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平面入手 ,讨论了地球球面质点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并推得球面质点所受各力的表达式 ,讨论了各力的函数关系及其变化性质 ,对有关各力进行比较归类 ,指出了各力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展望了各力在大气、海洋、油气、板块等运动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 ,即北半球环流与南半球环流 (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 )。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 F3+Fs作用有关 ,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 ,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90°,北向流才不存在或者变为南向流。东向流由 F3+Fs及部分 F2 作用形成。相应地 ,西向流也是存在的 ,文中只是以论述南北赤道流的方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 ,获得了地球产生周期性涨落变形的潮汐力表达式 .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 ,其波长和振幅随地球离黄道面的远近不同而变化 ,随着距离增加 ,波长与振幅逐渐减小 ,但同一环线上振幅各点一致 ,周期约 1 2 h.地球的胀缩特性和沿轨道径向的变化速度 ,是影响地球潮汐能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球公转轨道的 2 68°1 5′处为潮汐能量最大处 .地球的潮汐力是由椭圆轨道运动产生的 ,由于月球的轨道运动是以地球为焦点 ,所以在月球上可以产生受地球影响的潮汐 ,而不可以产生相反的潮汐 ,因为海水或岩浆没有以月球为焦点的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4.
将地球的潮汐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FC1,FC2 ,在黄道坐标系内分别讨论其连续性特征 ,针对各分力振幅的连续性俯视特征 ,映射出各潮汐分力的全球性特征分布 ,进而讨论了各个特征曲线交点的属性 ;在直角坐标系内研究了海潮等振幅曲线的表示方法 ,论述了潮汐振幅极大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及在自转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变化特点 .最后指出 :1由潮汐分力导致潮汐波的振幅具有对称性 ;2潮汐等振幅线为环形线 ;3海潮极大点的绝对振幅主要受所在海域的海水质量控制 ;4大气、地幔潮汐振幅的连续性特点与海潮具有相似性 .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讲究的是严密性与唯一性,推理、阐述、转述、引用注重准确性与正确性。学术论文的字、词、句、式,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理解。假如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那文章就脱离了学术性,属于文艺作品或其他非学术性作品。“极差”为数学名词,意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值与最小数值的差。显然,“渗透率极差”是地质工程和石油工程领域在作样本的渗透率数值分析时,将数学中的“极差”法概念加以引用而产生的下位名词,它表示的应该是一组渗透率数据中最大的渗透率值与最小的渗透率值之差。有不少石油工程类论文的作者,在描述到“渗透率极差”时,指的是一组渗透率数据中最大的渗透率值与最小的渗透率值之比,这明显不符合“极差”的原始定义,是不对的,是对极差概念的误解和误传。有些作者为了维护这一错误的论点,引经据典,搬出鼻祖,也不能说明数学上的极差定义是错误的概念。更有甚者,有些作者用“级差”代替“极差”,采用“渗透率级差”之名,行“最大的渗透率值与最小的渗透率值之比”(极比)之实,则错上加错。连“极”与“级”的含义都不加以区别了。这也许是学术界个别领域一味追求“创新”所产生的一种泡沫,难道不是一种指鹿为马行为?文章做到这个份上,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被破坏,若用于科研,其成果可信吗?级差是指相邻两个数据间的差,当一组数列中两两数据间的级差相等时,即为等差数列。级差与极差的概念相去甚远,有人混淆二者的区别。宗教界,信徒们在一定环境下可以接受外界强加给他们信仰中忌讳的事物;生活中,人们也可以接受“唱歌代表解手”的约定;学术研究中,“极比”可以等于“极差”或“级差”吗?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圈闭评价都是多样本的,能获取的资料有限,再加上各种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成圈闭的地质评价成为不确定的评价模型。在深入分析圈闭含油气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给出了构造圈闭含油气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综合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关联度给出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介绍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圈闭评价中的基本思想及评价方法,并应用实例,有效解决了勘探程度较低地区的圈闭优选问题,缩短了勘探周期,取得了较好的解释评价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所需数据量小,运算较为简便,是油气勘探构造圈闭评价方法应用技术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通过孔洞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分析,探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哈6—新垦区块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除加里东期的淡水喀斯特充填外,还存在海西期埋藏充填、印支—燕山期埋藏充填及喜马拉雅期的埋藏充填。研究表明奥陶系沉积后,经历了同生成岩期、早成岩期和近地表成岩期,后逐步埋藏进入中成岩期,加里东期构造运动使该区经历了抬升、剥蚀以及大气水溶蚀成岩环境,随中生界再次埋藏,构成了中期开启型成岩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将地球的潮汐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C1,FC2,在黄道坐标系内分别讨论其连续性特征,针对各分力振幅的连续性俯视特征,映射出各潮汐分力的全球性特征分布,进而讨论了各个特征曲线交点的属性;在直角坐标系内研究了海潮等振幅曲线的表示方法,论述了潮汐振幅极大点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及在自转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变化特点,最后指出:①由潮汐分力导致潮汐波的振幅具有对称性;②潮汐等振幅线为环形线;③海潮极大点的绝对振幅主要受所在海域的海水质量控制;④大气、地幔潮汐振幅的连续性特点与海潮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地球磁场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提出了一套地球磁场起源理论体系,包括:引起地球内部各相态粒子运动的动力理论、定律理论,粒子的运动起电理论、电生磁理论,磁场叠加、磁场倒转理论.其中,地球内部粒子的规律性运动、粒子起电、电生磁等为地球磁场起源的三个关键性理论.针对这三个关键理论问题展开阐述:描述了采用数理逻辑分析的导致地球内部粒子运动的动力与角动量守恒定律,采用实验分析结果的粒子起电双电层理论与流动起电电流,转引了成熟的电生磁理论的核心.提出了形成地球磁场的动力磁场与定律磁场概念及其磁场叠加的计算公式,论述了该理论体系下地球磁场倒转的模型,从而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地球磁场起源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地球膨胀阶段的地球表面积、体积、半径等参数的改变量计算方法,对如何根据实际资料求取地球膨胀的数值等技术手段作出说明,列出相关计算公式。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地球膨胀阶段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地球的膨胀可划分为:表面积扩充阶段、体积扩充阶段、岩浆外溢量持续增大阶段、岩浆外溢量持续减小阶段、地球收缩阶段等。地球的膨胀过程既不是半径一概增大的过程,也非单调减小的过程,而是一种受周期性函数作用力控制,地球半径在“增加—减小—增加—减小”的循环往复中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