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锐孔法制备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微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为芯材,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操作温度为50 ℃,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壁材与芯材的比例为20:1,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为0.2%,凝固液CaCl2的质量分数为2.0%,包埋率高达54.46%.由此可见微胶囊化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利于提高其稳定...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柑橘精油微胶囊化及陈皮软糖的制备,通过显微镜、流变仪、粒度仪等检测柑橘精油的胶囊化效果.选择不同壁材浓度、芯材与壁材比、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的柑橘精油微胶囊化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25%的改性淀粉乳状液,芯材与壁材比为1∶1.5,进风温度为150℃,出口温度为75℃,所得柑橘精油微胶囊效果较好.按配方制备的陈皮软糖口味纯正,贮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胚为原料,对玉米胚谷胱甘肽的提取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水提法提取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90℃,提取液pH值为4,提取时间为15min.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质量分数为0.119%.  相似文献   

4.
以鞣质为原料,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改善其油溶性,掩盖来自原料的不良风味,提高其稳定性.研究了微胶囊化鞣质的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壁材为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组成的复合壁材,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心材鞣质与复合壁材的质量比为1:5,β-环糊精与乙基纤维素质量比为6:1,海藻酸钠与复合壁材质量分数为0.6%,乳化剂与心材鞣质质量分数为0.1%.微胶囊囊壁的局部结构表现为致密的整体结构,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含氢硅油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一步法制备微胶囊,用于液体硅橡胶的自修复研究。研究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阿拉伯树胶(GA)及其复配对不同反应时间的微胶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分析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分别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热重分析法对微胶囊的芯材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以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微胶囊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芯材质量分数较高;采用GA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粒径分布较宽,芯材质量分数适中;采用SDBS/GA复配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较窄,但芯材质量分数较低。微胶囊的起始分解温度(质量损失率5%)为229.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E-51环氧树脂为芯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自修复环氧树脂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胶囊形貌,金相显微镜测量了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微胶囊化学结构,综合热分析仪分析了微胶囊热稳定性.将E-51微胶囊与潜伏性固化剂邻苯二甲酸酐植入到E-44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了自修复微胶囊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测试了试样冲击强度和自修复效率.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体,囊芯质量分数高,热稳定性好;微胶囊的植入使得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从平整形态向针状斑纹形态转变.当自修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微胶囊和潜伏性固化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和3.0%时,自修复效率达到81.5%.  相似文献   

7.
利用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不饱和超支化聚(酰胺-酯)为交联剂,染料隐色体为芯材,合成了交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乳液.系统研究了乳液聚合过程中各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3.5%~4.5%,芯壁质量比为1∶8,引发剂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6%和6.0%,聚合反应温度为70℃时,单体转化率较高,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0.19μm.  相似文献   

8.
喷雾干燥法制备肉桂醛微胶囊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以阿拉伯树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肉桂醛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壁材组成、乳化剂用量、固形物浓度、芯壁比、进风温度、进料速度、喷射压力等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经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阿拉后胶和麦芽糊精的最佳配比为1:1,蒸馏单甘酯的用量0.4%(质量分数),固形物质量分数为4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为V:m=1mL:10g,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225℃,进料速度210mL/h,喷射压力为180kPa。  相似文献   

9.
以双环戊二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光学显微镜(O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50μm,脲醛树脂囊壁的厚度为10μm,微胶囊分解温度为150℃,囊芯质量分数可达65%左右,且囊壁有良好的密封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界面缩聚法制备了以硬脂酸丁酯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为壁材的微胶囊,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聚乙烯基体中,制备得到聚乙烯基微胶囊复合材料.考察了微胶囊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硬脂酸丁酯微胶囊的质量分数逐步增大,复合材料的韧性提高、强度下降,减摩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1.
β-环糊精玫瑰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用β 环糊精作为壁材,探讨了玫瑰香精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获得了微胶囊的最佳包结条件,皮芯比为10∶3,包结温度为50℃,w(β CD)为15%,pH值为7。利用SDT 2960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测试包埋率,通过对比玫瑰香精、β 环糊精、微胶囊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表征包结情况。  相似文献   

1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研究了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生产方法、工艺路线,并对其系列产品在微胶囊壁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以柠檬油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壁材与芯材的最佳质量比为3:2,淀粉酯最佳的DE值为12.所得产品的微胶囊化产率和效率都接近100%.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杨梅渣红色素的超声提取和微胶囊化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2g·mL^-1,pH=1,提取时间为40min,超声波功率为400W.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杨梅渣红色素微胶囊化的工艺条件:壁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3,芯壁比为1:14,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的含量为0.6%,黏稠剂普鲁兰多糖的含量为0.5%.稳定性实验表明杨梅渣红色素经微胶囊化后耐热、耐酸、耐光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亚麻籽胶为壁材制备沙棘油微胶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沙棘籽油为芯材、亚麻籽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并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80℃,雾化器转速24000r/min,进料速度为40.21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沙棘籽油的微胶囊化效率为87.12%,含油率为45.09%.  相似文献   

15.
二氢杨梅素的微胶囊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作壁材,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二氢杨梅素微胶囊的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壁材组成为二氢杨梅素/壁材15/85,阿拉伯胶/麦芽糊精70/30;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90 ℃,固型物20%,微胶囊的包埋效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6.
W/O/W法制备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溶性有机膦甲基膦酸二甲酯作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与戊二醛反应所得缩醛为壁材,应用相中相乳化法合成DMMP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合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DSC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囊芯物磷的定性检测等测试方法表征了甲基膦酸二甲酯微胶囊的壁材与囊芯物。  相似文献   

17.
廖沛峰  赖开平  罗桂新  农丽华 《广西科学》2011,18(3):233-234,237
以阿维菌素为囊芯、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考察pH值、芯材比、搅拌速度、体系浓度对包囊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包囊率的因素主次关系依次为搅拌速度、pH值、体系浓度、芯材比,优水平为搅拌速度150 r/min,pH值4.5,芯材比1.1,体系浓度2.0%.在此条件下重复试...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以水、离子液体为溶剂,常规、微波法为辅助加热手段,设计了不同的木质纤维素酸催化预处理方案,以还原糖收率为指标,结果表明以微波加热、离子液体为溶剂的方案为最优。考察了不同种类的酸催化剂、酸质量分数、加热温度、秸秆与离子液体质量比、补水量等因素对秸秆催化转化过程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离子液体[Bmim]Cl为溶剂,质量分数0.5%H2SO4为催化剂,秸秆与离子液体质量比0.08,补水量与秸秆质量比0.2,于150℃下微波辅助加热。  相似文献   

19.
An O / W emulsion non-solvent add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ethyleellulose (EC) microcapsules of water soluble pharmaceutical (theophylline). The solvent and non-solvent reagents used in this work were toluene and cyclohexane. The effects of polymer concentration, core wall ratio and particle size on the kinetics as well as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the dru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u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lymer concentration and core wall ratio. The release of microcapsule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procedures can be selectively profiled with first order and Higuchi matrix kinetic models.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复凝聚法制备生物农药微胶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以壳聚糖和木质素磺酸钠为囊材,以阿维菌素为囊芯,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利用正交实验对复凝聚体系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微胶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各种因素,获得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cps1500、壳聚糖浓度0.5%、木质素磺酸钠浓度2%、乳化剂Tween80/Span80配比2、乳化剂用量6 mL、壳芯比6、复凝聚时间15 min、交联剂用量4 mL、交联时间1 h,所得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可达到9.6%和82%。采用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囊芯与囊壁之间无化学键合。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复凝聚微胶囊对阿维菌素具有一定的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