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研究现状.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种类、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糖苷与茶叶香气形成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手工榨汁和机械榨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51和54种挥发性成分,机械榨汁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峰面积高于手工榨汁.通过气相色谱-嗅觉检测法(GC-O)分析,发现两种橙汁中呈现气味的化合物分别有31种和29种,机械榨汁中香气强度较高的是丁酸乙酯、辛醛、芳樟醇和癸醛,手工榨汁中香气强度最高的是柠檬烯和芳樟醇.气味轮廓分析发现机械榨汁的橘香最强.手工榨汁的花香最强.机械榨汁除脂肪味外,其他类香气均高于手工榨汁.榨汁这一工艺过程对橙汁的香气有所改变,辛醛和橙香醛这些具有橘香气味的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改进的循环吹气吸附法采集玳玳鲜花中芳香挥发物质(头香)。用GC/MS/DS及双柱程序升温保留指数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了15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8.98%。经嗅觉鉴定其主要赋香成分为β-柠檬烯、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对于几何异构体及由超载而引起质谱图变形的化合物的鉴定,双柱程序升温保留指数定性起了主要作用。 将玳玳头香与其净油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头香中主要赋香组分柠檬烯的含量比其在净油中的含量约高40倍,而芳樟醇含量则约低10倍。可以认为样品中赋香组分含量上的差异是香精油香气与天然香气之间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四川工夫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两个四川工夫红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中检测出34种香气组分,包括醇类、醛类、烯烃类、酯类、酸类、酮类、苯酚类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均占66%左右,以反-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醛、苯乙醛、苯甲醇、反-2-己烯醛等化合物为主体特征,是决定川红特殊香型的重要组分,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可能是川红桔香特征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对晒制前后山西老陈醋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基于保留指数、质谱、标准品,气-质联机共鉴定出8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气相色谱-嗅闻鉴定出42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含氧杂环、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酚类、其他类。其中2种醋中含量较高的为乙酸、四甲基吡嗪、糠醛、糠醇、2,3-丁二酮等20种化合物,检测频率较高的为3-甲硫基丙醛、2-乙基-3,5-二甲基吡嗪、2-呋喃丙烯醛、香兰素、乙酸、3-甲基丁酸等16种化合物。从化合物种类看,晒后新出现了3-甲硫基丙醇、2-乙酰基呋喃、苯甲醇、丙酸等14种化合物,但有二甲基二硫醚、苯丙酮、丁酸、3-甲基戊酸、丁酸乙酯、2-乙酰基吡咯、5-羟甲基糠醛等19种化合物消失。从化合物含量变化看,晒后四甲基吡嗪、糠醇、苯乙醇、丙酸、乙酸苯乙酯等11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含量升高,而乙酸、糠醛、己酸、二苯甲酮等29种香气活性化合物的含量降低。总体上,晒制后有杂味的化合物种类及含量降低,而具有良好香气特性的化合物种类或含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山西老陈醋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鄢陵腊梅花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以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定量分析鄢陵腊梅花的香气成分,鉴定出含有芳樟醇、乙酸苄酯、吲哚、苯甲醇、反乙位罗勒烯、壬醛、丁香酚、桂醇和甲琥胺等60种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法是一种简单、可靠、适用于鲜花香气成分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5种不同培养基发酵制备的黑曲霉粗酶液处理乌龙茶水溶液,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含量和香气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0种、醛类4种、醇类5种、烯烃类6种和其他类化合物3种,其中正己醛、橙花叔醇、p-伞花烃、反式-β-罗勒烯、α-法呢烯和吲哚是乌龙茶水溶液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察氏粗酶处理组和果胶粗酶处理组中,正己醛含量明显增加;麦麸粗酶处理组和柚皮粗酶处理组中,苯乙醇、橙花叔醇和α-法呢烯含量明显增加;麦麸粗酶处理组中新增加了苯甲醛、顺式-3-己烯醇和橙花醇;果胶粗酶处理组和柚皮粗酶处理组中新增加了顺式-3-己烯醇和橙花醇。香气活力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表明,察氏粗酶处理组、果胶粗酶处理组、麦麸粗酶处理组和柚皮粗酶处理组中,苯乙醛(甜香)和橙花叔醇(花香)的OAV均显著增加,增强了乌龙茶水溶液的甜香和花香味。  相似文献   

8.
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香紫苏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蒸汽蒸馏香紫苏花序及叶得精油0.7-1.5%。经GC/MS分析,鉴定出46种香气成分,约占出峰面积的97%,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芳樟酯、乙酸橙花酯、乙酸香叶酯、石竹烯及β-荜澄茄油烯。  相似文献   

9.
1,2,3,6,2′,3′,4′,6′-八-O-乙酰基-β-麦芽糖与二甲基对甲氧基苯通过Friedel-Craft烷基化反应形成稳定的碳糖苷,经硝酸铈氨(CAN)氧化、低亚硫酸钠还原、无水氯化锌催化分子内醚化反应,合成了两类结构稳定且保留抗氧活性基团的新型VE麦芽糖碳糖苷类似物——包括-εVE类的8-(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6-羟基-2,2,5,7-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0)和8-(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εVE(11),-γVE类的5-(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6-羟基-2,2,7,8-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2)、5-(2′,3,′6,′2,″3,″4,″6″-七-O-乙酰基-β-麦芽糖基)--γVE(13)以及5-(β-麦芽糖基)-6-羟基-2,2,7,8-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14)。反应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由1H-NM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新鲜板栗为主要原料生产酿制酒香和板栗香浓郁的板栗果酒,并研究其挥发性香气成分。方法新鲜板栗经烤制、匀浆、液化、糖化、澄清离心、调整发酵液成分、发酵、过滤、装瓶及杀菌等工序,得到板栗果酒,用GC-MS分析出板栗果酒中挥发性香气的成分。结果液化时用α-淀粉酶液化45min至DE值21%,再用糖化酶糖化24h至DE值96%,主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液糖度调整为22g/L,酵母添加量为2%,发酵温度20℃,时间6d。结论板栗果酒中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6种,即棕榈酸甲酯(15.06%)、苯乙醇(13.53%)、(2R,3R)-(-)-2,3-丁二醇(13.35%)、11-十八碳酸甲酯(13.10%)、亚油酸乙酯(8.39%)、2,4,6-三溴苯丙烯酸酯(6.94%)、棕榈酸(5.10%)、亚油酸甲酯(2.74%)、丁酸-3-羟基丁酯(2.38%)、十六酸乙酯(1.94%)、甲基-α-L-岩藻吡喃糖苷(1.86%)、对羟基苯乙醇(1.65%)、1,3-丙二醇二乙酸酯(1.53%)、亚油酸(1.45%)、硬酯酸甲酯C18(1.33%)、1-己基-2-硝基环己烷(1.32%),其占总体香气成分的91.67%。  相似文献   

11.
中药茉莉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为木犀科(Oleaceae)素馨属(Jasminum Linn)植物,可用于治疗外感发热、腹胀腹泻、腹胀腹泻、结膜炎、皮炎、疮毒、失眠、头痛、龋齿、跌打损伤等症。近50年,国内学者对茉莉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对其化学成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条新药效成分寻找思路,为进一步研究茉莉花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粗纤维对笼养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3月~12月在广西南宁市动物园,采集小叶榕(Ficus parvifolia)、茉莉花(Jasminum sambac)、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14个树种的树叶,投喂3只笼养的黑叶猴(Trachypithacus francoisi),统计黑叶猴对投喂食物的摄入量,测定食物的粗纤维含量,并对纤维含量与食物摄入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纤维含量对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影响.结果得出,春季,食物中粗纤维含量与黑叶猴食物摄入量无显著性相关(P〉0.05),夏季、秋季和冬季,食物中粗纤维含量与黑叶猴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黑叶猴倾向于取食粗纤维含量较低的食物,粗纤维含量只是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小花茉莉净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C/MS仪器分析小花茉莉净油 ,共鉴定出芳樟醇等四十四种化学成分 ,为调配烟用香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以茉莉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茉莉直接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 mg/L BAP和0.01 mg/LNAA的诱导效果最佳,其不定芽再生率高达92%,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目为4.2.适宜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体系为MS+1.0 mg/L BAP+0.1 mg/L NAA.1/2MS+0.5 mg/L IBA+0.5 mg/LIAA+100mg/L适于再生幼茎的生根,生根率达91%,生根后经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5.
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分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研究了金丝桃素的提取分离方法,结果表明,贯叶连翘醇提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后,40%乙醇洗脱可以除去大量杂质,80%乙醇可以解吸吸附树脂柱上的金丝桃素,该方法操作简单,消耗低,产品中总金丝桃素含量可达2.13%,提取率为81.3%。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用混合有机溶剂(环己酮、冰醋酸和异丙醇)将原油溶解后,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原油中铁和镍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用塞曼效应扣除背景的吸收干扰后,用标准曲线法测得的结果与采用干法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基本吻合。采用这种方法测定铁和镍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5%和98.1%,变异系数分别为5.7%和10%.  相似文献   

17.
迎春花无菌体系的建立以及茎段和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迎春花无菌体系的建立和茎段、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建立迎春花的无菌体系时,应该选择晴天去采集外植体为好;(2)带芽茎段和叶片的污染率最大,而不带芽茎段的污染率最小;(3)在超净工作台外消毒应先用饱和洗衣粉溶液浸泡10 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2-3次,最后再用蒸馏水冲洗2-3次;在进行超净工作台内消毒时,叶片应该先用84消毒液(1%)浸泡5min,无菌水冲洗3次,75%酒精浸泡20s,无菌水冲洗3次,0.1%升汞浸泡8 min,无菌水冲洗3次,而茎段应该先用84消毒液(1%)浸泡10 min,无菌水冲洗3次,75%酒精浸泡30s,无菌水冲洗3次,0.1%升汞浸泡10min,无菌水冲洗3次;(4)在NAA为0.2 mg/L时,高浓度的6-BA有利于不定根的再生,而低浓度的6-BA则更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在NAA为0.2 mg/L时,高浓度的KT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而低浓度的KT则有利于不定根的再生;(5)NAA更利于不定根诱导,也可诱导愈伤组织。而2,4-D只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利于诱导不定根。  相似文献   

18.
从广西横县窨制茉莉花茶后的茉莉花渣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采用波谱方法和文献对照分别确定为二十六烷醇、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齐墩果酸、槲皮素、芦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重金属对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降解菌产酶及酶促降解过程的影响,本实验以菲和Cd(II)为代表物质,探究了多环芳烃降解菌Bacillus sp.P1降解菲的过程中,不同浓度Cd(II)对Bacillus sp.P1产生的蛋白浓度、组成及降解菲程中的关键开环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酶活以及其对菲酶促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d(II)对Bacillus sp.P1的产酶过程和酶促降解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当Cd(II)浓度由0mg/L增加到150mg/L时,蛋白分子条带的表达量明显减少,胞外蛋白及胞内蛋白条带总浓度分别由8.37×106,1.54×107降至5.49×106,6.01×106(Gelpro软件分析值);且当体系中Cd(II)浓度由0mg/L增加到300mg/L时,胞外和胞内酶中的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酶活分别由266.96,886.30U/mg下降至38.93,290.26U/mg;且胞外酶和胞内酶对菲的酶促降解率分别由79.86%,87.96%下降至64.59%,74.83%.以上实验结果共同表明Cd(II)对降解菌Bacillus sp.P1的产酶过程及酶促降解过程的影响是其影响多环芳烃降解菌降解能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用K区和L区理论指数预测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时,要计算分子的碳定域能(C、L、E)_(min),邻位定域能(O、L、E)和对位定域能(P、L、E)。本文以苯分子为例,对计算方法作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