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7篇
系统科学   67篇
丛书文集   76篇
教育与普及   7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46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二维9/7离散小波变换硬件架构中数据缓存需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算法的低存储架构。通过调整提升算法数据计算顺序,设计了一种动态计算二维小波变换的新型迭代分步计算方法。根据行、列变换的不同,对其分别做一维变换架构设计,其中行滤波器结构通过将输入数据进行三序列分裂,有效减少了寄存器数;列滤波器结构通过单行输入处理消除转置存储器,同时实现了乘法器和加法器的复用。整体二维变换采用并行和流水线混合架构设计,关键路径延时减小到一个乘法器延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1 024像素×1 024像素的图像,与其他提升结构相比,本结构片上内存使用减少了11.1%,硬件效率提高了8.2%以上;与基于卷积的迭代计算方法相比,计算周期减少为现有结构的1/9。在型号为Xilinx Kintex7 XC7K325T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上实现,吞吐率达到460 MB/s,且具有明显的硬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2.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构成人体中最庞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最重要的一类药物靶 标。随着GPCR结构解析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破解八十余个受体的400多个结构,揭示出GPCR复杂多样的配体结合模式和 跨膜信号转导机制。近年来,残基相互作用计算已实现对GPCR构象变化的精细描述,揭示出A家族GPCR存在共同的激活 机制。文章简要回顾GPCR激活机制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并对A家族GPCR共同激活机制如何推动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综合岩石学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探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沙一段的沉积特征和物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车排子凸起存在南北双物源体系, 沙一段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在一砂组沉积阶段, 扎依尔山为北部物源区, 发育小规模扇三角洲沉积; 中天山及北天山造山带为南部物源区,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二砂组沉积阶段, 中天山供给减弱, 北天山供给加强, 盆地水体加深, 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端分布小型滨浅湖滩坝。南部物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影响, 天山在新生代中新世中期经历强烈的挤压和抬升过程, 造成北天山隆升, 为车排子凸起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评价破坏性成岩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盐池地区长8致密储层孔隙度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储层孔隙度损失的过程,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定点统计及公式计算等手段对各成岩阶段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合长8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类型、组构演化及定量化结果的分析,证实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黏土矿物充填为长8致密储层所经历的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减小的孔隙度平均为20.92%;胶结作用减小的孔隙度平均为8.52%,仅碳酸盐胶结造成孔隙度损失就占4.33%;绿泥石充填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为3.54%,而高岭石充填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为3.43%。综合分析储层孔隙度损失过程,认为以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和绿泥石胶结作用为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的同生期及早成岩A期,孔隙度下降了15%;至早成岩B期,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使孔隙度下降13.39%;进入中成岩A期,以晚期的(含)铁方解石、自生石英及高岭石充填等胶结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得孔隙度最终降低至8.24%(算入了溶蚀及构造破裂作用的增孔)。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政府须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然而,在政府目前电力定价机制下,发电方与电网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针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产出和需求的随机性,企图双方可通过签订收益共享合约,同时分别以享受政府相应补贴的方式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困境。当收益共享合约能够协调发电方与电网之间构成的供应链时,得出了合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配额系数的相关特征。最后,数值模拟验证了合约模型结果的正确性。该理论通过合约的设计并结合政府补贴政策,为政府、发电方与电网的多方合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添加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 )的前驱体溶液,通过水热合成法,在260℃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YBO3:Eu3+样品。当前驱体溶液的pH值从5到10的范围变化时,所制备的样品表现出丰富的形貌,包括鼓状、片状、六面体状、六角状和花状颗粒,这是由碳纳米管表面接枝官能团与前驱体溶液中不同形式 HBO3的协同效应所致。发光测量结果表明p H=9和10的样品的红/橙(R/O )比提高了,表现出更好的色纯度,这归因于晶界或颗粒表面的E u3+具有较低的局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为减小电动车双离合变速器换挡过程中产生的滑摩功与冲击度,提出了换挡冲击度与滑摩功加权系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以动力参数为输入变量,建立优化目标函数。通过傅里叶变换转化,采用MATLAB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换挡过程中电机输出扭矩和双离合变速器传递扭矩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换挡滑摩功和冲击度都有所减小。所做的研究对于提高这种电动车的换挡品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0.18μm BiCMOS工艺,实现一种基于有源真时延技术的低复杂度波束形成架构设计.该波束形成架构适用于多路输出的宽带多天线系统,能够将输入到阵列中的信号进行空间滤波处理,抑制噪声和干扰,增强有用信号.相比于传统的波束形成架构,该架构通过真时延单元共享,实现了低复杂度(更少的延时单元数量),并采用改进的有源真时延单元,在保证稳定延时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芯片面积,相比同样功能的无源结构实现方案,面积节省了近80%.仿真结果表明,在0.3 G~1 GHz频带内,波束形成芯片能够同时实现对空间中四个不同方向的信号合成,最小延时分辨率是103 ps,最大延时是1030 ps,延时波动小于2.4%,电源电压为1.8 V,输入、输出端口回波损耗小于-13.8 dB,带内合成增益为25 dB,版图面积为3.8mm~2.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般模糊规则模型对含有重尾噪声的数据集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面向重尾噪声的模糊规则(Rule-based Fuzzy Model for Heavy-tailed Noisy Data,HtRbF)模型.该模型使用了两种新的聚类方法,学生t分布均值聚类算法(Student’s t-distribution C-Means,StCM)和学生t分布下的背景模糊聚类方法(Student’s t-distribution Context Fuzzy C-Means,StCFCM),并将其应用在初始规则和新规则的生成中,使模型在重尾噪声场景下生成更为准确的规则,有效减少了模型的输出误差,使其更接近真实输出.HtRbF模型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通过对数据集添加不同类型的重尾噪声进行系统性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HtRbF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考虑岩体在注水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利用岩体塑性应变给出塑性损伤变量,建立损伤指标与隔层渗透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制用户子程序对ABAQU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改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形参数和注采参数情况下,岩体塑性损伤的演化过程,以及可能发生的窜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参数和注采参数都是影响隔层窜流的主要因素,岩体的渗流损失是导致窜流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窜流防治,提高注水利用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