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除草剂稀禾定微胶囊.考察了预聚反应介质pH值、预聚反应温度、缩聚反应催化剂及缩聚反应终点pH值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60 min,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以NH4Cl做缩聚催化剂,芯皮比为1∶1.5(质量比),控制缩聚反应终点pH值为3.0,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30.6%的流动性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玫瑰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用β 环糊精作为壁材,探讨了玫瑰香精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获得了微胶囊的最佳包结条件,皮芯比为10∶3,包结温度为50℃,w(β CD)为15%,pH值为7。利用SDT 2960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测试包埋率,通过对比玫瑰香精、β 环糊精、微胶囊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表征包结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预聚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单体量比、预聚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微胶囊的结构、包覆效果和包埋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物质的量比n(脲)∶n(甲醛)=1∶2.0、预聚反应pH值为8.0、预聚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可得到以二羟甲脲为主的水溶性透明黏稠预聚物。用此预聚物进行缩聚反应,可制得结构紧密、包覆良好、包埋率为26.7%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4.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稀禾定微胶囊,并对单体量比、乳化剂种类、芯皮质量比以及酸化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的包埋率、表面结构、缓释性、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量比n(尿素)∶n(甲醛)=1∶2.0,采用自制复合乳化剂,芯皮质量比为1∶1.5,酸化时间3 h,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30.6%、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μm左右的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钾树脂,利用电导、像衬光学显微镜对反相悬浮聚合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红外和热重分析对树脂的分子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相悬浮聚合体系反应过程是由油包水到油水连续相互相贯穿,最后到水凝胶和油相共存的状态.红外光谱显示树脂中存在大量亲水性基团,由热分析得知树脂热分解温度约为400℃,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原位聚合法制备玫瑰香精微胶囊时,乳化条件、皮芯比、酸化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对芯材进行乳化,均质速度为10000r/min,均质时间为10min,取w(皮材)=9%,酸化时间为3h,终点pH值为1.5,固化温度为70℃,可制得包覆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小于3.5μm的流动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热实验装置的使用,集二十余年的更新和改造经验,重新设计、改造了传热实验装置。既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又节约了建设经费。使装置更趋合理、经久耐用。  相似文献   
8.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收集了 1 996 - 2 0 0 0年国内外期刊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 FAAS)测定样品的报道。从以下 4个方面概括了该法的新进展 :1 )仪器装置上的新进展 ;2 )样品处理和分离富集技术 ;3)共存组分的干扰与消除方法 ;4 ) FAAS法的应用及间接测定含量的方法。最后指出 ,该法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钾-丙烯酸(PKAA)共聚物,研究了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过程及产物吸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单体的质量分数为50%、丙烯酸中和度为80%、引发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0.071%的条件下,所得树脂的吸水率最高。利用显微摄影、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等对树脂的表面形态、分子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树脂中存在大量亲水性基团,由热分析得知,其热分解温度约为380℃,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原位聚合制备聚苯乙烯/氢氧化铝复合粒子的工艺.首先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接着将表面改性的氢氧化铝分散到溶解有引发剂的液相苯乙烯中,然后将此混合物投入溶解有分散剂的水相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得到聚苯乙烯/氢氧化铝复合粒子.FTIR测试显示表面处理后的氢氧化铝表面与含有饱和碳氢基团的化合物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S)联用测试结果显示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内部包含氢氧化铝,外部壳层为聚苯乙烯;复合粒子中聚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试;复合粒子中氢氧化铝含量采用热重分析(TGA)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