稳定。由此可见,利用中草约对温和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抑杀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运用五倍子、黄柏、大黄、乌梅、地榆是治疗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针对弧菌病害的防治,选取了一株副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S-4对4种致病弧菌进行体外拮抗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发酵时长及稀释倍数的上清液对弧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探究了抑菌物质特性及进行共培养拮抗实验.结果显示: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致病弧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副干酪乳酸菌S-4生长过程中,0~16 h的上清液无抑菌活性,20 h后开始表现出对4株弧菌的抑制作用;36 h时的上清液对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抑制率大于95.42%,且该上清液3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最佳收获时间;72 h时的上清液对溶藻弧菌的抑制率达到95.72%,6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抑制溶藻弧菌的最佳收获时间.进一步探究菌株间的相互拮抗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在共培养4~6 h就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比上清液提前12 h产生抑制效果,在培养初期就能有效抑制弧菌的生长.生化分析表明:抑菌物质对过氧化氢酶、蜗牛酶、胃蛋白酶不敏感,与多肽类物质无关,酸碱中和后抑菌活性完全消失,推测为有机酸.本研究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常见致病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粪便中弧菌科细菌的检测,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方法:对136例腹泻病人粪便进行细菌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136例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气单胞菌属16株,占11.8%,其中25%菌株是嗜水性气单胞菌.结论:弧菌科的细菌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肠道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从10只18日龄健康雏鸡的空肠、盲肠段分离出6株乳杆菌,经毒性试验筛选出1株安全、无毒、无害的乳杆菌编号SM71,并用SM71菌株对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O_(141):K_(85)做了体外抑菌试验,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15.
珠光香青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析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中药珠光香青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量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44和53个化合物,主要包括百里酚、谷巢醇、豆巢醇、木栓酮等成分。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Bank中同类蛋白序列设计特异PCR引物,从2株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1株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中扩增出热休克蛋 白70(heat shock protein, hsp70)基因片段。对这3个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3个片段长均为1 911 bp,包含完整的 hsp70 ORF,编码636个氨基酸。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它物种hsp70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2株创伤弧菌hsp70基因序列 和同种其它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以上;而河弧菌的hsp70序列属首次克隆;与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的hsp70氨基酸序列一起构建 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支持传统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尘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在97例尘肺结核患者痰中检出MTB菌株28株,采用PCR-SSCP法检测katG、rpoB和rpsL基因突变,并与采用常规药敏试验(AST)法检测的耐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PCR-SSCP法检测katG、rpoB和rpsL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2.86%(12/28)、42.86%(12/28)和32.14%(9/28),采用AST法检测INH、RFP和SM,耐药率分别为64.23%(18/28)、60.71%(17/28)和53.57%(15/28),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多耐药株20例(71.43%),包括耐三种药物12例(42.86%),耐两种药8例(28.57%),单耐药株6例(21.43%),敏感株2例,耐药率92.86%。PCR-SSCP法检出3个基因联合突变8株,与AST法符合率为66.67%(8/12);2个基因突变5株,符合率为62.50%(5/8);单基因突变2株,符合率为33.33%(2/6)。结果表明:PCR-SSCP技术适用于MTB katG、rpoB和rpsL耐药基因突变的筛选,对指导尘肺结核患者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酸性红壤中适合热研2号柱花草的高效固氮根瘤菌菌株,在土培中将19个根瘤菌菌株分别接种到热研2号柱花草,通过株高、茎叶干重、茎叶氮含量、茎叶磷含量等指标确定酸性红壤中接种不同根瘤菌对柱花草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酸性红壤中与热研2号柱花草搭配的高效根瘤菌菌株.结果表明:酸性红壤中与热研2号柱花草匹配的高效菌株为RJS9-1、BS2-2、 ZJ2-2、FS3-1-1、RJS9-2及BS1-1;接种后不利于柱花草生长的菌株为LY1、NN1-1-2及SM5-1.本实验结果为实际生产中通过接种氮高效根瘤菌提高柱花草产量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分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溃疡的泥鳅中分离出病原菌4株,分别为:02-7-01、02-7-02、02-7-03、02-7-04。其中02-7-04经人工感染健康泥鳅,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证实这株菌为泥鳅溃疡的病原菌.根据其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初步鉴定为致伤弧菌.对溃疡的组织病理观察,肌肉细胞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溃疡部位皮下肌肉组织水肿及炎细胞浸润;致病菌从肠道侵入而导致肠粘膜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定量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头孢呋新、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曲松敏感;氨苄青、氧哌嗪、头孢唑啉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