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建兰簇生原球茎的诱导及分化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建兰的腋芽为外植体,诱导出了簇生原球茎.B5和MS培养基均适宜,在1~5mg/LNAA和0.5~3mg/LBA的范围内,激素含量高,有利于簇生原球茎的诱导.激素浓度高于4mg/L,能形成假根茎.假根茎和簇生原球茎均能分化出营养芽和花芽.花芽在连续光照下,可在试管内开花.椰乳亦是原球茎诱导的促进物质,以8%~15%的浓度为宜.1mg/LBA和0.6mg/L4PU-30能促进原球茎的分化.活性炭对防止褐化,促进根系生长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2.
番红花花被和花柱,在含4mg/LKT,3mg/LNAA和0.6mg/L4PU-30的MS培养基中可定向再生红色花柱-柱头状物,花被的诱导频率大于花柱;长度为22~66mm的花芽具有较高的诱导频率(34.4%).番红花球茎在含1.4mg/LNAA和0.6mg/LKT或0.8mg/L2,4-D的B5和MS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颗粒状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附加0.6~1.4mg/LNAA的MS培养基上,既可形成小球茎,也能长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3.
温桂珍 《广西科学》1995,2(2):62-63
以巴西铁(Dracaena sanderiena)茎段为接种材料,MS为基本培养基,吲哚乙酸(IAA)、茶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氨基嘌呤(6-BA)、6一糠基氨基嘌呤(6-FA)、吲哚丁酸(IBA)、生根粉(ABT1)、玉米素(ZT)为附加成分,进行诱导、分化、生根试验。诱导结果表明:IAA不起作用,2,4-D有较好的促进作用,0.5mg/L(2,4-D)+2mg/L(6-BA)组合,诱导率高达90%。分化结果表明:NAA、6-BA效果较好,6-FA作用不明显,lmg/LNAA+4ms/L(6-BA)+2ms/LZT组合,分化率最高.达81.1%。生根结果表明:MS+0.5mg/LNAA+0.5mg/L(6-FA),MS+0.4mg/LNAA+2mg/LIBA,MS+0.2mg/LNAA+0.1mg/L(6-FA)+ABT1三种培养基均发根,生根率70%以上,根粗,但有点脆,若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碳产生的根则细而韧。  相似文献   

4.
MS培养基附加BA1,0~2.2/NAA0.01~0.1mg/L、KT1.0~2.0/NAA0.01~0.1mg/L、BA0.5+KT0.5/NAA0.1mg/L及BA1.0+KT1.0/NAA0.1mg/L的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山丹离体子叶,均能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和分化芽,除3A1.0/NAA0.01和BA1.0/NAA0.1外,各组合还均能诱发生根和使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5.
水母雪莲愈伤组织的多态性及其再分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的幼叶外植体,接种MS补加0.2~0.4mg/LNA、0.2~4。0mg/L 6-BA的不同组合的培养基上培养3周,即形成大量的原始愈伤组织,其中以MS+2。0mg/L NAA+0.2mg/L 6-BA培养基上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100%。水母雪莲原始愈伤组织呈多态性,经继代培养可分离出白色水状、淡黄绿色致密的各紫红色疏松的3种愈伤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蔗糖对抗黑胫病香果树丛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抗黑胫病香果树愈伤组织在BA、NAA、蔗糖3因素条件下作L_9(3 ̄4)正交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BA、BA与NAA的交互作用对抗病香果树愈伤组织丛芽分化有极显著影响.BA/NNA(X)与芽分化(Y)的关系为Y=1.3651X ̄(0.1286),BA/NAA(X)和BA+NAA(Y)与芽分化(Z)的关系为Z=1.1033+0.0999(X+Y)-0.0027(X+Y) ̄2,BA/NAA(X)和蔗糖浓度(Y)与芽分化(Z)的关系为Z=1.0740+0.0793(X+Y)-0.0017(X+Y) ̄2.在本该试验范围内,丛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2mg/L+NAA0.1mg/L+蔗糖3%.  相似文献   

7.
油菜萝卜胞质不育系恢复材料Ad-6(F4)测交二代恢复株TCF2,在MS附加5m g/L6-BA+ 0.5m g/L NAA,3m g/L 6-BA+ 0.2m g/L NAA,3m g/L 6-BA+ 0.3m g/L NAA+600m g/L水解乳蛋白以及5m g/L6-BA+ 0.3m g/LNAA+ 5m g/LAgNO3 的不同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结果表明5m g/L6-BA+ 0.3m g/LNAA+ 5m g/LAgNO3 对TCF2 诱导丛生芽有较好的效果.小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大蒜鳞芽组织脱分化条件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鳞芽基部组织为外植体,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附加的2,4-D、NAA和6-BA三种激素中,2,4-D起决定作用,三者与愈伤组织诱导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65.12-18.47x1-8.56x3-9.17x1216.63x22-12.15x32经计算机模拟推测,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0.98mg/L~1.14mg/L+NAA0.93mg/L~1.09mg/L+6-BA1.19mg/L~1.36mg/L。  相似文献   

9.
无花果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影响无花果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的四个因子进行了研究:不同器官、培养基的组成、外植体的预处理和不同的品种。细胞分裂素BA的效果优于KT。茎尖和茎段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g·L ̄(-1)(MS+BA),叶片的分化以浓度8mg·L ̄(-1)的BA效果最好。赤霉素(GA_3)有助于芽的萌发和生长,浓度在0.5~1mg·L ̄(-1)为宜。割取嫩枝插入1/2MS,附加1BA或NAA1.0~2.0mg·L ̄(-1)的生根培养基中,根原基诱导率95%以上,移栽成活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芝麻下胚轴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器官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五种植物激素对芝麻下胚轴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器官发生的影响.研究表明:(1)2.4-D或NAA(1mg/L)+BA或KT(0.smg/L),2.4-D(0.5-1mg/L)和NAA(05-1mg/L)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2)BA或KT(0.5-1mg/L)可促进下胚轴芽丛的形成(3)NAA(0.5-1mg/L)、IAA(0.5-1mg/L)和KT(0.5-1mg/L)对下胚轴根的形成最有利.  相似文献   

11.
结合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实际,探讨了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投入产出技术在企业科技进步评价中的应用,其核心是:在产品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分解各部门的总产品,以反映科技进步对各部门产品生产的直接贡献,进而得到企业科技投入产出表;基于科技投入产出表,建立科技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对企业科技进步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完全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铬砷在土壤和作物体内积累与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动态盆栽模拟性试验,研究了城市(太原市)污水溉灌,铬和砷在耕作层土壤、作物(水稻、菠菜)系统内的积累与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这种模拟性试验,对于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监测土壤污染动态并予报其发展趋势,进而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提供了依据,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大学水电后勤管理现状,在校园网环境下,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B/S和C/S混合构架的水电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拓扑结构及详细的功能模块设计,讨论了关键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4.
首先给出半球面安排与半平面安排之间的一些联系,然后得到关于半平面安排的权和的一个方程.在此基础上证明了J.Linhart关于权和的一个猜测.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法国西北部波罗乃和布勒塔尼两地区的古生界。以泥盆系为重点,列举了4个重要剖面,就地层划分、重要化石的分布和沉积相特征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变片式传感器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灵敏度、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高、动态响应快、抗干扰性强等特性,已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仅就实际使用的一个方面,做一系统介绍,供应用者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7.
软硬酸碱规则与配合物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路易斯碱定义出发,以软硬酸碱规则分析配合物的形成特点,探求配合物稳定性规律,并从热力学角度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杂交种能够综合其双亲的许多优良性状,因此在生产上早已广泛应用.对于杂种一代的检测,目前主要还是靠田间观察,这不仅费时,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90年代发展起来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即RAPD)技术以其简便、灵敏和高效的优点,已开始在农作物杂交育种等相关研究领域得到应用[1~4].本文根据RAPD技术的特点和实际结果,运用RAPD标记就番茄杂种与亲本的检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 ,即北半球环流与南半球环流 (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 )。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 F3+Fs作用有关 ,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 ,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90°,北向流才不存在或者变为南向流。东向流由 F3+Fs及部分 F2 作用形成。相应地 ,西向流也是存在的 ,文中只是以论述南北赤道流的方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