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性","闭合性"以及"整体性"等原则。本文通过利用同构、闭合以及整体等视角来鉴赏、翻译诗歌的意象,从而印证作者初始客观事物时的情景,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在意象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姜秋霞博士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和执行文学翻译的“格式塔意象转换模式”,具体说就是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吸收及再现。诗歌风格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意象也具有格式塔质,本文称之为风格格式塔,格式塔意象转换模式同样适用于诗歌风格的翻译。本文将以李白诗及其英译为例说明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关照下翻译诗歌,有利于实现诗歌风格的整体吸收与再造,且这一模式体现了翻译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肯定了译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诗是诗人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对古诗词的鉴赏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联想、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无论如何,读懂诗歌文本应该是鉴赏诗歌的出发点和基础。本文从诵读诗词,了解古诗词的结构;体会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品评诗词,完成古诗词的赏析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以期指导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邢彬 《科技信息》2010,(26):179-179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明珠。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致力于古诗的翻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出发,看格式塔意象如何使译者更加完整地传达古诗的美。  相似文献   

5.
杨超 《科技信息》2013,(4):227-227
所谓创造性翻译,是译者在明确的翻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能动的阐释和建构而完成的创造性翻译的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创造性翻译。格式塔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格式塔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创造性翻译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尤其是格式塔理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能够指导文学作品的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入手,论述了"体味涵泳"的文学鉴赏方法的形成,阐述了这种鉴赏方法的由来和发展,并分析了其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临江三孔”是北宋著名文人,《四库全书》收有著名的《清江三孔集》三十卷,很多宋诗选读或鉴赏辞典选有他们的篇目,可现代学者少有人论及,因此通过大量史料研究挖掘他们和二苏、黄庭坚、曾巩等文学名人的文学交往,发现他们的交友其实非常广泛,确实象苏辙所说的“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也能理解黄庭坚所说“二苏联璧,三孔鼎立”的原因,可以更全面了解“三孔”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格式塔作为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格式塔理论已经成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基础理论.尽管格式塔理论在说明如何设计静态元素以改善视觉效果应用较多,但在教学界面的视觉设计方面却应用很少[1].笔者认为,格式塔理论对网络课程视觉设计有很大的启示.本文阐述了格式塔理论中的图-底规则、闭合规则、简洁规则、相似规则、接近规则在网络课程视觉设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格式塔心理学标举整体,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根据格式塔意象是个相对概念,提出"上位层次格式塔意象"和"下位层次格式塔意象",并以此为据分析《枫桥夜泊》四种英译本,得出译者在分析原文时,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宏观把握,构建格式塔意象;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屋建瓴,选择恰当的译入语,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  相似文献   

10.
陈巍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54-155
这里所说的鉴赏,主要指文学鉴赏,即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鉴赏主体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感受、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发掘、领悟文学作品的内在意韵和艺术表现,在对作品的感知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诗歌鉴赏既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下面,笔者针对诗歌的特性谈谈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教学,实则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鉴赏品析的审美过程。本文依据接受美学原理并遵循文学鉴赏的自身规律,从赏析式教学法的角度,就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及点拨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联想等问题,联系教学实际和具体作品进行了阐述。肯定并强调只有运用赏析式教学,学生才有可能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文学形象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鉴赏感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格式塔框架下意象个体之间的邻近性为理据,品读了李煜词作中存在的意象王国。并用异质同构说阐述了意象王国里意象个体的阶段性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艺鉴赏是世界、作家、作品、鉴赏者四要素的有机统一,是鉴赏者和作品、作家条件充分下的双向交流。上品文艺鉴赏,既需要鉴赏者一定期待视野下的再创造,也需要文艺作品具有审美、认识和文化功能,还需要营造鉴赏者“被创造”所必须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将文艺民俗审美理论引入与转向当下的创作视野、研究视角与评价体系,可以对以往与当下的理论成果与文艺创作有新的反思和新的见解,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代表的时代倾向和历史潮流主要还是广大民众的情感与风俗;习俗在形成英雄人物性格的中心地位;“中间人物”的民俗审美特征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的文学经典名著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失,有必要引入“行动研究”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教改试验。通过对中小学文学名著教学所进行的阅读兴趣、效果优化和鉴赏能力的行动研究.不但可以取得一定的教改成效,还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有利于推动文学经典名著教学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传统语言教学和计算机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相分离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使文学学习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英汉反语现象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皆普遍存在。反语,一般来说,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本文以Grice和Leech提出的传统语用模式以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作为反语研究的理据,并试图结合英汉范例对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与解读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佳 《科技信息》2008,(2):268-268
语言与文学密不可分,学习英语本身就是享受英语。本文就目前学生功利性强,不重视英语文学学习现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英语,享受语言。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分析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通过对小说几种突出的及物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些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从总体上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